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3-12-29韦雪梅
阅读在小学生的教学实践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途径,在学生学习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进行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内容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就要教会学生乐于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善于质疑,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能力的好与坏,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增强学生阅读的愉悦感。小学生年龄虽小,如果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孜孜不倦地追求,以至形成一种爱好,养成一种习惯。相反,如果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不认真阅读,或被迫进行阅读,哪怕最好的作品也不能发挥其作用。为此,教师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乐读。如上《落花生》这一节课时,教师首先在大屏幕上用课件投影“落花生”三个字,并告诉学生:“这是一个人的名字。想想看,他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么一个名字?”学生们作了各种猜想之后,教师说:“‘落华(花)生’是作家给自己起的一个笔名,作家的真正名字叫许地山。他缘何给自己起了这样这一个名字呢?同学们谁的猜测是对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许地山写的《落花生》。学完之后,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就这样,教师把学生阅读的胃口吊了起来,学生都主动地打开课本,全神贯注地阅读起课文来。
二、在品词品句中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
阅读好的文章,就像品茶、品酒,越品越有味道。品词品句也是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只有通过词语对比、遣词造句、语感训练、文采的对照,学生才能从中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就会对文章产生阅读兴趣,从而锻炼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的水平。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经典名篇,如叶圣陶的《游金华的双龙洞》、巴金的《鸟的天堂》《海上日出》、老舍的《草原》《林海》……其中的好词佳句数不胜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领略文学家们的文采,去体会好词好句的作用,去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林海》里有这么一句话:“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想一想:“打扮”这个词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怎样表现出兴安岭的美丽的?通过阅读及教师点拨,学生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学会了怎样欣赏优美的词句,在阅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水平。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我们在阅读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我们阅读能力进步的体现。所以,质疑蕴涵着创新的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己预习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读读注音,遇到词义不懂的词、成语等,一定要查工具书,这样才能使学生把握字词的真正含义。学生不能解决的,教师可以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把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用一个笔记本罗列出来。有时学生真的不能提出什么问题来,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某个字、某句话、某个意思是否明白。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主动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的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查找或相互间解答,学生确实不能解决的,再由教师讲解。在这种方式下,持之以恒地去阅读,学生就学会了质疑,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一种积极探求新知的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这样逐步养成的。在阅读中,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这是衡量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哪怕是肤浅的,或不成熟的,教师都应鼓励及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问。
教师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通常在阅读教学中,一个词、一句话,有时会蕴涵着深刻的意义,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无言中”。这时,教师就应适时进行词句上的设疑、布疑。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对更大、更深刻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教会学生在阅读时懂得如何操练思维。如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教师问:“诸葛亮的‘笑’可是内有乾坤的,你产生了什么想法?”学生们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后,纷纷提出问题:“诸葛亮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为什么会笑?”“诸葛亮会是在笑谁呢?是笑鲁肃,笑周瑜,还是笑曹操?是笑别人,还是笑自己?”“鲁肃看到诸葛亮笑,会想些什么?”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再通过阅读释疑,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结,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训练。
四、提供展示阅读能力的舞台,让学生有成功感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特殊性,很难做到长时间地去阅读,所以教师需要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竞赛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一种策略。阅读要达到的要求,可以用竞赛的模式来加以实现。一是讲故事比赛。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的文章通常以图文并茂的小故事为主,所以开展主题性阅读就成为一种可能。教师可以每个月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从自己的阅读材料中选择最喜欢的故事参加比赛,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动漫故事”“名人小故事”等。二是读书方法比赛。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开展读书方法比赛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可选择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读书的故事,让学生了解“选择读书法”;讲述富翁造楼房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循序渐进法”等。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开展“查字典注音识字”“速读”“话剧表演”等比赛,通过事例的引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在竞赛结束后,教师要把竞赛的结果通过发奖、鼓励、表扬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可以看得到、听得见、感觉到。而比赛机制也有必要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组合,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奖励,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满足,从而使学生乐于去阅读、善于去阅读、广泛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积累知识,就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有靠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有长足的进步,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