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好哭郎”
2013-12-29
孩子的伤心和难过,也是一次情感体验和成长机会。父母们,请让孩子们拥有更完整的情感体验,在体验中协助他们找到缓解情绪、解决问题的办法。
动不动就掉泪的小男孩
亲子教育发现活动第一天,吃晚饭时,一位妈妈特意坐过来,焦虑地说:“大李老师,我儿子乐乐特别软弱,他从小就胆小,现在快6岁了,越来越软弱,特别容易伤心落泪。”
我问:“孩子软弱表现在哪方面?”妈妈说:“比如,小朋友拿走了他的玩具,他就会大哭不止。”心爱的玩具被拿走,孩子确实会难过,这也不算软弱啊!见我一脸疑惑,妈妈继续说道:“在小区里,如果发现有其他孩子迫害小动物,乐乐会上去劝阻,劝阻不了他就会放声大哭。总之,一天起码要哭五六次。”听到这里,我一下被小男孩感动了,因为我也见不得别人迫害小动物,在无法阻止的情况下,我也想哭。
我在想,孩子的哭是真性情的体现,乐乐的妈妈是否过度焦虑了呢?
第二天中午,一群孩子在沙坑里玩,乐乐也在其中,乐乐妈妈在不远处的树阴中看书。我从沙坑边路过时,突然听到孩子发出一阵喧哗声,还有乐乐声嘶力竭的喊声:“不要打它!不要抓不要抓!它会不舒服!”那些孩子没有听从乐乐的劝告,他们对小动物的迫害仍在继续。我和乐乐妈妈同时朝孩子们奔过去,看见他们正在玩一只青蛙,它已经肚皮朝天地在挣扎。我大声制止他们,然后跟孩子们讨论该如何帮助它。
待事情解决后,我回头看乐乐母子,他们正紧紧抱在一起。乐乐扑在妈妈的怀里,像遇到大的灾难。妈妈紧紧搂着乐乐,嘴里不住地叨叨着:“乐乐好伤心,妈妈知道你很伤心。”乐乐听完哭得更厉害了,妈妈继续说:“乐乐太伤心了,哭吧,男孩子也是可以哭的,没事没事。”这时,乐乐完全依偎在妈妈的怀抱里,哭得更加伤心。
我在心里默默喊着:天哪,这个妈妈在哪里学了什么样的方法,竟然这样安慰孩子!数数她在安慰儿子时,一共说了多少个“伤心”!
其实在安慰孩子时,家长讲的道理孩子可能无法明了,但孩子能够感受到家长的情绪,注意到家长反复重复的词语。如果家长的情绪和言语,是朝向“伤心”“难过”等方向的,孩子就会吸收到这些,变得更加伤心。同时,孩子会不自觉地在生活中去寻找这种感觉。而眼前,妈妈在充当乐乐情感的倾听者时,用语言不断强化、加重了乐乐的不良情绪,而没有指导孩子如何解决情绪。
在活动中帮助孩子提升力量
我告诉乐乐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多种方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关注到他的悲伤。孩子的伤心是他们成长的机会,我们要帮助孩子梳理情绪,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三天的厨艺活动中,有一个孩子拿走了乐乐面前的油壶,乐乐伸手要了几次,但那个孩子都不搭理他;乐乐自己伸手去拿,那个孩子把乐乐的手推开。
乐乐委屈地看着妈妈,妈妈马上扑过去抱起了他。我走到乐乐妈妈面前,暗示她把乐乐从怀里放下来,让孩子站在地上。
起先乐乐还是往妈妈怀里钻。我给乐乐妈妈演示,用双手扶着孩子的上臂,这样孩子无法扑到妈妈的怀里,但可与妈妈有眼神上的直视和交流。
然后,我用平静安详的语气说:“乐乐,你还想哭一会儿吗?如果想哭你可以坐在我的身边哭一会儿,等你哭够了,我们一起去把油壶要回来。”
乐乐渐渐平静下来,我让他坐在我的左边,让妈妈坐在我右边。我暗示妈妈不要说话,给他机会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需要跟孩子保持一点身体的距离,给孩子一点空间去梳理自己的情绪。等乐乐不哭了,我开始问他:“乐乐,你能告诉老师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吗?”其实,之前的事我全看到了。但孩子在叙述时,我们可以深入地明白他到底是怎么想的,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刚才别的小朋友拿了我的油壶。”乐乐说着又想哭。我马上问:“然后呢?”乐乐说:“然后他就打我!”我在心里想到:哇,原来孩子是这样理解刚才发生的事情的,怪不得他会伤心地哭。
“我看到了,他没有打你,只是用手挡住了你的手。他也想用油壶,因为油壶是给大家用的,他是可以在需要时拿过去用的。”听完我的话,乐乐说道:“我要给饼干里放油。”
我问:“那我们怎么才能拿到油壶呢?”乐乐摇摇摇头。
我对乐乐说:“来,我们去要一下试试。”
厨艺区里,小男孩正拿着油壶转着圈地滴油,头也不抬地说:“我还要做饼干。”乐乐委屈地看着我和妈妈,似乎又要掉泪,而妈妈忍不住又想去劝慰他。
我用坚定的目光示意乐乐:“我们坚持再等等吧。”然后我蹲下来,让乐乐坐下来。而妈妈也没有用话语加重乐乐的情绪。乐乐慢慢擦掉眼泪,和我们一起静静地等着。
