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白砂舞龙
2013-12-29崔敏
北白砂村位于鹿泉市北部,村子以臼砂 ( 棉 ) 花驰名中外,而且村周围地下有厚层白砂,故以白砂为村名。北白砂舞龙发源于清代,据说始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迄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正逢太平盛世,国泰民安,乾隆帝圣驾到平山境内察视北武当山,途经宝地北白砂村,此时正值当地百姓欢庆丰收,见到皇上驾临,便以舞龙相迎。乾隆帝看到巨龙翻飞,变化万千,似腾云驾雾,活龙再现,顿时龙颜大悦,当即赐给龙会绣龙马褂一件,并亲赐四个大字“腾云龙会”以示表彰,可惜年长日久,此物已不复存在。经皇帝赐物后,北白砂龙会名声大震,为北武当山庙会和重大节庆活动的保留表演项目。2013年,北白砂舞龙入选石家庄市第五批非物质遗产名录。
北白砂舞龙现在依旧是当地重大集会、春节花会演出上的重要民俗表演项目,以其历史悠久、龙身长、套路多、阵容大堪称一绝,且其套路精彩、表演技艺精湛而广受人们喜爱,这也是其文化价值所在。
20世纪80年代初,北白砂农民组织了“腾云舞龙队”,他们继承前辈舞龙技艺和风格,对舞龙的套路、鼓点、服装、造型加以充实完善,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表演风格。
说起服装,因为曾经有乾隆爷御赐黄马褂一事,北白砂舞龙队的服装前前后后换了五次款式,却一直没有离开黄色的装束。后来考虑到两条“龙”代表火龙和水龙,现在才有了红、蓝两色,但“黄马褂”的款式保留了下来。
舞龙由青绿色水龙和红黄色火龙组成,龙长28米,龙身直径0.5米,龙首角长0.8米。舞龙队里51岁的康东生老人说,北白砂的龙属于北方龙,相比于南方的龙头,外形更加大气、威武。2012年,腾云舞龙队到鹿泉表演,因为以前的旧龙头破损了,只好临时换了个龙头,当地的百姓一下子就认出来了:“这不是咱们的龙头啊,咱们的可比这个威风。”北白砂的舞龙,在夜色中舞起来更是威风,特别是在正月里。老辈人在龙身里放上蜡烛,两个龙眼睛装上手电筒,晚上舞起来流光溢彩,煞是好看,但是技术要求也高,稍不留神,龙身就会被蜡烛烧坏。现在条件好了,龙身上装上了灯泡,舞起来没有了后顾之忧。
舞龙的表演阵容非常壮观,仅两条龙的撑杆演员就有22名,每条龙需要11名。另有领舞绣球手1名,鼓手1名,大镲2名,小镲2名,小钹1名,中锣1名,小锣1名,筛1名。据康东生老人回忆,在1997年之前,龙长还只有26米,每条龙也只有9名撑杆演员。参加完天津的龙狮大赛后,有人提出了建议:你们这个龙十分雄壮,如果多加两米,舞起来更好看,而且,两条龙加到28米,加起来56米,也应了一句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大家一琢磨,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有了现在的两条“巨龙”。
舞龙表演有20个套路,有双龙出水、跃过龙门、二龙攀柱(龙塔)、翻江倒海、腾云驾雾、钻龙尾、摇船舞龙、大轮环、龙脱衣(又名龙钻洞)、慢龙快跳、跃龙身、双龙翻舞、青云平摇、桃心围珠、倾圆渐快、曲头撬尾、快慢腾云(二种舞姿)、二龙侧身平摇、慢八字、双龙归位等,舞演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没有好技术、协作和体力,这么多的套路还真下不来。其中的摇船舞龙、大轮环动作都比较难。比如摇船舞龙,队员们要先躺下来摇龙,接着坐起身来再舞,技术难度非常大。再说大轮环,形象点说,就是把龙身当做“绳子”抡起来,撑杆演员们在龙身下来的时候,要一个个越过龙身,属于高难度动作,如果有一个环节有了差错,这个动作就完成不了。
现在,“腾云舞龙队”的队员们忙时务农,闲时练习,青壮年能占队里的七成多,是支生气勃勃的队伍。
1996年“腾云舞龙队”被文化部定为晋京表演队。北白砂舞龙队还先后参加了石家庄市国庆文艺演出、第五届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天津“麒麟杯”龙狮邀请赛、中国北京第一届舞龙艺术节、“国安杯”中华舞龙大赛、天安门广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表演大会等活动。1998年、2000年两次参加河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北白砂“腾云舞龙队”花会曾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其名声享誉中华大地。
(责编:刘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