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同性依恋产生的原因及辅导对策
2013-12-29杨凤定
〔关键词〕同性依恋;中职生;辅导对策
在中职校园里,我们经常会见到两个女生之间互称老公老婆,形影不离,或两人在一起搂搂抱抱,你亲我一口、我喂你食物等特别要好的现象。她们往往对其他同学的介入很不高兴,更对男生不感兴趣。她们的关系远远超出了一般同学之间的友情,简直就像热恋中的情人。于是,有的教师就想当然地认为她们是同性恋。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她们只是青春期同性依恋。
一、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从儿童过渡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正式恋爱期四个阶段。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
青春期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同性依恋发生的时间是14~18周岁,正好属于青春过渡期;而同性恋任何时间段都可发生。其次,同性依恋发生在感情上很聊得来的朋友之间,没有生物学上的原因,只是青春期精神上的寄托,主要突出在“依”上,过了18周岁后绝大多数人很快就会发展到两性爱慕期;而同性恋有生物学上的原因。再次,同性依恋者只在孤寂时想要见到对方,没有对同性的性幻想,更没有性行为;而同性恋以同性为性幻想对象,只对同性有性兴奋,同时还有性行为。
所以,对两者我们应区别对待,不能把中职生同性间的要好或亲密现象一概视为同性恋。
二、中职生同性依恋产生的原因
经过调研,笔者发现中职生产生同性依恋的原因诸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女当男养,性别错位
有一名女生,还在三岁时,她的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将她一手拉扯大的。为了让女儿不被人欺负,同时也因为自己的“儿子情结”,母亲错误地将她从小当男孩抚养,让她穿男孩的衣服,与男孩一起玩。时间一长,她也将自己当成了男孩。入校后,她对异性不感兴趣,相反却对同性产生了好感,喜欢与女生粘乎在一起,并与某一女生特别要好,像照顾亲人一样照顾和保护她。
2.寻求温暖,同舟共济
有一对体形较胖的女生,可能自感身材或体重等不理想,怕被其他同学看不起,因而急切地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由于同病相怜的缘故,她们同舟共济,相互关心体贴。再加上她们是住宿生,又同在一个宿舍,更增加了接触的机会。平时她们形影不离,不与班级其他同学接触。在上体育课时,也是两人单独在一起打羽毛球。她们天天黏在一起,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得到对方的温暖。她们就像小夫妻一样,组成了“二人世界”。在心理咨询时,她们也不避讳,竟当着心理教师的面公然称对方为“我的老公”或“我的老婆”。
3.异性恐惧,同性安全
有的学校将中职生的早恋问题当成洪水猛兽,为防止中职生早恋,甚至规定不许异性中职生单独在一起。若发现早恋问题,轻则告诉家长,重则校纪处理。有的中职生来自单亲家庭,由于其父母中的一方被对方无情抛弃,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男人/女人都不是好东西,今后要当心”等类似的思想。有的家长为了防止早恋,不断提醒子女“不要和异性有过多接触”。另外,有些中职生因为在恋爱时情感上受过伤害,为逃避恋爱,转而将感情投入到同性身上。也有的女生不是同性恋,只是十分讨厌与男生接触,认为男生很脏、不安全,从而产生了异性恐惧症。如此种种原因,导致这些中职生对异性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错误地对异性产生恐惧心理,认为与同性在一起较安全,对此大部分学校教师也不会多加干涉。
4.强者认同,崇拜同性
同性依恋是友情的“升级版”,无话不说、形影不离是建立在对方某方面让自己充满了向往和认同的基础上的。有的中职生由于刚入校、长得比较弱小、不善言辞等原因,担心自己在学校被其他同学欺负。这时候,有些女生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自己、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学姐”。有些男生因为比较腼腆,不大善于与人交往,则愿意和见多识广的“学长”交往。他们对中职生中的强者表示认同,特别崇拜那些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或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和号召力的同性中职生,将对方当成自己的偶像,开始时只是效仿,进而发展成为爱慕与依恋。
5.模仿潮流,认为时髦
有些中职生之所以产生同性依恋,是因为受某些同性恋影视明星(如张国荣)的影响,认为这是一种潮流。他们错将同性恋当成时髦,从而和比较要好的同性粘在一起,成为“伪同性恋”。一般这种情况以女生居多。以我校为例,我校部分专业(如护理、学前教育等)班上基本都是女生,她们大多系未成年人,尚未具备分辨事物的能力。她们刻意做一些看上去“有个性”的行为,以属于同性恋为荣,目的只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而已。
三、中职生同性依恋的辅导对策
虽然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应警惕同性依恋对中职生身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果同性之间过分依恋,会产生只有同性在一起玩耍交往才舒适协调的意识,到了成年后,可能仍然不愿意或害怕与异性接触交往,从而导致未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障碍。对此,据笔者的经验,一般我们可采取以下的辅导对策。
1.普及同性依恋等相关心理学知识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师生分不清同性依恋与同性恋的区别,错误地将同性依恋当成了同性恋。为此,我们可通过心理课、心理小报和心理培训等活动形式,普及相关心理学知识,让师生明白同性依恋不等于同性恋,消除对同性依恋的误解。另外,现有的中职校《心理健康》统编教材在性健康教育章节中没有同性依恋和同性恋相关的内容,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建议今后再版时应加上这方面的内容,使师生消除对同性依恋和同性恋的神秘感。
