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活于创新中

2013-12-29

当代人 2013年6期

上期本刊报道了井陉矿区西岗头社火。这一种传承了几百年的老玩意儿,其生龙活虎地存在于当下,着实令人兴奋。

可以说,没有对火的原始崇拜,就没有杆火的诞生。而没有杆火的祭拜,也就没有面牲的出现,没有龙鼓、抬皇纲、跑旱船、猪八戒调媳妇等民间艺术的起源、发展。以“杆火”这一自然状态传衍的民间传统文化为载体,数百年来几十道花会、社火传承不息,成为当地重要的“精神植被”之一。

而在农村城镇化、现代化过程中,住进高楼大厦的西岗头人,依然对之情有独钟、不离不弃。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创新”中实现了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其创新,包括对杆火文化整个程式的改变,使之更加适应新民居建设的实际,从而“崇拜自然”的文化魂脉得以保留并且继续传衍;包括民间艺术组织形式的创新,比如“清凉山龙鼓队”的诞生和发展,通过创新,村民在参与中愉悦了身心,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化红利”。而后者,是破解“非遗”保护缺乏经费、后继乏人等难题的关键。

“非遗”保护,有人很强调“原汁原味”。怎样才叫原汁原味呢?让老百姓住在几百年百十年前的老房子里,穿原来的衣服,过原来的生活,跟当代社会文明“绝缘”?这既不现实,也不人道。原汁原味,重在文化魂脉的延续。再者说,一种民间艺术,发展几百年,其实一直都在变,不变,何以活?

正如吴冠中大师所言:“没有传统,就无所谓创新,没有创新,传统便死亡,断子绝孙。”

本刊编辑 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