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的成因分析及疏导策略
2013-12-29陈波
〔关键词〕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疏导策略
案例一:心理辅导室里,一位高一女学生泪流满面地倾诉:“老师,我喜欢上我们班主任(女性)了。我觉得她特别有气质,相貌好,有学识,为人亲切。一上她的课我就不受控制地看她,甚至在其他课上也想着她。我已经不止一次喜欢上女老师了……”
案例二:她一身休闲装,举止粗犷,除了没有喉结、眉宇间流露出一丝女性的妩媚外,全身上下基本上都是男性化的打扮:“老师,我不是女的,我是男的。我在班上有两个老婆和一个情人。”
案例三:“老师,我不想活了,他怎么可以这样,说变心就变心。我们已经好了两年了,我什么都迁就他,可他现在却说和我在一起已经没感觉了……”一位高二男生因自己的“同志”情感转移而痛不欲生。
案例四:“今天是张国荣的忌日,我很伤心。隔壁同学在讲张国荣是同性恋,很可耻。我很想骂他。我们同性恋哪里碍到他了?为什么他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我真想出国,到自由国度去。”
面对这一个个案例,教师和家长都会觉得很诧异。大家不禁要问:现在的中学生到底怎么了?早恋问题、网络成瘾问题、暴力问题都还没解决,怎么又冒出“同性恋”问题了?我们到底该怎么教育他们?
在中学校园这一特定情境下,中学生选择同性作为彼此爱恋依托对象的倾向和行为,我们称之为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
一、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的成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中学时期是人的性成熟最快的阶段。到了青春发育期,少男少女们的性器官与性机能迅速发育成熟,性发育的外部表现——“第二性征”逐步凸显。性的成熟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重大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是大人了。因此,中学生“性早熟”现象普遍存在。朦朦胧胧的性意识促使他们想通过各种途径来尝试和体验“性感觉”,然而过多的信息,特别是不良信息的刺激,往往会使他们通过不健康的手段去寻求性满足。如中学生可能会积极模仿恋爱,一旦失败,很可能导致他们性取向发生变化,转移到同性间关系亲密的伙伴身上,容易将彼此作为体验性感觉的对象。
(二)心理因素
作为社会人,中学生需要与人交往,内心渴望友谊,期盼能有值得自己信任并能理解自己的人来倾诉心声。而当今学校、社会对中学生“早恋”问题过分重视,为防患于未然,学校、家长通常都不会主动鼓励孩子去和异性交往,一旦发现孩子与异性交往过密,他们就会坚决反对。而对于同性交往,学校、家长则表现得很理解和宽容。另外,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为中学生的同性交往提供了宽容的社会大氛围。中学生为满足自身交往的需要,自然会在同性之中寻找心心相印、彼此真诚相待的人。
(三)家庭因素
“现在的孩子真幸福,衣食无忧!”这是大多数家长经常讲的一句话。当今中国的家长总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很幸福,独生子女,什么都不需要跟别人争抢。殊不知,日益丰厚的物质生活承载着太多孤独、困惑、迷茫、无助的灵魂。案例一中的女生,母亲除了关心她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外,基本不和她谈论其他问题,因此,她很想寻求女性长辈的关怀,希望能有人了解她,和她交心。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也是回避的话题。一般家长都不会和子女正面谈论有关性的问题。更多家长认为,孩子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把学习搞好,其他的以后再说。案例二中的父母就把学习当作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从小到大坚决反对孩子与男生交友、玩耍,因此,她的圈子里从来没有男生的影子,她只能终日和女生在一起。
夫妻关系也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案例三中的男孩,从小父母关系就不好,经常吵架。父亲有婚外情,他憎恨父亲,也痛恨母亲没有魅力留住父亲,更痛恨父亲的情人。久而久之,他对女人怀有“敌意”,并渐渐将这种“敌意”泛化到所有的女性身上。
(四)社会因素
随着中学生与校园外的联系日益广泛,他们所受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一些宣扬同性恋、暴力、色情的漫画、图书和音像制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击着中学生。这些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是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习惯了长期阳光式正面教育的他们,更容易对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东西产生浓厚兴趣。再加上社会上同性恋、离婚、婚外恋、暴力倾向日益增多,而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形,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因此,他们往往把一些负面的东西当成另类、有个性,从而盲目地跟风、叫好、吹捧,使这些负面东西侵蚀他们健康的心灵。
二、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的疏导策略
