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2013-12-29王恩江

人民论坛 2013年17期

【摘要】资本全球化已经从经济领域逐渐扩散到文化领域,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相应地具备了开放包容、引领时代、激活传统、超越西方等内在规定性。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需要在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提升文化自身创新力,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促进多层次文化平衡发展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 先进文化 内在规定性 建设

当前,全球化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核心是经济全球化,本质是资本全球化。全球经济的日益活跃,极大地开拓了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空间,全球化已经从经济领域逐渐扩展到文化领域,这昭示着资本的统治已经由经济、政治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为此,我们要以世界历史的恢弘视野,廓清并解决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问题。

“文化全球化”的现实与本质

当前学术界对“文化全球化”这一概念的认同存在分歧,但实际上“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遏的历史潮流。马克思恩格斯以深邃的思想洞察到,在全球扩张秉性的推动下,资本的力量使各民族文化广泛同化与交融的趋势无法阻挡,资本扩张的欲望和冲动推动着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商品化为全世界的“公共财产”,使民族文化过去那种闭关自守、独立发展的状况成为过去。这是对文化产业化所推动的文化全球化的科学叙述。当前,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发达国家在跨国资本的主导下,媒介娱乐商品出口更是取代了制造业产品出口成为资本积累和全球利润的重要来源,强势民族的文化产品特别是大众文化产品,借助于资本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涌向世界各地,可口可乐、麦当劳、耐克、好莱坞大片、巴黎时装、CNN的新闻报道等等都作为文化的载体成为全球范围内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承认文化全球化的现实,肯定它为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的同时,更要对它的本质保持清醒的认识:文化全球化是由资本主导的,资本在全球游走的过程中,为寻求自身的最大化增值而与文化结成了密切的互动与共谋关系。文化不仅作为软环境或市场共同规则作用于经济,而且本身作为符号或产品,日益成为资本逐利的材料和工具。“与其说金钱、传送和信息流是文化的基础,不如说它们是文化的媒介。因此,文化和经济及带有经济倾向的政治利益的关系是前所未有的清晰。”①由此看来,资本主导下的文化的全球传播与扩散,既会带来全球文化的融合、趋同,也会导致文化的冲突、对立,特别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它包括体现各国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核心价值观、思想导向、理想追求等因素,是由各民族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生产实践综合造就的,很难完全融合在一起。在全球化过程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总是竭力以文化全球化的名义,推行文化殖民化、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把他们的信仰体系和生活方式强加给其他国家,力图使世界统一于单一的西方文化模式或美国文化模式。正如刘奔教授所言,西方国家“所谓‘文化全球化’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全球文化发展战略,实质上是西方资产阶级特别是超级大国的全球意识形态战略。”②在这种情况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规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先进文化的内在规定性

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双刃剑性质,尤其它从属于资本统治的本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既要体现其“包容性”和“开放性”,又要保持其独立的民族品质和批判性的社会主义本质。为此,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独特的内在规定性,突出表现在它对时代趋向的“引领”和对文化资源的“激活”与“超越”上。适应文化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需要,当代中国文化的“先进”特质应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文化发展方向。“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③马克思主义堪称人类思想史上最先进、最科学、最革命的理论,它充分吸收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并且处于不断自我完善中;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华文化才显示出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才获得了科学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思想精神上获得了极大解放。毛泽东曾说过:“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在当前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具备了世界历史的时空视野。在时间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满足于当下文化产业化为利润服务状态,目标指向共产主义,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空间维度,它面向整个世界,积极对外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求同存异,扩大共识,在此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反对“以资为本”的物化文化观,树立文化上的国际主义理念。总之,用马克思主义统率社会多元思想观念,坚定为共产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要义。

激活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根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悠悠岁月,积淀起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诉求,塑造了中华民族最内在的精神家园,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成长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养料,其核心价值理念是人们理解社会、把握人生、认识世界的内在精神尺度。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念,是我们今天理直气壮地面对资本全球化的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基地。因此,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吸取智慧,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属性。比如“和而不同”、“天下主义”“协和万邦”等传统价值观,与侵略扩张性的资本价值观根本不同,它以兼容并包的原则对待各民族及其文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个性,与马克思发展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理想相契合。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这些传统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发展为和谐世界理念,为合理地解决国际冲突和全球性问题,开阔了视野、指明了方向。

