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这土地就是爱国

2013-12-29童潜明

国土资源导刊 2013年11期

今年国庆期间,央视街访什么是爱国,我想起了“我爱这土地” 。

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诗人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随湖南省立乡村师范学校逃难来到新宁,写下了不朽的诗章《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艾青自喻是一只鸟,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要奋力抗争。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被艾青爱得深沉的土地以抗战胜利及后来土地改革回归农民为标志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终于来到。由于受科学知识的限制和普遍的急功近利,土地又经历了《我爱这土地》诗篇中的相似但不同质的处境。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污染、过度砍伐和开垦,艾青在诗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悲鸣着“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现实不就是这样吗?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是长期郁结在受害地区人们心中的不满。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是受害者的投诉、上访和环保人士的呼吁。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党和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贺信)。在这个大前堤下,除了职能部门的切实屡行职责外,还要像曾是“欧洲下水道的莱茵河”恢复了现在的“绿色莱茵河”那样,有对环境污染的“铁杆报警器”的民间环保人士和毫不留情的媒体揭露,例如笔者一位网名叫“湘潭环保迪迪”的朋友,他经常半夜去一个排入湘江的排污口监管,有没有企业偷偷排污,最近他要结婚了,和美丽新娘的婚纱照就在这个排污口,这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们就是艾青歌颂的小鸟,用嘶哑的喉咙在监视、揭露和呼吁保护环境。如果所有的人对土地常含泪水,爱得深沉,“我爱的这土地”就从温柔的黎明向着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可持续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