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舞·武

2013-12-29连仁都邱志刚

体育教学 2013年3期

在63载办学历程中,我校积极探索适合学生成长的办学之路,秉承“树人为本、质量为根、师德为先、特色为翼”的办学理念,我校“校园舞·武” (即校园排舞和传统武术的合称)通过课题引领、校本开发,实现课堂教学、大课间共享、夏令营宣传、全国阳光体育展示、国际研讨交流等,已经打造成我校的体育特色,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特色发展制度建设

学校把“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十二字方针作为“校园舞·武”特色项目开发的理论依据,打造“校园舞·武”特色品牌;以“健康快乐”为理念,以“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为发展方向,以“三好四美”为发展目标,理念、方向、目标构成“校园舞·武”特色建设的“三维理论”;同时,结合学校特色,进行全方位的推广及实施;做好各时间段的考核评价,并积极做好反馈改进工作。

学校从制度上把“校园舞·武”纳入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之内,具体规定如下:

1.每年5月定期举办“校园舞·武”大赛,打造“校园舞·武”体育文化,并纳入学年各班级阳光体育考核;以“特色为翼”作为学校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重视“校园舞·武”特色建设,我校毕业的学生,女生人人会跳排舞,男生会打五祖拳、五步拳。

2.从课程管理的高度来发展“校园舞·武”特色项目。我校初中每周3节课,采用“2+1”模式,即2节体育课上基础课,1节体育课上学校特色项目(校园排舞、传统武术);高中采用模块教学,每18课时进行一次选课,以学分制来管理,做好每次模块考试与评价。专门开辟校园排舞、传统武术校本课程,每周各开设一节课,面向全校学生。

3.体育工作,全面开花。学校完善各项制度,高扬“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大旗,成立阳光体育工作小组,确保在校生每天活动一小时,利用大课间、体育课和下午第四节时间,让学生跳排舞、健美操、花样跳绳,参与篮球、排球、乒乓球、校园足球等运动,让他们的脸上始终绽放着灿烂与明媚的笑容。2010年我校女子篮球获得厦门市第一名;跳绳队参加厦门市第四届跳绳比赛,获得中学组十个单项六个第一;我校代表厦门市参加福建省农运会,获得跳绳团体总分第一名,30秒双摇、1分钟集体跳绳、3分钟8字跳获单项第一。

二、特色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特色发展领导小组站在发展的角度来规划“校园舞·武”特色教师队伍建设,设立专项经费确保特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专业培训、名师建设、专家引领等渠道来打造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基本形成一支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质、能胜任特色创建工作需要的骨干教师队伍。

1.名师建设

组建名师工作室,打造优秀体育团队。邱志刚老师被指定为“五祖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传继承人,2008年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罗林辉老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体育教师”;连仁都老师被评为“厦门市优秀教师”。我校共9位体育教师,5位具备高级职称,4位具备一级职称。这么一个优秀的团队确保了学校特色体育发展得到支撑。

2.专家引领

为了不断提高我校教师教学基本功,结合实际,学校在全体教师自学的基础上安排专家进行培训,先后邀请了厦门市教科院、特级教师宋超美,集美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刘卫平等专家到校讲学,引领教师成长。发挥我校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和厦门市专家型教师的引领作用,开展专题讲座和示范课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整体水平。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校园排舞”“传统武术”开发与运用的研讨,从“校园舞·武”项目特点出发,逐步形成自身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三、特色课堂教学

“校园舞·武”特色项目从课堂教学、大课间分享、课外训练“三位一体”进行推广及提高;高中以模块选修为主,初中以“2+1”模式为主。构建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课题引领特色发展,开发校本课程,以科研推动特色教育工作的创新。把校本课程建设与特色建设工作有机结合,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建设“校园舞·武”特色校本课程。

“校园舞·武”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两翼,借着阳光体育的春风,我们将竭力打造体育组特色团队建设;以发展学生身体健康为己任,吹响每天在校生每天活动一小时的运动号角,打造学生健康的体育人生;努力营造“校园舞·武”特色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构造良好、健康的运动文化;用心、用情打造属于我校特色发展的“校园舞·武”区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