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秘大龙洞

2013-12-29楚江

国土资源导刊 2013年11期

溶洞是岩溶作用所形成空洞的通称,它的形成是碳酸盐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降水,会使碳酸盐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而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溶解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淀。大自然经过长期和多次的上述反应,从而形成各种奇特壮观的溶洞和溶洞内的次生化学沉积物。

湖南岩溶洞穴十分发育,大大小小的溶洞数不胜数。有的沿岩层层层发育,有的沿断裂裂隙发育;有的为单层溶洞,有的为双层或多层溶洞;而洞内景观更是各有特色。由于滴水或流水或溅水等条件的差异或协同沉降、叠置沉积作用下,岩溶洞穴内形成了千姿百态、造型奇异的各类次生化学沉积物(统称为钟乳石类沉积物),造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天然画卷,宛如一座座典雅的地下宫殿。

大龙洞位于花垣县大龙洞乡境内,距吉首市41公里,沿矮大公路上行22公里即到达景区。远古时,这里曾经是浩瀚的海洋,后经地壳运动,形成了奇峰、河谷、瀑布、溶洞等奇特自然景观。

相传远古时候,北海龙王应黄帝之约追赶蚩尤的九黎部落至双龙景区境内,被秀丽的山水所迷不思归北海而定居于此,龙婆居大龙洞,龙公居郎龙山,龙媳居小龙洞,七位公主化作七大瀑布成七星状依附大龙洞四周,龙太子与凡间绝色美女黛帕流光一见钟情,生下苗族的先祖三位王爷。此举震怒天庭,龙太子被赶出大龙宫而深囚于龙潭,黛帕流光化作山峰深情地凝望着龙潭,守候数千年。山涧虫鸟啼,泉水叮咚声,好似向后人传颂美丽的神话。

大龙洞风景区是吉首市母亲河峒河的源头,位于花垣县境内,属云贵高原余部武陵山脉尾端。在远古之时曾是浩瀚的海洋,属寒武纪地层(距今5.4亿~4.9亿年)。后经“燕山运动”,地壳多次发生褶皱、破裂、抬升和自然力的长期切割、侵蚀作用,使之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地势。凹者为谷,凸者为山,这样形成了奇峰、河谷、平川、河岛、瀑布、溶洞、暗河,构成了风景区的奇特自然景观。

来到景区,沿着山势而上,石板小路两旁翠竹成 荫,形成一道天然拱门 ,如天造地设。翻上小山头,绕过悬崖,便能到达大龙洞瀑布洞口。从洞口入内,一个天然溶洞——传说中为龙母的宫殿——面积达千余平方米,暗河岔洞相连,地形错综复杂。尽观洞瀑源头,美幻绝伦;沿洞内栈道进入暗河,全长约3公里。

2004年,中美联合科考队曾深入洞穴进行探险,历时一周,历尽千难万险,尚未到达源头,可见龙宫的复杂深长和神秘莫测。

而这个极富魅力和挑战的溶洞,也曾是湘西洞穴探险队成立的缘由之一。“似乎恍惚平淡之间又经历了一次永难忘怀的记忆。”楚江用这样一句话来描述这段人生体验……

她的丰富、壮美,深埋于内

湘西洞穴俱乐部成立以来,志趣相投的这伙人时时点缀和温暖着我苍白的人生。掐指算来,我们计划过很多,实践了不少,经历的精彩也有目共睹。大龙洞,这个成立湘西洞穴探险队起源之一的魅力洞穴,是我们早早意淫的对象,就如那站在高岗风姿绰约的姑娘。

大龙洞是湖南四水之一沅江支流武水的源流。武水,既地理奇俊又充满人文旧事,本身就是一首流淌的歌。她的上游,穿过湘西首府吉首市的峒河,就是从大龙洞里翻跃一个高悬217米的巨大绝壁瀑布而跌落人间的。

大龙洞的丰富、壮美养在深闺鲜为人知,这就是当地政府2004年悬榜招募尖端人士进洞探险的缘由,最终促成了那次国内外广为关注的中美联合大龙洞探险创举。

当年参加探洞的专业型队友飞跃说起往事,总是无限悠远淡泊的眼神,打动了我们的心,并最终促成了我们的大龙洞探险之行。据飞跃回忆,当年的探险,受到了当地政府和水电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探险队本地成员大多后勤,就是他一个当地的地理水文方面的高才生有幸直接参加。课题是洞系的全面考察,当然,探明主洞内部是这次活动的亮点和大家的关注点。飞跃就是那次接受了国外队友的SRT及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实践,这些知识也是我们这支探险队的技术来源。

我问到当时主洞的探险经过,他大致说了说:基本是潜水的,我们乘皮划艇进洞不到500米水位就已经盖住了洞顶。这里的水深当时测量虽不似洞口处的几十米深邃,也有20来米,整个洞系估算万立方不成问题。两个美国潜水员背负两只气瓶,每只够4个小时,8小时内必须出现,否则就有危险。他们带着测绳一路标记,我们长长的等待恰如这开阔洞厅的静谧般神圣。当他们终于出来后说大约走了两公里,之后还有很宽的洞道,气瓶不够到达了,因为计划的安排,只好放弃。

