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应用游戏的“七点注意”
2013-12-29凌志雄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辅助内容。游戏中的情节和竞争等要素,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但是,无趣、无序、无效的游戏不仅无助于体育教学,甚至还会产生反作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游戏时应遵循以下七点注意:
一、注意游戏的健身性
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课上学生身体是否得到锻炼,体质是否得到增强。体育的本质特征就是身体运动,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现在体育教学中似乎很流行“作秀”游戏,健身目的性不强。如:让学生带上动物头饰,模仿动物,游戏时学生只顾着整理头饰,却忘记模仿动作;在好好的沙包后面加个彩条,增加投掷的观赏性。这些都脱离了游戏活动的根本目的,为了游戏而游戏。总之,不同的游戏具有不同的健身目的,不管选用哪一种游戏,都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从强身健体的功能去考虑,让游戏回归到体育的本质上来。
二、注意游戏的教育性
体育教学中的游戏不只是单纯的身体活动,更应该是“寓教于乐”的手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体育课程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体育道德、合作精神与公平竞争的意识。所以,游戏不仅要具备健身性,同时还要具备教育性。教育性可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遵守规则、团结互助、顽强勇敢、自信心、荣誉感等。学生通过游戏活动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教育和启发。如:“红、绿灯”游戏,既让学生掌握正确走的姿势,也教育学生遵守交通法则;“勇闯战壕”游戏,即发展了学生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也培养了学生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三、注意游戏的公平性
只有在公平、公正的游戏中,学生情感才能得到满足,注意力得到集中,游戏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会忽视了游戏的公平性。这里的公平性不仅是指游戏规则上的公平,还包括游戏时给每个学生锻炼机会的公平性、评定游戏结果的公平性。在游戏时,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者教学方法的差异,造成了给每个学生练习的机会是不均等的,有的学生练习机会多,有的则少。有些游戏项目男、女生差异性很大,如果“一刀切”式的以胜负关系评定结果,势必会让部分学生心理上产生落差,产生消极情绪。所以,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客观公平地评定游戏结果。
四、注意游戏的趣味性
游戏的首要特征就是有趣,富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参与。如果体育课中的游戏富于趣味性,则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所有的学生自始至终、全力以赴地参加游戏。因此,在选择游戏时,要注意选择竞争性较强,情节发展较生动,形式新颖,趣味性强的游戏。如:将枯燥的快速跑,改为各种形式的接力跑(换物接力、十字接力);将单调的双脚跳,改为跳过横绳、跳过体操棒;将前滚翻,改为连续前滚翻接力。这一系列的改变,使教学内容游戏化,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注意游戏的目的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是有教学目的、具有指向性的。游戏应用也是如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课的内容、目的、任务、学生情况以及各个教学环节的需要,选择不同性质的游戏。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可选择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其兴奋性的游戏,以达到情趣激发和心理热身的目的,如:正反口令、高人矮人;在课的基本部分,可选择有助于完成主要教学内容的游戏,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统一起来;在课的结束部分,可选择有助于调整学生心率、降低兴奋性、使身心身体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游戏。如:三人或多人的波浪舞动;趣味瑜伽拉伸等。
六、注意游戏的规范性
没有规则的游戏是无序的游戏,甚至是无效的游戏,规则是游戏有序开展的基本保障。首先,在游戏开始前,教师要讲清游戏的规则,并提示游戏时间、场地、器材等,语言要做到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教师要随时观察游戏的进行情况,对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及时指正,对一些安全隐患及时提醒,使全体学生明确规则,便于游戏的顺利进行;最后,教师应抓住游戏中的良好典范,分析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通过讲评激励学生,使整个游戏过程有良好的教学风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
七、注意游戏的适用性
体育游戏应简单易行,易于操作,同时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游戏过程中,无需过多讲解和复杂组织,要明确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成为活动主体。如有可能教师可把技术化的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游戏化的处理,使之和学生相适应,让学生主体性得到突出,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如:将难度很大的篮球投篮,改为移动篮圈投篮游戏;将很难控制的11制足球赛,改为喊号一对一、二对二对抗小比赛等。
总之,游戏是体育运动的起源,是体育运动的本质所在。在体育课中应用游戏进行教学,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运用时,要根据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根据各种游戏的特点和功能,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地运用,更好地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服务。
(责编 施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