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宝贝刘乙润
2013-12-29浩哲
2012年8月9日,第十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总决赛在江苏省泰州市举行,一个身着大褂、头戴瓜皮帽的小朋友凭借一曲评剧《青灯照白头》唱段,征服了所有评委,以97.93的高分摘得小梅花金奖,并以地方戏组前十名的成绩荣获“十佳小梅花”殊荣。这个娃娃就是来自评剧发源地——唐山的评剧宝宝刘乙润。
社区里的“四岁红”
唐山被人称为“评剧窝子”,可以说在这个城市里人人都能唱上几句评剧。刘乙润家所在的社区就经常有一些评剧演唱活动。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刘乙润开始接触到了评剧。
那时候刘乙润刚刚4岁。一天,姥姥带他看完演出后,乙润依然意犹未尽,舍不得离去。这引起了拉板胡师傅的好奇:“小朋友,喜欢评剧啊?”小乙润点点头。
“他连词都听不懂,知道啥是喜欢呀。”姥姥在边上笑着说。
“大姐,这可不一定,有很多孩子是听不懂词,但是对评剧音乐特别喜欢。您知道咱们老评剧演员六岁红吧,人家六岁就红了。您回去给他找个段子,《花为媒》里的《拜寿》让他学学。下周您还带着孩子过来,咱们给他试试弦儿。”
回到家,姥姥就把这个事儿给忘掉了,但小乙润可是一直记着板胡师傅的话呢,他央求妈妈帮他找找《拜寿》。“啥拜寿啊?”妈妈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向姥姥详细询问了事情的经过。“话儿还说不利索,还能学戏?”乙润妈妈也有点疑虑。
“妈妈你给我找找吧,我想试试。”乙润继续坚持。拗不过儿子,乙润妈妈就在网上找到了这段《拜寿》。没想到小乙润一学就是半天,边学边唱。看到他痴迷的样子,妈妈和姥姥都感到意外。
一周后,姥姥带着小乙润去找了那位拉板胡的师傅。 “真绝了啊,四岁的小娃娃,一个礼拜学会了这段《拜寿》,跟弦儿还跟得这么好,太有天赋了。”板胡师傅高兴地大声嚷嚷起来。就这样,小乙润和评剧结下了缘,他演唱的段子越来越多,社区里的居民也都非常喜欢他,渐渐的,“四岁红”成了他在社区里的代号。
张俊玲眼中的“小宝贝儿”
看着刘乙润对评剧越来越感兴趣,妈妈开始给孩子寻找专业的老师做指导,经人介绍,她找到了唐山评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评剧洪派艺术优秀传人张俊玲。听完刘乙润满宫满调地唱了一段洪派代表剧目《刘伶醉酒》后,张俊玲非常高兴,认为刘乙润是个非常难得的评剧好苗子,当即决定收为学生,传授洪派艺术。为了消除以前非专业训练给刘乙润带来的负面影响,张俊玲挑选了《从春唱到秋》中的经典唱段《青灯照白头》为刘乙润开蒙。张俊玲一字一句地教,刘乙润一字一句地学,张俊玲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地讲,刘乙润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地练。俗话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帮助小乙润塑造好人物形象,每次上课,张俊玲不仅给小乙润认真讲解洪派唱腔的演唱特点,而且还严格训练他练习基本功,压腿、弯腰,跑圆场,走台步,一场练功课两三个小时下来,小乙润经常是汗流满面、浑身酸疼,有时腿疼得直掉泪,可他从没在老师、家长面前喊过疼,总是咬紧牙关坚持住。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刘乙润进步很大,不仅学会了洪派代表剧目《刘伶醉酒》、《红龙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御河桥》中的经典唱段,而且,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了张俊玲的“范儿”,以至于在很多演出后,一些观众都问他是不是张俊玲的学生。他的刻苦与聪颖也得到了张俊玲的认可,成了张俊玲的第三个入室弟子,也成为了洪派第三代传人。
“刘乙润是独生子女,但家中的管教特别严格,他学戏从不叫苦叫累。”谈到自己的得意弟子,张俊玲总是笑得合不上嘴,“我觉得评剧要发展,必须发展青年演员,或者说必须恢复以前的‘童子功’,从幼年就开始培养评剧的接班人。刘乙润不但是我的小宝贝儿,也是评剧的小宝贝儿。”
学校里的好学生
刘乙润学戏很忙也很辛苦,但他并没因此耽误文化课的学习,每次考试,他都能将奖状带回家。用刘乙润的话说,“评剧和文化课我都喜欢学。”
刘乙润戏唱得好,学习更好,而且还非常乐于助人,看到别的同学有困难,他总是主动帮忙。在课余时间,总给大家哼唱几段评剧,增添快乐的同时,也使同学们懂得了很多评剧知识。
四岁学戏,到今天,刘乙润已经在评剧的道路上走了三年,这三年中,他获得了诸多荣誉。荣誉面前,小小的刘乙润却显得很平静:“我还小,要继续努力,绝不给师傅丢人。”
(责编:刘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