探洞的队员有飞跃、马队和我。周五晚8点,我和马队一路颠簸终于看见了飞跃笑眯眯的厚脸。当天晚上,居然让我赶上附近苗民做法事,很生活化的很真实的“还傩愿”场景。

打开头灯一脚踏进深深的黑暗

第二天8点30分飞跃就起床了,我们匆匆吃完早点就打点装备。由于人少,不得不调整装备,舍弃了近一半装备开始爬山进洞。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竹林里,心想,已经是20多年没来过了,记得当年第一次看到峒河从山壁上倾泻而下的那份激动,感觉自己曾经居然那么年轻过。

这次的方案基本是这样的:首先皮艇进入,直到水面消失,弃艇,继续深探,如遇上攀的瀑布则只好放弃,再找支流溯源。洞系很长,我们这次不能全部到达,给下次全体出行一个机会。也希望超出美国人的探测范围,最好遇见给我们惊喜的超大厅。

从200米海拔上升到500米后开始横切,基本是类似于郭亮洞一般的绝壁栈道。走到接近洞口,就是当年我惊呼仙境的地方,可以全览大龙洞外部全景。由于洞里河水被引流,当年喷溅到一里之外的水雾以及壮观的大瀑布都不见了踪影。这里到谷地水面大约300来米高差。洞口是身着苗衣的一位苗族老阿妈在守洞。很热情地看我们换衣准备,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方便。进洞,很大的暖风,可见大龙洞的规模不同于一般的洞穴。

打开头灯一脚踏进深深的黑暗。

进入到100米后回望洞口,河流的出口与我们刚才进入的洞口高差50米左右,厅宽腔大,大气魄的风格乍现。由于引流和施工,洞底全是一块一块的洞顶落石,有的巨大无比。我们背着皮艇,小心翼翼地前行,飞跃说这些路段都是当年乘皮艇进来的。大约行进了一里左右,地面突然有车辙,远处开始听见水流咆哮的声音。路倒是好走了不少,但是心里则想人真是无所不能啊,他们居然能把车拆散了搬进洞内来施工。

又走了几百米后看见了一个被堵死的施工隧道,向外排泥沙的,要蓄水了,所以堵死。咆哮声越来越大,终于走到引流洞。洞径比之主洞小了很多很多,但是仍然可以开进一辆工程车。引流洞水流很急,马队说可以冲浪。引流洞外就是主洞内的水面了,靠近引流洞10米的范围水流都很急,我们不敢靠近,远远地找了处浅滩,开始给皮艇打气。

一切停当,下水!我和马队较轻一艘,飞跃加装备一艘。滑行在黑黝黝的水面,看着同样黑黝黝的洞壁,抬头看时隐时现的洞顶,真想嚎一嗓子,这样黑暗无边的恐惧。大约几百米后飞跃指着一块下探的洞顶,大声告诉我:这就是当年下潜的地方了。我想,乖乖,此刻洞顶还有这许高,我们身下还有这许深,这些美国佬真正儿不怕死!就不怕暗流水穴?

我想象着他们怎样一米一幕地游动,左顾右盼地欣赏着神奇的大龙洞

再往前50米不到,突然看见美国人的测距绳了。不是在水里,而是高高地悬在离我们十来米的高空。一会儿缠在刀锋一般参差的洞壁上,一会儿固定在石钟乳的凹陷处,细细白白地指向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让我的思绪无限遐想地跟着爬行,想象着他们怎样一米一幕地游动,左顾右盼地欣赏着我们神奇的大龙洞。我就这样背靠着马队的脊背,懒懒地看着氧气瓶拖出的长长气泡和蛙人优美的身姿在我的头顶幽灵般浮动……马队一直闷声不响,坚韧而沉默。在这种寂静里,他一贯的沉默突然魅力起来。

突然,前探的飞跃哇哇地大叫起来。我们小心翼翼地扭头去看,只见水面出现了一个巨轮般高大的巨石,巨石两边仍然是宽阔的水面,我们期望的大厅出现了。美国人的测距线在这里出现了绕徊,可以想象他们当初的惊叹。大厅目测三四十米高,仅指到现在的水面,宽大约60-70米不等,长应该有接近100多米。因为是河道,我们环绕着划了半圈,内心的感触自不言说,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美妙在这里尽显。大厅边上的洞顶开始有大块大块几十立方的石钟乳壁挂出现,看得到洞顶第二层洞道的入口。这样的情况有好几处,是不是跟当年联合队发现距此300多米山顶的竖井连通?但是飞跃说他们曾经做的连通实验证明好像山顶的竖井是另一个水系,倾倒的高锰酸钾不进入这个水系的——神奇神秘的大龙洞。

