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玩”中快乐地学习音乐

2013-12-29崔玲玲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0期

日本著名的幼儿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音乐教育始于游戏,孩子把音乐作为娱乐游戏,孩子想玩时才愿意练习”。只有让学生在一种宽松、愉快的环境中“玩”起来,通过活动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从而满足他们“自我认知”“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需要,才能使音乐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自主表演的旋转舞台和梦想剧场。新课标实施以来,笔者潜心钻研教材,打破以往死板、沉重的教学模式,让游戏贯穿整堂课,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欣赏、器乐教学,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音乐课上体验到了无限的快乐。

一、在“玩”中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卡耐基曾说过:“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提升情趣,感悟人生,将会使其终身受益。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学生而言无疑是无趣的。但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去思考如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创造乐趣。对小学生而言,特别是低段的学生,通过游戏养成倾听的习惯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设计了以下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1.敲敲打打玩一玩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上,学生对打击乐器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时常会拿出这些“音乐朋友”和学生们一起敲一敲,玩一玩。让学生们听听音色,学会区分不同音色的打击乐器。每当这时候,教室里都出奇的静,学生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就连平时最爱吵闹的调皮大王也被吸引过来了。

2.拍拍演演玩一玩

小学生对枯燥的节奏练习早已厌烦,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板一眼地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对节奏的准确掌握能力,教师设计了一个“蜜蜂采蜜”的小游戏。首先请各竞赛小组各派一只“小蜜蜂”上来面对全体同学,教师则把事先准备好的节奏卡片分发给下面坐着的“花朵”,教师就扮演“蜂王”。蜂王先要物色花朵,选中花朵后,蜂王就拍出其节奏,然后由上面的小蜜蜂逐一根据节奏去采摘“花朵”。如果采摘正确全班就一起集体拍出节奏,如果采摘错误小蜜蜂就牺牲了。这个游戏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小蜜蜂》一课时就产生很明显的效果。在《野蜂飞舞》的音乐声中,师生开始了游戏,全班学生都静静地等待着“蜂王”的指令,“小蜜蜂们”也摆弄着不同的飞行姿态飞向了“花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又顺势把“小蜜蜂”采摘上来的节奏组成了一首更长的节奏谱请全班完成,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有的学生甚至还创编了几小节的节奏。这样的音乐课,学生们总觉得时间太短了。

二、在“玩”中感受音乐形象

每一种艺术都有形象,音乐善于表现感情,因此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形象是由主体心灵自由构建的,单凭理性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学生的真实体验,才能更好地感受音乐形象。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地听唱,教师也是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一成不变地教学,学生丝毫没有自己的体验与感知。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才能使学生们幼小的心灵更完美、更和谐。奥尔夫就强调音乐与动作的结合,他认为:单凭自己的口、手、耳的感受还不够,如果能通过自己整个身体的动作(“闻乐起舞”),去进一步地感受音乐,或者更形象地说:让音乐通过动作溶化入自己的体内,这样的感受必然更生动、更深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注重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与体验。在教学《木偶的步态舞》一课时,音乐刚开始时,个别学生已经兴奋地表演起来,他们合着音乐的节奏模仿着木偶的各种动作,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打鼓,有的在弹琴。教师也被他们这种滑稽可爱的形象感染了。有些学生显得不好意思,看到学生扭捏地坐在位置上,教师开始思考:怎么办呢?既然要玩就一起玩,不如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吧!于是,教师当起了木偶剧团的老板,牵线操纵木偶,教师“噔”一下爬上了凳子,这下坐着的学生也按捺不住了,都想到教师的剧团来表演,教室变成了木偶的天堂,孩子的天堂。两三遍音乐下来学生觉得还不过瘾,还要求再来几遍。在后面的评价环节中还有学生对教师的表演进行了大胆的评价。

再如在教学一年级《快乐的小熊猫》一课时,教师给学生们创设了几个情境, 并且鼓励学生们自己设计动作、语言。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尽情地表演。音乐初始,教师戴上了头饰表演了清晨可爱的小熊猫起床时的一系列动作,学生们也迅速地展示了各种憨态可掬的熊猫帮助他人的形象,一个学生还兴奋地说:“小熊猫真是太可爱!太勤劳了!我要向它学习!”学生们和教师一起大胆自信地表演着,每一个人都是这音乐舞台上的佼佼者。学生正在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诠释着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学生在音乐中游戏、畅想、体验。这时教师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引领者,这里没有规定的舞蹈动作,只有孩子们热爱音乐、感受音乐的那份真情。

三、在“玩”中享受音乐的快乐

演奏乐器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使其能主动地学习音乐,并通过乐器的演奏发展孩子的个性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但因许多乐器存在着艰难的演奏技巧和视谱的问题,所以,学生对学习乐器就有种畏惧感。因此,教师选用了如串铃、沙球、锣、三角铁、碰铃、钹之类的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教师对学生解释:这些乐器我们在幼儿园都已经玩过了,它们也是一种玩具,让我们一块来玩玩吧!学生开始拿到乐器时,首先是随意地玩弄,教师也不去阻止学生,让学生痛快地玩一会,满足一下学生的好奇心。在玩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便来问教师,此时教师只需稍加点拨,便水到渠成。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玩”乐器,学生很快掌握了一些基本演奏方法。接着,教师就让学生自由组合,为已经学过的歌曲伴奏。

在教学《龙咚锵》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能认识锣鼓等民族打击乐器,并能为歌曲伴奏。教师先敲了敲大鼓,让学生听听大鼓的声音,随后又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能发出像大鼓声的物体。于是,在教师急促的鼓声中,学生们马上尝试着寻找起来。有的敲敲凳子,有的敲敲大腿,还有的甚至跑到门边敲了起来。当鼓声停止后,学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向教师汇报了他们探究的结果。随后师生又用相同的方法探究了锣钹的声音。最后,学生们用自己找到的乐器为《龙咚锵》伴奏,气氛异常活跃。学生正全身心地感受着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教师发现学生们笑得特别灿烂,也深深地被这份快乐包围了。

四、结语

教育的全部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快乐地学习。也只有快乐,才能催发儿童对学习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力。正如廖乃雄所说:“在音乐课堂中,游戏性和音乐性必然原而有之,这样,作为音乐游戏,方才能成为一种再好不过的,生动有趣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让音乐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玩中快乐地学习音乐。

(责编 施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