2.理解和宽容同性依恋者
青春期出现同性依恋是很正常的现象,对此,我们不必大惊小怪。当我们发现有同性依恋情结的中职生时,千万不可责怪他们,也不可从道德层面进行抨击,更不可歧视他们。要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造成逆反心理。我们要理解和宽容他们,与他们交朋友。
3.了解中职生同性依恋的原因
对有同性依恋情结的中职生,我们可拿出一张纸来,先让他们在纸上写出“如果你和依恋对象分开,你会感觉怎么样?”通过他们写下来的内容,分析他们的依恋到底是出于何种原因:是对独立的恐惧,对父母依恋的转移,还是逃避异性爱?通过分析,可以了解其依恋背后真正需要的东西。然后让他们将自己最欣赏对方的地方写下来,并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让自己也能够拥有对方的品质。通过分析,让同性依恋者发现,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可以变得轻松自然许多。
4.进行性别认同教育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自我认同是我们每个人依据自己的经历理解到的自我。自我认同中最基本的一项就是性别认同,即一个人把自己看成男性或是女性。性别是出生之前就确定的,性别认同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我们需要逐渐地完善它。对此,我们可通过心理辅导课或个别心理咨询等形式,向有同性依恋情绪的中职女生讲解女性的性别特征,让那些“假小子”明白,不管再怎么穿男性的服装,自己骨子里仍是女性。另外,我们还可以鼓励她们穿女性的服装,并让她们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同性的言行,逐渐向女性靠拢,最后成为一名真正的女性。同时,我们更要鼓励她们与异性同学交往并建立友谊,发展她们的性别认同感。
5.鼓励异性中职生之间的正常交往
面对一些中职生的同性依恋情结,我们要及时引导他们怎样交朋友。发现他们有过分依恋同性的苗头时,可在温馨友好的气氛中鼓励他们加入到其他同伴群体中,扩大交往的范围,多交朋友,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另外,中职生的早恋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必过于紧张。异性学生之间大大方方地交往,哪怕是个别交往,只要不出格,作为教师和家长,不仅不必反对,相反还要支持。
有一名女生,性格比较豪爽,她认为男生比较大气,不像女生容易记仇,所以喜欢与男生待在一起。这样一来,有些女生就在背后说她的坏话。她很气愤,也很迷惘,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前来咨询该不该继续与男生交往。笔者问了她有关情况后,得知他们的交往是很纯洁的,就鼓励她不必在意其他女生的言论,以前与男生怎么交往现在继续怎么交往。该女生听了我的建议后,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心理咨询室。由于他们的交往是正常的,此后,其他女生也不再说她的坏话了。
6.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
有些中职生之所以产生同性依恋情结,是因为缺乏自信。有一名女生,由于在一次恋爱中受挫,被男生“踹”了,她很伤心,认为男生都不是东西,发誓再也不与男生谈朋友了,转而在同性中寻找温暖。调研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征得她的同意,将她请到了心理咨询室。我没有对她说一句批评的话,而是和颜悦色地告诉她:“其实,男生与男生是不一样的,这名男生与你分手,不代表所有的男生都会与你分手。再说,你有爱别人的权利,别人也有不爱你的权利,否则就是不公平的,你说对不对?而且你长得不丑,相信肯定还会有其他男生追求你的。实际上,伤心的不该是你,而是那名男生。你可以想一想,因为你失去的是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失去的却是一个爱他的人,从某种角度上说,他的损失才比你大呢,你说对吗?在恋爱的道路上,你应该充满自信才是……”我的一番话,说得这名有同性依恋情结的女生破啼为笑。由于增强了自信心,不久,她就从同性依恋的圈子里走了出来。
7.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知识的培训
有条件的学校可举办家长讲座,对家长进行必要的心理知识的培训。教育那些单亲家庭的父母,不要总在孩子面前说前夫/前妻的坏话,也不要强化孩子对异性的怨恨心理,否则,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还要让家长明白,青春期出现同性依恋是很正常的现象。看到自己的孩子经常和同性朋友一起玩或是过于亲密,完全不用太过担心,更不要把同性恋的观念强加给他们,因为这样一来,反倒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真正的同性恋。实际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变得“正常”起来。相反,家长一些过激的做法,反而可能使他们“弄假成真”。
8.不要将同性恋当时髦
我们要让中职生明白,偶像只是在某个方面很突出,其他方面是很普通的。同时,我们也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明星也是人,他们一定也有许多缺点,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不一定都是真理,他们的每一种行为不一定都是美的。如张国荣的同性恋行为,就不值得我们效仿,更不必将它当作时髦。使之明白有些明星的同性恋,可能有生物学方面的原因,不是他们自己能选择的。
(作者单位:上海市震旦中等专业学校,上海,200941)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杨 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