(一)重视中学生性心理教育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学生的情景式同性恋倾向或行为,绝大部分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而是他们生长发育期旺盛的性生理、心理活动受到压抑后的一种变形释放。他们对性生理、性心理知识一知半解,生理上、情感上对异性有着强烈的需求。但因为受到外界压制或自我克制,他们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很容易寻找同性宣泄。因此,我们要加强中学生的性心理教育。学校可以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讲座,如:“正确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与角色期待”“及时了解男女性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掌握与同性和异性正常交往的方法”“性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教育”等。课程应努力贴近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切实提高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水平。
(二)加强中学生情景式同性恋的心理辅导
1.认知调节——理性情绪疗法
对中学生同性恋求助者来说,他们的心理困扰多半是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而导致的情绪困扰,所以通过心理辅导改变他们的认知非常重要。
我们常用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对同性恋学生进行认知调节。首先,协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非理性信念、不适当的情绪反应以及行为模式。然后,在学生掌握情绪ABC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识别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辨认理性与非理性的想法,反驳非理性想法,最终产生积极的调节效果。针对案例一中女生担心班主任知道后会对她有看法的想法,我们应该让这位女生认识到:“班主任知道后一定会回避她”是她的非理性信念;自己之所以喜欢班主任,是因为她有学识、有涵养、通情达理,一位这么通情达理、有学识、有涵养的班主任是不会因此而否定一个学生的,况且是一位学习认真、做事仔细和要求上进的好学生;因此,班主任不会对她有看法。
2.顺其自然——森田疗法
案例一中女生的同桌在知道她的情况后,努力用自己的言语以及行为方式去改变她的性取向,如劝告她“不要经常和女生在一起”“多和男生交流”“你需要时间去慢慢改变,努力去尝试吧”等。这些善意的、经验式的帮助反而让她更愧疚和自责:“我努力地想控制自己别想她,但就是控制不住。我怎么这么没用,我对不起关心我的人。”
森田疗法中讲的顺其自然是指:一个人如果把平常事看得很严重而产生抗拒之心时,就会使自己陷入神经质的漩涡;相反,如果接受这一症状,就会使自己不再注意这种感觉,使这种症状慢慢消失。因此,如果有同性恋性取向困扰的时候,努力让其做到顺其自然,不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证明到底“自己是不是同性恋”;如果已经对同性发生了爱恋和依赖,也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地面对这个事实,不要去憎恨自己或憎恨对方;面对周围的人际关系,要努力做到顺其自然,不要太在意别人的一言一行,不管他们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案例一中的女生就不需要太在意自己“想她”,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好。青少年时期是确定性取向的关键时期,是形成同性恋的活跃期,此时,学生正处于第二心理断乳期,很叛逆。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刻板的建议和经验式的说教,帮助对方顺其自然地选择性取向,这样学生很有可能回归到常态性取向。
(三)改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在中国,重男轻女现象还普遍存在着。有些长辈对着女孩子,不经意地会流露出“如果你是男孩子该多好啊”的想法。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使女孩子对自己的女性角色不满,造成性别认同障碍。有些家长一旦知道孩子有“早恋”倾向,马上围堵、责骂。这些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
家长应参加学校的讲座,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点,学做一名尊重、信任孩子的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有意识地创造机会,引导孩子多交志趣相投的异性朋友,鼓励他们在一起共同学习、娱乐,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帮助孩子顺利走过这个阶段。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金华,321075)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杨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