等到那个孩子把油壶放下,乐乐一下把油壶拿过来,然后开心地做饼干去了。当我们教会孩子用正确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就不会只用哭来发泄不满,而是关注问题的解决之道了。
父母放手,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其实,孩子天生就善于沟通,他们有自己的交往和相处方式,父母需要学会放手,给他们机会,自己去处理与外界的关系。
第四天晚餐前,在厨房门口,我看到乐乐妈正在对孩子说:“乐乐,你要勇敢,你别哭。你想吃鸡腿,可以自己去跟厨房阿姨说啊。”乐乐没出声,眼泪似乎又到眼眶里了。乐乐妈妈开始催促他:“别哭啊,勇敢一点,快去啊。”我赶紧用眼神示意妈妈不要再说了。
原本就是一个胆怯爱哭的孩子,再加上父母这样的催逼,他就更会认为自己不行。我蹲下身,鼓励乐乐:“乐乐,你已经吃完饭,其实不太饿。但因为特别想吃鸡腿,所以一直在这儿站这么长时间,你很有勇气。去向阿姨表达你的需求吧。”我的话,让乐乐原本紧张僵硬的身体顿时放松下来,他走到厨房门口,说道:“阿姨,我还要吃一个鸡腿。”阿姨热心地给他夹到碗里,乐乐终于笑了。
第五天的时候,乐乐又因为一个量杯哭起来。这次,妈妈一直安静地陪伴着他。大约5分钟后,乐乐开始变得平静。此时,孩子需要建构起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生了什么事情,乐乐,你现在能跟老师说一下吗?”我开始尝试帮助孩子理清思路。
“刚才别的小朋友拿了我的量杯。”乐乐委屈地说。
“请那个小朋友也过来一下,再说一下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请刚刚与乐乐发生争执的小男孩过来。
“是我先拿到的,老师。”那个男孩大声说。
“桌子上的量杯,是厨艺区大家一起用的东西,因为量杯只有一个,大家都想用,我们就需要想一个办法:怎么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够用上这个量杯呢?”我提出问题。
孩子们的小脑袋开始转动起来了。“谁先拿到,谁先用。”“一个人可以用5分钟,用完之后,交给另外的一个小朋友。”你看,孩子们这么快就找到了解决办法。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有时候,需要家长在恰当的时候,帮助孩子理清一下思路。
最后,乐乐跟小朋友达成共识,每人用5分钟。看着乐乐抛弃愁容,一脸解决掉问题的兴奋,乐乐的妈妈也似乎感悟到什么,微笑起来。
温馨贴士
面对爱哭小孩,父母该做些什么?
1.安慰爱哭的孩子,但不强调孩子的情绪。文中乐乐妈妈不想让孩子有伤心的情绪,于是过于关注孩子的伤心,不断用“伤心”两字强化孩子的情绪,使乐乐自己也专门酝酿和寻找忧伤。建议父母自然地对待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哭的时候,你最好的方式是安静地陪伴,然后等他安静下来再解决问题。
2.帮助孩子理清问题的实质。孩子在哭的时候,往往是陷在了自己的情绪里,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时,妈妈的怀抱只是情绪的释放之所。真正有用的是和孩子面对面,帮助孩子找到产生情绪的原因,协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3.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教会孩子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痛处,说清为什么要哭,这时妈妈给些解决办法,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孩子就不会只想到用哭解决问题了。
4.对孩子多些鼓励,少点批评。例如,“你自己把油壶要回来了,做得很好。”即使孩子做事没有达到父母所希望的样子,也该用鼓励的方式让他去尝试更好地解决问题。
5.别为孩子乱贴标签。不要给孩子贴上敏感、好哭的标签,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动不动就对外人说“我孩子特别爱哭”。
6.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父母学会放手,尝试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善于自我认可,产生成就感。但父母一定不要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