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3-12-29郁红霞
新课标强调,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所以,在英语课堂里,培养思维这朵人类最美丽的花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如下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把质疑权交给学生,为学生的积极思维打开一扇窗
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提问解疑是思考能力的表现。提问不应是教师的专利,而应该成为学生的思维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疑难和困惑。
以《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1 Who is younger?的D部分教学的巩固环节为例,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各自的家庭成员,教师把提问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想要了解内容用比较级来提问。学生的提问也很有趣:“Is your grandfather fatter than your father?”“ Who’s older, your aunt or your mother?”“ Are you as tall as your mother? ”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想要交流的内容,再通过小组交流得到答案。这样,通过让学生自己设疑,既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又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性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设疑和释疑会更积极。
二、学会等待学生,为学生的独立思维留有空间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去思考。”“让学生本人去思考”,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学会独立思考,拥有思维的独立性。所谓独立思维,即学生个体不依凭他人,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在目前的英语课堂上,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对学生语言训练的密度和广度,提出问题后立即请学生起来回答,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可能只有一两秒。这一两秒的时间对于班上极个别的优秀学生来说可能够了,但却无形之中剥夺了多数学生的思考时间。
以《牛津小学英语》6B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的课文教学为例,在巩固环节中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Peter的自我介绍,这一过程的目的是既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当笔者向学生布置这个任务之后,让全体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己轻声说一说,然后四人一组交流,互相听评,修改,在充分思考之后再在班级交流。这样,学生对信息的整理以及语言的组织都有了比较成熟的思考,为学生的独立思考留出了空间。0ggYym9e2+TEOmMpqPwFmw==著名特级教师沈峰曾说过,她在课堂上已习惯提完一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一下,等多数人举手了再请学生回答,她也倡导教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维的空间。
三、启发学生想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插上一双翅膀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启发学生主动想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oIhPNTW8sP5FxW2oNPOHxA==,为训练学生思维打下良好基础。
以沈峰老师执教的一节公开课4B Unit 8 Open Day(BCD)为例,在最后的拓展环节,沈峰老师先呈现了一间拥挤的办公室图片,她告诉学生这并不是她梦想中的办公室,随后她一边呈现梦想中的办公室图片一边向学生用英语描述。随后启发学生,T:“Do you have a dream house? Do you have a dream bedroom? Do you have a dream classroom? ”学生在她的启发下,都有一种想说的欲望,并随着这欲望展开想象,用本课的句型“There is/There are... in the... ”开始描述起来。这些富有想象、发散性质的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并引导学生按照各自的理解去续编对话、各抒己见,既训练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语言运用能力。在设置发散点时,教师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其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发展水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有力地激活他们的内存,接着才有思维进行伸缩、迁移、发散的空间和可能性。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积极发扬民主作风,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畅所欲言,营造一种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的气氛,这样将更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大胆畅想。
四、鼓励学生反思,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奠定基础
M. Neil. Brown和Sewart. M. Jerry 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对外界信息给予“批判性考察”以“做出自己积极的选择”并“运用于实践”的“技能”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常常将教师与知识等同起来,教师有着绝对的权威,导致学生盲目服从、缺乏批判精神。要克服这种思维的盲从性,就必须淡化知识权威,启发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批判性地接受。
例如,在听力练习时,可以改变传统的听完对答案的授课方式,鼓励学生根据所听到的信息,大胆猜测没有把握住的信息。再比如,在阅读练习时,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对有疑难段落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解释,然后再由全班讨论、分析其合理或不合理的地方,而不是根据教案照本宣科。对批判性思维的忽视导致的结果,不仅是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简单并且僵化刻板,给人留下“有智商没智慧”的印象。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如果我们能做到:把质疑权交给学生,为学生的积极思维打开一扇窗;学会等待学生,为学生的独立思维留有空间;启发学生想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插上一双翅膀;鼓励学生反思和评判,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奠定基础,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就有可能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并互相促进。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