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耐“翼”寻味的黑穴蜂

2013-12-29于洲洋

中国科技教育 2013年10期

获得日本科学影像节小学生组“教育部长奖”的《黑穴蜂的习性和巢穴探究》,记录了波多翼同学通过对自家院子里黑穴蜂的观察,并以黑穴蜂的巢穴为主要线索,对黑穴蜂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细致观察的探究过程。

影片对黑穴蜂巢穴的特征做了描述。对于这一过程,波多翼用DV记录了他的发现:因为对院子做了全面的排查,所以才会发现黑穴蜂更喜欢在花草和石块阴影下筑穴;因为经历了全天的守候,所以才会发现黑穴蜂更喜欢在上午且以入口朝阳的方向挖穴;因为观察了许多只黑穴蜂,所以才会得出“因‘性格’不同,黑穴蜂所挖之穴迥异”的结果。

对于黑穴蜂捕食的过程,波多翼同样也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黑穴蜂将猎物运回洞穴后,会在洞穴旁边做几个假洞混淆真伪;黑穴蜂的天敌,如苍蝇,会在猎物被拖进洞以前,趁机在猎物身上产卵;(图1)黑穴蜂捕食并非一帆风顺,食物有时也会被蜥蜴夺走。波多翼能够“幸运”地捕捉到这些画面并非易事。没有漫长的守候、细心的观察,怎会发现苍蝇会“偷袭”黑穴蜂的猎物?没有耐心的守候、准确的拍摄,又怎会将黑穴蜂偶尔一次饿肚子的原因囊入观众眼中?

获奖后,波多翼十分感慨地说:“因为只有夏天才能见到黑穴蜂,在酷暑中,60分钟的录像带我用了11盘。”这11盘60分钟的录像带一共是多长?这还只是纯粹的摄像时间!酷暑之中,是什么力量支撑波多翼乐在其中?青少年科学DV活动的目的,不是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多么高深的知识、经历如何完整的过程,重要的是让孩子体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研究的乐趣。

黑穴蜂的洞穴藏于地下,如何窥探洞穴的结构?洞穴有多深?洞内真的有幼虫吗?这些问题是无法直接用眼睛观察到或者用DV拍摄到的。波多翼放了一张白纸在洞穴口,用来收集黑穴蜂挖洞时排出的土量。(图2)这样,洞内空间可见一斑;他系了一根长线在黑穴蜂猎物身上,以便其被拖入洞后做“跟踪”,从而巧妙地获得了洞穴的大致深度。波多翼在此展现出了他探索问题本质的能力——一种将看不见的事物转变为可看见、可测量事物的能力。

最后,波多翼还是忍不住破坏了黑穴蜂的巢穴,对其进行了“大挖掘”。当然,如果不这么做,我们也就不会知道黑穴蜂的幼虫长得“头比较小,尾巴很大,挺胖的”。(图3)遗憾的是,波多翼并没有如愿观察到幼虫变态为成虫的过程。想要再观察,波多翼的家乡却经受了台风的袭击。很多人家的院子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更不要说像黑穴蜂这样的小生物了。影片结尾的一句“我家的院子也被水淹了,明年我还能再看到黑穴蜂吧”,不仅透露出波多翼对黑穴蜂的担心,更透露出他对环境、人与不同生物三者关系的初步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