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笛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策略
2013-12-29陈兵
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性格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积极作用。竖笛教学作为一种普及的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好载体。竖笛学习在增长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器乐教学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内容。将器乐纳入教学内容,是当下音乐教改的发展趋势。“竖笛进课堂”在我校已有十五年的有效探索,实践表明:竖笛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音乐视野的拓宽,更有益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一方面演奏曲目的节奏、旋律、情感等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性情不断得到陶冶;另一方面通过独奏、重奏、齐奏、合奏不同呈现形式,在表现音乐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情绪得到宣泄,合作得到加强。由此可见,竖笛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向上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有利于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一、精心选择演奏曲目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曾经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竖笛吹奏中需要嘴、手、脚、眼、耳、脑等多种器官同步进行,给学生提供了表现音乐的新途径。竖笛教学中,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不光是靠器乐演奏的外在展现,还需要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后盾,在提高审美修养中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1.选择符合生情的曲目
选择竖笛乐曲首先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学段的接受能力。我校竖笛实验是在第二学段开展,三年级以上学生对音高、节奏的辨别能力逐渐增强,对复杂的节奏也有一定感受。针对这一学段特征,教学中选择与学生年龄和性格相符的曲目,在悠扬的笛声中培育学生良好的性格与健康的心理。例如三年级选择吹奏《嘀哩嘀哩》,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清新,激起其热爱生活的情感;四年级选取《哦,十分钟》《校园多美好》等曲目演奏,引导学生感受校园生活的美好,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选择涵养美感的曲目
新课标最新表述:“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能够“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竖笛教学力求通过演奏美的音乐获得美的感受。由此,吹奏曲目应以节奏鲜明、活泼向上的乐曲为主。例如挑选六年级教材中《同一首歌》《茉莉花》进行竖笛合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与合作意识;五年级以《可爱的家》《牧场上的家》演唱与欣赏乐曲兼顾,演奏中感受家的温馨;在《我是少年阿凡提》吹奏中,学习向上、坚强的品质。
3.选择学生喜爱的曲目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曲目,不仅能集中学习注意力,也能提高演奏水平。当前流行音乐对儿童的冲击较大,因此教师要多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结合学生喜好,适当选择流行音乐补充竖笛教学。既可满足学生的吹奏需求,又可让学生在接触流行音乐时懂得取舍。例如选取《隐形的翅膀》《绿荫》《荷塘月色》作为演奏曲目,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课堂学习氛围浓郁。当一曲曲流行曲风从笛声中飞扬,孩子们内心既满足又自豪,不但享受了音乐之美,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精心组织基础训练
现阶段我校竖笛课题研究,是以竖笛为引,通过挖掘音乐要素,探索乐曲中的情感内涵,让学生在演奏中获得愉悦,陶冶情操。特别是竖笛技能技巧训练要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来组织,避免单纯讲授和枯燥训练。
1.音乐要素促情感
竖笛教学通过音乐要素的学习,在演奏中不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小白船》《小纸船的梦》《红蜻蜓》等歌曲演奏,吹奏时以长音、3/4拍、二声部和声等要素为重点,通过气息的运用、力度的变化、声部的和谐来表现歌曲中所蕴含的梦想追求与励志向上的情怀。又如《一支短笛轻轻地吹》《剪羊毛》《我是小音乐家》这类教材歌曲,要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注重对骨干节奏、顿音记号及休止符的正确演奏,用笛声抒发情感,感受同龄孩子的生活情趣,珍惜幸福时光。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与竖笛成为好朋友,让吹奏活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心情郁闷、烦恼受挫时,通过吹吹竖笛、唱唱歌曲,听听音乐等来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2.趣味游戏促训练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导儿童的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式的”。小学生好奇心强,自觉意识较弱。要掌握一定的吹奏技巧,需要长时间的重复训练才能获得。所以,竖笛作为一种技能性的学习活动,通过日复一日的吹奏练习,反反复复的指法训练,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信、坚忍的性格。教学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尤为重要,要从以专业水准衡量转变到以学生兴趣为主的评价标准,要让学生在相互竞争中,在音乐游戏中喜欢竖笛吹奏。比如在竖笛入门阶段,采用趣味“手指操”,来引发学生对掌握竖笛指法的兴趣。“手指操”即不吹气的手指训练,是在竖笛孔对应位置做单纯不发出声音的指法练习,使“音、指、位”达到和谐的统一。“手指操”辅助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致。
三、精心创设教学环境
学生性格的培养依赖于一定的外在环境。在生活中,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是两大因素;而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教学本身的环境将起重要作用。
1.满足学生需要
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低一级需要层次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层次才会得到满足。就小学生而言,更多需要的是表扬,需要的是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同样在竖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勇于表现,能善于合作,在学习中获得心理的满足。特别是对那些胆小、性格内向的学生,更要让他们在竖笛吹奏中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乐于展示,大胆演奏,逐步塑造阳光、开朗的性格。
为激发兴趣,在竖笛教学起始三年段,我校组织“竖笛之星”评选。评选标准为能背奏三至五首歌曲,演奏有乐感,有情感。“竖笛之星”评选使学生对竖笛兴趣倍增,勤学苦练互竞共赢,悠扬笛声此起彼伏,主体性得到发挥,自信心也与日俱增。
2.注重课外提升
相对而言,学生所处班级的班风、学风等对学生的性格养成起到直接影响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整合,课内外并重,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例如学校组建“爱乐坊”竖笛乐队,通过定期训练,积累有一定数量的演奏曲目,能够以齐奏、合奏及行进表演的方式演奏。经过角色分工、相互合作,竖笛乐队队员明白了:不管所处的是什么角色,都要做最好的自己,只有做好自己的本职,乐队演奏才能配合默契,才能在演出中获得成功。
3.搭建展示舞台
我校通过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内外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竖笛才艺的平台。比如在学校“班班有歌声”“元旦艺术节”“六一儿童节”等表演活动中,都有学生竖笛演奏的身影。“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学生不仅上台亮相,在演出中也明白了团结协作的可贵,在参与中更懂得遵守规范的重要。竖笛声声在校园里响起时,总会得到赞许的掌声。展示舞台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校园竖笛小明星也成为学生们效仿的榜样。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心灵与道德教化中有特殊作用。“竖笛进课堂”在拓宽学生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有助于学生稳定、向上品质的养成。竖笛教学通过悠扬的曲目、丰富的活动、生动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这不光是音乐教学的发展需要,更是学生终生发展的需求。
(责编 施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