坚持开放包容的世界眼光,批判地借鉴与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任何先进文化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文化的特殊性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体现为文化的民族性,显示了先进文化传统的一面。文化的普遍性体现为文化的世界性,显示了先进文化开放包容的一面。中华文化自古就是一种包容开放的文化,在古代,中华文化就以“天下主义”包容开放的胸襟,传播、吸收、融合了境内各民族文化,使自己兴旺发达起来。实践证明,中华文化越是保持开放包容的胸襟,博采众长,就越能加速发展。在今天全球化形势下,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当代中国文化以世界历史视野,包容多元、尊重差异,在对西方文化具体分析基础上,不是简单模仿、照单全收,而是批判地借鉴吸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对各种外来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加以借鉴超越,既大胆借鉴和吸收一切有利于我们的优秀文化,又在坚持自己社会主义理想、共产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基础上超越资本价值观,建设当代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立于世界先进文化的前列。

中国当代文化超越了西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争,成为全球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性源于启蒙运动时近代人对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内在一致性的追求,使人类从愚昧、落后中摆脱出来。但随着工业资本主义深入发展,资本的统治导致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逐渐走向分裂,工具理性主义占据了主导地位,价值理性日趋边缘化,现代性渐入歧途。后工业时代,针对现代性的弊端,西方社会出现的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反叛和颠覆。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进行了全面地批判,他们以一种激烈的态度,强调文化世界的异质性、多样性、非主体性、非原则性、开放性、碎片化、无深度性、不确定性等后现代性理念,进而矫枉过正。

无论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它们都没有跳出“非此即彼”的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框架,看不到事物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秉持实事求是、辩证发展的原则,强调普遍性与特殊性、原则性和灵活性、最终目标与具体道路的统一,因而超越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片面认识,根据国情、世情,既承认现代化任务尚未完成,资本仍具有利用价值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又高度重视现代化进程中资本的种种弊端以及现代性的内在的历史局限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强调以人为本,向着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目标逐步迈近。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世界历史理论视野,超越了西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争论,成为全球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体。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面对文化全球化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充分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规定性之优势,把我国先进文化建设放在世界历史的时空坐标中进行科学定位,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具体说来,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权”出自葛兰西提出的“霸权”概念,他所谓“霸权”,包括两种不同形式:强制性统治和共识性统治。“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④这里的“统治”,就是强制性统治,是指一个阶级或其政党以其政治权力,对社会各领域进行强制性控制;这里的“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指的是共识性统治,即基于共识与认同的文化领导权。相应地,一个政党在主导文化建设时,有两种权力运用方式,一个是以其强权进行控制,即“文化统治权”,另一个是以共识性领导权进行引导,即“文化领导权”。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政党对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相对于“文化统治权”,“文化领导权”对文化建设的作用更为根本和重要。在文化建设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基于文化自觉的引导力量。随着文化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深化,面对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中国共产党要加强文化领导权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使人们在面临多元思潮影响时,最终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以保证国家的文化安全,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

提升文化自身的创新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引领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所谓文化创新,即指通过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为人们奉献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精神产品,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前人没有的独特贡献。一部人类文化史,就是人类在精神领域不断应对时代挑战,以新的文化样式、理念、内容、传播方式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丰富人类精神生活的历史。文化全球化时代,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创新人才和创新机制成为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许多国家都把提升文化创新力作为立国之本。对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创新更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前提,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规律,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提升文化创新力。一方面,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培育、引导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文化消费能力。

强化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标志着我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人们逐渐改变了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认识到任何国家要想立足于世界,必须学会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条腿走路。软实力概念表明,文化是一个社会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既能丰富人民的社会生活,也能创造出不同于科技、经济等的新的发展动力。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推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大众文化产品大量涌入国内,不但在经济上为西方跨国资本攫取了巨大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而且在政治上以文化产品为媒介把他们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强加给我们,妄图建立起他们的意识形态霸权,实现他们的最大化现实利益。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创新强化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但要避免用西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维模式制定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要从促进世界和谐与历史进步的高度关注软实力建设,走各民族文化联合与合作的文化国际主义道路,提升国际亲和力,逐步掌握国际话语权,从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多层次文化平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以文化作为目的,又要把文化作为手段。当我们把文化本身当作先进文化建设的手段时,除了充分发挥文化的推动作用和引领作用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强国打牢基础。这要求我们采取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建构多元文化投资模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在角色定位上成为一个服务型管理者等等措施,以求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此外,要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广平台和更多渠道;在发展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既要利用资本又要防止被资本统治,避免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利润至上的文化工业,把文化产业化同文化层次、文化方向联系起来,确保不同层次的文化都得到健康发展,确保我们走向人类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我国的文化产业化不能等同于文化的西方化,应该做到不仅满足物质需要,更要满足精神需要,达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文化的本质内涵—“人文化成”。

结语

21世纪的文化全球化,是资本全球化的当代新形态。为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依托其引领时代、激活传统、开放包容、超越西方等内在特质,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在利用资本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同时,自觉保持其对资本的引导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全球文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

【注释】

①王宁,薛晓源:《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40页。

②刘奔:“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哲学研究》,2007年第5期,第3页。

③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④[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