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能力培养中创新学习手段的着眼点

2013-12-29温轶群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3年10期

所谓手段,就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的具体方法。学习手段就是为获得知识技能而使用的具体的阅读方法、听讲方法、实践方法和研究方法。方法是指做事(包括学习在内的各种行为)或解决问题的门路、措施等;而措施又有软硬之分,且相互配套并施,措施软的一面是指处理办法,措施硬的一面可以泛指与各种办法配套的硬件(设备、设施)。手段是因目的而产生和采用的。在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对学习手段的选择和创新,不但要围绕小学生学习的目的(素质的提高),更要着重回应小学生的特点(包括共性和个性的特点)来展开。唯有如此,手段的运用才能真正实现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

为回应小学生的特点,完善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学习手段主要应着眼于下列四个方面。

一、着眼于知识载体和媒介手段的完善

知识载体和媒介手段,狭义地说,是指纸媒、广播、电视、光盘、录音带、电脑和互联网等物化设施。对于当今教育的要求来说,仅仅靠统一规定的教科书(即通常所指的课本)作为知识载体,仅仅依赖于通常的学校课堂作为媒介手段,都是远远不够的。读书、倾听、讨论、研究、实践,这些都是学习方式,而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多种形式,也需要多样的知识载体和媒介手段。

读书不只是阅读课本,还要阅读大量的课本以外的读物。因此,学校和家庭收藏的课外读物的多样性(与小学生素质教育相关的课外书籍的完备性)是很重要的。课外读物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阅读,也不仅仅是阅读书本,还包括网上浏览、影视浏览(远程阅读)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网上(影视)阅读与书本阅读,两者是不能替代、不能偏废的。这个问题还得从生理上破解。因为,书本阅读是信号单一地通过视觉神经传导到大脑,形成表象和概念,由此而启动人们进一步的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神经(精神)的集中度相对较高,从而烙印较深,思维活动的展开也相对较专注和深刻。影视阅读(实际只是浏览),往往是声、像、图、文并输,耳目并用,使大脑一时产生的兴奋度较高,但由于信号传输是一现即逝,难以立即重复传输的(这是与书本阅读的最根本的不同点),因此,大脑接收就相对没有书本阅读时那么集中,所形成的表象和概念也就没有书本阅读那么深刻。加上它一现即逝,不能马上重复传输,于是就会因新的信号传输的覆盖而使先前的表象和概念难以清晰和牢固。书本阅读与影视阅读的效果差异,只要留意比较,是可以感受到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两者的不可替代性,不能偏废其一。

为此,我们既要努力完备各种课外书籍和其他纸媒读物,又要完备纸媒之外的各类知识载体和媒介手段,诸如各种知识光盘、录音录像磁带、电脑和网络设备等。开发多种多样的远程教育资源,这是当今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学习硬件手段。

二、着眼于课余讨论的活跃和引领

课余讨论(指课堂以外的各个场合和方式的讨论),进行学习交流,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手段。课余讨论,从参与者来分,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亲友之间的讨论;从场合来分,有校园讨论、家庭讨论和其他场所的讨论;从组织形式来分,有刻意组织的讨论与随意性讨论。以讨论方式进行学习和交流,在讨论中互教共学,质疑、辨析、解惑,是极其重要而又必要的学习方式(手段)。课余讨论应当活跃,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引领。

要想活跃课余讨论氛围,就需要将之作为一项常规的自觉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反复阐释课余讨论的重大意义,鼓励和引领学生进行课余讨论,布置、关注和总结学生的课余讨论,还要引领学生自己去感悟课余讨论的获益处,从而使学生养成课余寻找伙伴讨论的习惯。

