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的历史承载
2013-12-29许怡敏
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
历史地位
纵观党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从一大到到十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和频次都是不定期的。自1921年建党以来,曾连续3年召开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也有两次全国代表大会之间相隔十多年,例如1928年六大召开17年后才召开了七大。从十一大开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定期召开,逐渐实现了常规化、制度化,即每5年召开一次。每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开会期间都会选举产生新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中央委员会一般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全会”或“中央全会”,会期1-5天不等。一般来说,在两次党的代表大会中间,每一届中央委员会总共召开五至七次全体会议,其中有三次中央全会重点研究人事,有四次要出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方面的具体决定,三中全会就是中央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全体会议的简称。正因为很多重大政策一般此时出台,因此三中全会被认为是看新一届中央“真功夫”的关键点,开会日期也大多集中于9、10、11三个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也不例外。
十四大以来,一中全会和二中全会主要是人事工作方面的部署安排,而三中全会则是出台重要改革政策和体现新一届领导施政纲领的会议,然后七中全会开始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
一中全会
一般在党代会闭幕第二天召开,会后新中央领导班子与中外记者见面。
党代会闭幕当天会选举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随后就在人民大会堂,新当选的中央委员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般中午之前就能开完,之后,新任的政治局常委们将与中外记者见面。
二中全会
一般在党代会第二年的两会前召开,为其提交中央机构人选。此次会议提出新的各中央机构人选,然后将名单推荐给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
三中到六中
从党代会第二年起,中间三年将召开这四次中央会议。
七中全会
一般在下次党代会开幕前一周左右召开,完成承前启后作用。这次会议将决定下一次全国党代会的召开时间。一般来说,此前中央政治局会给出一个建议时间供讨论。
深化改革
历届党的三中全会,其中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作出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方面的决定。这里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本次党代会关于5cfd53e0bb6230ab2d8f624da922e183经济建设方面的战略部署,需要在三中全会的决定当中具体细化。如何落实,具体的规定、规划。二是根据一年来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到底有哪些需要重点突破、重点改革,对这些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因此三中全会涉及到改革、建设、发展和经济建设方方面面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深化改革是历届三中全会“永恒”的关键。具体而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了改革开放,这是中国35年改革开放事业的最初起点。
党史以来,78年以前只有1957年9月20日至10月9日召开过八届三中全会以及1977年7月16至21日召开过十届三中全会,其余各界均无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共召开过7次三中全会,分别是第十一届三中全会至第十七届三中全会,而“深化改革”贯穿7次三中全会的始终。7次三中全会通过的有关决定中,有5次直接是与深化改革直接相关的议题,2次则和农村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运营息息相关。
往届回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拨乱反正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全会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以及平反“六十一人叛徒集团”等一系列问题。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之后以安徽凤阳小岗村包产到户为开端,中国农村掀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体制改革浪潮。自此,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建设新时期。
后世公认的这次全会的历史贡献主要集中四点: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三、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
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前召开了6天的预备会议。这次全会是在经过近6年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基本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是计划经济,而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强调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由此,中国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
在《决定》精神指导下,从1985年起,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家对经济的计划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缩小了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和方式得到调整与改进,小商品和计划外商品都由市场调节;国家决定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农产品实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卖给国家,其余多数农副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国家不再下达指令性计划。与此同时,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1985年3月和5月,中共中央分别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明确了方向和任务。
1988年十三届三中全会
为深化改革扫清道路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1988年9月26日至30日,十三届三中全会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确定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扫清了道路,建议国务院在今后五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在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的同时进行组织实施。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
制定市场经济基本框架
1993年11月11日至11月14日,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b1c6bc9e71f1dc85519b89f6c5fe8a8a48cb1b8115ce3bb7c9aba6ddfe293fc4背景下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会议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化,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改革、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的政策方向,制定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十四届三中全会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通过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纲领。这也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局性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五届三中全会于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和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在系统总结农村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入分析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必须遵循的方针,对我国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政策措施。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中国加入WTO后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企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等。《决定》不仅是今后十年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蓝图”,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展示,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思路和举措。被称之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其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国有制不等于公有制,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别是股份制也是公有制”,以及“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非公有经济都可以进入”。全会更强调,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
从此,中国改革进入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
推进农村改革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北京举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在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基础上继续聚焦如何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部署制定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针,提出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保护补偿机制、逐步缩小征地范围等原则,中国农村改革迈上了关注“三农”问题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