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贯中西 读万卷书 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智慧之光 跨界文理 行万里路 勇当改革开放先锋 志存高远
2013-12-29王渝生
于光远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医院举行。仪式简单、肃穆。于光远遗体静静地躺在花丛之中。老友、同事、学生,还有慕名前来的敬仰者手执白菊,向老人三鞠躬。老人周围,人们轻轻放下的花朵聚成一座环形“花山”,表达着对于老的敬意与不舍。仪式结束后,许多人仍不愿离开,目护灵车远去。著名教育家刘道玉敬献的挽联是:“一生勤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著作等身,两袖清风学贯中西当代亚里士多德。”
于光远(1915.7.5—2013.9.26),1915年出生于上海一个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影响和近代科学技术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原名郁锺正。1932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1934年转到清华大学物理系3年级。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蹂躏,于光远放弃了成为一个物理学家的梦想,参加了1935年底爆发的“一二九”学生运动,继而在共产党的影响下,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事业中,1937年3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于光远是入党后起的名字。1939年任延安中山图书馆主任。1941年起从事陕甘宁边区经济的研究工作,后在延安大学财经系任教。
1948年于光远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宣传处副处长。50年代曾较长时间在中宣部工作,担任中宣部科学处处长。从此,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开始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研究。
1952年,于光远出版《政治经济学》专著。1955年,40岁的于光远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首批64位学部委员(院士)之一。在这64位首批社会科学院士中,他大概是最后一位谢世的了。
1975年以来,于光远历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他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的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还担任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名誉会长或顾问。
从抗日救亡运动中的青年先锋,追求社会进步的革命者,到新中国建设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的积极组织者,以及当代中国体制改革中思想理论界的代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照表人物,一生走来,人们感受最深的是于光远对真理至纯的追求。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8/2WFhvyAtXsw5XX28fgm5FX.webp)
作为经济学家,在改革开放时期,于光远把研究重点放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他是较早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的学者之一,也是较早明确主张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学者。此外,他还广泛涉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被学术界誉为“杂家”。
于光远始终关注中国的前途与命运。他在2008年初撰写的“为邓小平起草讲话稿”一文中说,同那时(1978年)相比,今天的中国已经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但是,要实现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代化)的目标,我们面前的道路还很漫长,而且恐怕并不顺利和平坦。“30年前指出的民主不够、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问题,今天并没有完全解决。有的问题根深蒂固,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于光远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这次著名的会议及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而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那篇后来被认为是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著名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的手写提纲就一直保存在于光远那儿。讲话的执笔者于光远,被永远记录在这段光辉的历史当中。
在邓小平主政的年代,有一大批非常活跃的经济学家,他们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79年,中央决定成立四个专门小组来系统研究经济改革。一个是经济体制改革组,张劲夫负责,后来由薛桥负责;;一个是经济结构改革组,马洪负责;一个是经济引进改革组,汪道涵负责;另外一个是经济理论和方法组,由于光远负责。这些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国应该发展商品经济,应该逐步的改变企业所有制,形成有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在那个年代,这些思想都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这些小组的报告,得到了中央高层的高度肯定。只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要解决政治问题,关于经济改革的议题没有成为会议的中心。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这些经济学家的发言影响越来越大,他们的很多建议都成为中央的政策,都成为社会变革的实践。于光远就是这些卓有贡献的经济学家中的一员,而且他是一面旗帜,是其中的一个领军人物。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28/2HBQocAXJuyKu83xTtt4uc.webp)
这样的评价:学识渊博,学贯“两科”,即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整个学术生涯中,他开拓了许多新的学科领域,尤其在促进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盟方面、在自然辩证法哲学学派的创立与发展方面、在反伪科学方面等等,他是勇敢的开拓者、辛勤的耕耘者。
可以说,这一评价基本概括了于光远为中国学术、思想以及改革所作的贡献。
于光远的主要著作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上、下册,1977—1978),《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5卷,1980—1991),《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7卷》,《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论杂记》,《同伪科学至少还要斗一百年》,《我的教育思想》等。于光远的教育思想的确标新立异,不同凡响。
经济学家曹思源是于光远的研究生,他回忆说:“1979年于光远招收研究生,有一项十分苛刻的条件——提交一篇论文,论文不合格者连考试资格都没有。”他当时提交的是一篇三万多字的《左倾领导路线剖析》,在当时的背景下,这恐怕算是“反动言论”,而于光远仍然大胆接收了他。
还有一位英语分数不够而专业成绩突出的考生,于光远则破格录取为自己的硕士研究生。一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传为佳话。
回想10多年前,我有幸同耄耋之年的于光远在北京西直门沪园餐厅吃了一餐上海本帮菜,同桌的还有作家周而复、王蒙等,于光远是坐着轮椅来的,但席间兴致极高,谈锋甚健,自诩“坐轮椅,走天下”,还当场送了大家每人一张他在电脑上打印出来的短文,当时我很惊讶于老在80多岁的高龄还开始学计算机,这也鼓舞了我在花甲之年开始学电脑,并在年逾古稀之时打出了以上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