两个曲折之后寂静的洞内开始有流水的哗哗声,是瀑布?还是支流?我们加快了划进的速度。这时洞底变浅,我们怎么努力也划不上前。一番努力之后终于划过了激流,我拿出强光灯一搜索,发现没路了!这是又一个大厅,仅仅比前面的那个小一点,美国人的测绳在这里断在空中,我们突然失去了指向。厅内右侧就是哗哗作响的支流,厅壁四周都笔陡,还有些大块的岩石狰狞地在空中张牙舞爪地展现。这个大厅潭水很深,当然也很清澈,在靠近溪口的地方强光灯下看到有一米见方的浅岸,可以靠岸,于是靠岸。小心翼翼地完成了这个动作,大家转移所有辎重准备弃船开攀。

一下船就是30来度的坡,飞跃在前面突然说:好滑!原来岸上溪流中的岩石,是有着跟附近岩壁一样肌理的多年沉积泥块!不踩上去哪怕近看也难以辨认。沉积岩其实就是同样原理被深埋进地壳后高压高温形成的。我们上攀了大约十来米,十分艰难。我们奇怪的是主洞水流很大,起码也每秒几个立方吧,但是这条溪才碗口粗的水流不大,大多数水是从哪里来的RIZCkhWT2LtwR7zTHaBYeg==?溪流上升不到三四米就隐在了泥层里。我们再爬的支洞也就是干洞了,尽管全是泥。好在支洞洞体还算大,有十平方左右的横切面吧。从水面大约爬行了二十多米,奇怪的情况出现了。我们站在了一个溢流豁口上,下面是笔陡的分支洞穴。丢了土块下去,大约不到二十米是水面,可是,我们离开主洞的水面可能才十来米!按道理水面因为虹吸原理应该相等。难道不是一个水系?但是我们站立的崖口明明就是溢流的痕迹。

决定下探,平时的陡降是很过瘾的,但是这次不然。一是不好找落点,我们的布绳位置偏右,但是洞底向左偏移很多,中间又有两处自身桥一样的横梁;二是陡壁才露出岩石,别的都是厚厚的层泥。绳索一摩擦,大块大块的泥往下掉。下到洞底,看见地上粗重的泥块,心里还是有些后怕,毕竟质量不小啊。细想,除了清壁,没有更好的安全方法了。于是飞跃最后一个沿路清理,回撤会安全很多。

洞底不宽,两三米开外吧,但是洞顶很高,前行四五十米突然有许多正在发育的石钟乳和石笋,关键是有大量非常典型、飞跃还没见过的鹅管。我们没想到在这种冲刷型地下阴河类别的大龙洞里会见到如此景观,大感喜出望外!仔细观察,有些溶洞岩挂还很精美,我尽情地拍了起来。似乎他们生长几亿年,就为此刻给我们一时的展现。

两百米后测距绳在一个大厅缠绕迂回,这里才是主洞

之后马队前探,大约走了五六十米洞壁又是溶蚀型的洞道,两壁刀刃一般锋利参差的岩石,很多细节就像咖啡方糖遇热溶解的狰狞。小心翼翼的抓踩,有些地方很薄了,完全可能断裂。以前爱好过盆景,这里的许多溶石那美丽细腻的纹理简直就是最好的水刷石盆景石桩。要过一个水塘,四周无岸基,只有抱石。马队轻巧地过了。飞跃比我们都重,手抓一块颈部只有几厘米的凸石,全身抱石环绕,一声巨响,掉水塘了!上下全湿。再无可过的依托,我和飞跃原地等待,马队继续深入。再走了几十米后水路已狭窄得不能通过,一处干洞向上延伸也不可容身。于是回撤。

回撤到船上,心有不甘。这个支洞可说是从没人到过了,虽说收获了意外的惊喜,但是主洞呢?于是我和马队绕潭。高高的断绳在头顶孤独地悬着,它的精彩就是那么短短的几小时,之后,是永远的沉寂,它苍白地挂在那里,直至挂进我心里。

突然,我的强光搜索灯发现在洞壁底部有一个低矮的空洞,看来就像是平时洞壁下的垂石。但是仔细看,里面有长长的水面反光。应该有戏!喊来马队,我们尝试进入。我和马队平躺在船底,终于憋着撑了过去。深入10米,洞厅逐渐开阔,突然,看见了测距绳!这里才是主洞啊。两艘艇一直挺进,前进了100来米后跟先前的洞厅一样的高阔空荡。

测距绳一直在,美国人说的两公里一点不虚,算来已经差不多距离了。果然,两百米后测距绳在一个大厅缠绕迂回,这个厅比下船的那个还大。水流在进入大厅时仍然很急,我和马队终于划过看见大厅四周光洁明了的洞壁。这次,除非潜水,是再没有小洞了。厅中的水潭有一个沙洲,大约七十米长,五六米宽。

这里的测距绳有很多掉落在沙洲之上,有些深入潭底不能拉动,有些缠绕在洞顶高高的石旗之上。我们决定把失去作用的一部分收取作为纪念。收绳到手我才发现,多年的沉积,绳子上很多段已经钙化。被遗弃在这里老了,埋了,悲凉吗?

一路回撤,任马队把水划在我僵直木讷的躯体上。水,浸湿了我一直保持到最后还算干燥的衣物,由它一任浸透了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