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寄山水可悟道

2013-12-29奕言

当代人 2013年6期

纪鸣辰是我持续关注的一位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既有传统文化韵味,又有现代形式美感,已经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

几年前,我曾经给他写过一篇画评《以简远之笔求高古之境》,那时他从平面设计转入中国画创作的时间还不长,但观其画已经不俗。不俗,主要是其独辟蹊径,开始尝试以平面构成的方式结构山水,使他的画逐渐与传统的中国山水画面貌拉开了距离。

对于任何一位画家来讲,都有一个“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成功的画家,就在于能够通过艰辛的艺术探索,找到适合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内容和形式。纪鸣辰无疑是这方面的成功实践者。他的绘画多以寻仙问道为题材,巨峰幽壑、峭壁浮云、古木奇松、仙人携杖、高士坐忘,营造的是既广大又精微、具有道家文化韵味的山水意象世界。道教文化所倡导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的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瑰丽雄奇的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传统的形成影响至深,而且蕴含了解读中国画笔墨艺术法则的所有密码。中国绘画最重意境,而意境的特征就在于它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是形象的又是想象的。实者虚,虚者实,虚实相生,这本身就是“自然之道”。宗白华先生曾说过:“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纪鸣辰的创新,就在于他以极具传统文化精神但又不同于传统方法的现代形式和笔墨语言,揭示了山水实相中的空灵味道,让观者体味到了喧嚣红尘中所没有的清虚、灵彻和旷远,以及那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生机勃勃的无穷生命意趣。

面对强大的传统,纪鸣辰没有选择在前人后边亦Qen6q98Q5DhqQ7+7EteXJw==步亦趋,而是更多地从中国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中汲取养分进行艺术的创新。他在河北工艺美术学校求学期间,学的是装潢专业,这一专业的性质要求对各方面知识博采兼收,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传统纹饰,以及年画、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这些传统艺术中的人物和场景,往往以平面形式出现,古朴而不失华丽,精炼而不乏丰盈。尤其是剪纸与皮影艺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依的形象构成一种新的语言,让他常常迷恋其中。后来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读本科时,他有幸接触到吴冠中、张仃、袁运甫、杜大恺等先生。尤其是吴冠中先生,长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其作品唯美现代,同时又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对鸣辰的审美取向影响至深。作为一位悟性极高的画家,鸣辰能够将这些经历变成自身的精神财富和艺术的源头活水。经过多年的探索,他的画已经从具象描摹或传统意义上的写意化出,实质上变成了平面空间中对点、线、面的组织和运用,通过基本形的差异、疏密、虚实以及相互之间的排列、组合、对比,形成了一种崭新的视觉美感。这种美感没有脱离中国人的审美经验,绘画的形式虽然进一步抽象化,但走的仍然是中国写意画的路子,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取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让我们在耳目一新的同时又不感到唐突。我感到,这正是他的绘画艺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