APP下载

让学困生看到希望的曙光

2013-12-29黄育辉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0期

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因父母不在身边,缺少家庭温暖以及受升学压力的影响而出现学习和心理问题。这些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由于他们跟不上班集体,不能及时完成学习任务,成了班集体中的后进群体。为了践行“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工作中,我开展了寓教于乐、健康向上的德育活动,并确立“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强化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让每一位学困生都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智力发展是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班主任一天的工作既要管人,又要管事,除了要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之外,还需要进行家校联系,搭建共同教育的平台。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是长期的过程,责任重大。为了切实承担起教育责任,做一个率先垂范的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我以人格影响人格,以智慧启迪智慧,坚持做到以情感人,并且实施自己的“五个一”工程。

1.给学困生一些关爱

老师更喜欢品学兼优且能力强的学生,而那些学习上缺乏驱动力或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这些学困生就像在无边的沙漠孤独地行走,需要有人帮助。爱是每个人的天性,人人都渴望爱。因此,我们要用心呵护他们,以零距离接近他们,以长辈般的情怀引导他们,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教师的爱。

2.给学困生一个目标

对学困生的学习,老师希望他们有进步,和其他学生一样优秀,常常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同样,学困生最渴望的也是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因此,对后进生,我给他们定了一个适度的目标,即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高了易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低了不利于他们应对新问题。同时,我将这目标与家长进行交流,争取得到家长的认可,这样有利于家校的配合教育。

3.给学困生一次机会

机会千载难逢,在老师们的眼里,学困生的机会更少。在提问和小组合作评价、交流环节,他们表现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集体责任感,集体意识日渐淡薄,甚至忘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这种状况不利于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不利于学生共同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我尤其关注学困生,他们得不到进步,对我是一种负担和压力。于是上课时,我经常提问学困生,尽量给他们展示的机会,他们答出问题后,我心里都很高兴,并赞扬他们。

4.给学困生一种定向迁移

尽管学习成绩有差异,但知识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当学困生在某个学习时段有进步时,我便提供与之接近的学习时段辅导他们,让他们从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产生学习的欲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定向迁移。

5.给学困生一句称赞的话

有位同行在博客中提到:“称赞对老师而言,实在是一件太简单的事。”是的,不光是优秀学生喜欢老师的称赞,学困生也喜欢老师的称赞,称赞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每个人都不会拒绝来自称赞的话题。因此,对学困生,我不论他们的进步有多大,都会首先称赞他们,因为这不光是在称赞他们,还是在鼓励他们。

总之,要想进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就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要解决学困生的困难,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合作,帮助他们尽快走上学习的正轨。家长要多抽时间来帮助孩子学习,改变以往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方式,多一些表扬和鼓励,少一些冷漠和指责;多一些交流和沟通,少一些歧视和隔阂。对学困生学习上出现的问题、遭受的挫折,家长应予以理解,鼓励和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学困生也应该表现出更多的耐心与信心,在课堂上多给学困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在他们回答问题时,教师应暗示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时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归因习惯,努力使他们将学习的成败归因于个人的努力程度。教师还应多开展集体活动,使他们多与同学接触,解决他们在同伴交往上存在的问题,减轻他们的压力,改变焦虑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