教师引领课余讨论,可以有计划地设计一些专题作为作业布置,然后跟踪讨论结果,也可以适当主持一些课余讨论,直到让学生养成讨论习惯为止。教师对课余讨论的专题设计,诚然应是针对学习知识体系中的关键性问题,以及对前后知识联系具有衔接性和启导性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课余讨论中加深认识,所以,很需要教师加以引领或组织专题讨论,或给学生设计和布置课余讨论并加以跟踪讨论情形和结果。作为课余讨论的引领,学生家长(父母)也应配合学校,与学校教师联动,主动引领孩子进行课余讨论。家庭讨论的内容不一定要按学校教师指定的专题。只要是孩子的学习或日常生活所接触的层面和问题,都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这不仅能让孩子获得真知,而且还能融洽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让孩子有充分的发言场合和平台,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是很有益的。

三、着眼于“四大”的开拓和设计

所谓“四大”,是指“大教材、大课堂、大作业、大教师”。

“大教材”是指课本之外的知识(事物),包括说明、佐证课本知识的知识(事物)。如果一个人到了50岁,对自己的人生作一回顾和评估,在他(她)此时所拥有的知识总量中,从学校(全日制在读的学校)学到的,往往占不到百分之十;而在学习阶段(在全日制学校的学习阶段)所学到的知识中,仅从课本上获得的又占不到百分之十。这两个“百分之十”,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客观地掂量掂量的,由此足以说明在社会上摄取知识(认识事物)的重要性。

“大课堂”是指学校教室之外的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场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只要留心(肯学),随处都是课堂。”工厂、农场、商店……山丘、田野、河溪……公园、街道、图书馆……处处都是课堂。开拓和利用这些“大课堂”进行学习,不仅重要,也很必要。

“大作业”是指课本习题(练习)之外的各种各样的作业。做一个弹弓、栽培一盆金花茶、绘制一张平面图、做一个立体模型、在家里做一顿饭、写一份调研报告、设计或试制一个电子玩具(小机器人)……都可称之为“大作业”。给学生设计和布置“大作业”,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和完成“大作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手段),也是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作业”最能全面、综合地体现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习能力)。

“大教师”是指除了在校教师之外的,在社会更广阔层面上可以请教的人,也包括孩子的家人、亲戚朋友,以至各种交往、接触的人。这里说的“大”实意是“广”,是在更广的层面请教、拜师,而不是与学校教师相比谁“大”谁“小”的意思。小学生的学习,既然需要“大教材”“大课堂”“大作业”,就必然要在更广的社会层面向人请教、拜人为师、求人指导。只有善于向人请教,争取更多的人指导自己学习,给自己传授知识、技能,才能获得更大的学习绩效,才能更大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给孩子开拓(组织)和设计“四大”,是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思考和联动的学习方式(手段)。在“四大”的开拓(组织)中,一要围绕课本教材(这是教育专家们的智慧结晶,是对孩子一生知识体系具有根本性影响的知识载体,是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二要结合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包括认知特点,尤其是要维护和激发孩子的兴趣,从而激发孩子思维活动的展开;三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不能想当然,尤其要考虑孩子的负担和接受“四大”的知识基点,不能做无效的知识衔接和积累。总之,既要认识到开拓和设计“四大”的重要意义,又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实际,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开拓“四大”,这是最根本的宗旨。

四、着眼于创新学习手段的与时俱进

创新和完善学习手段要从软硬件两方面着眼。一方面,要创新和完善各类知识载体和各种传媒设施,各种实习材料、设备器械,学习的相关场所、设施等,通过相关科技成果的应用,创新和完善学习手段的硬件;另一方面,要创新和优化教与学的技巧方法,不断拓展各种认知路径,通过教育科学理论的创新和相关学术成果的应用,优化教育教学方法,优化学习方法,也就是不断优化学习手段的软件。

与时俱进地创新和优化学习手段,就是要使学习手段适应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国际形势。时至今日,如果学校连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都没有,在教学方式上还沿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在学习上还沿用死记硬背、单啃课本的方法,或陷于只重智育,死读书、读死书的局囿,何谈学习手段的与时俱进?所谓学习手段的与时俱进,就是从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视角出发,着眼于学习手段的创新,这是每个教师、家长和学生,每个关心国民教育振兴的人,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