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模式研究

2013-12-28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3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呈现出服务业比重增加的趋势,服务业一跃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之一。与此同时,服务业内部也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生产性服务业从传统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快速成长,已经成为部分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从国际范围看,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有增长力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的关键因素。就国内而言,“十二五” 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表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层面。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略显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产业创新链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无论是在技术创新还是在服务创新的实施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活动都是产业创新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我们目前不仅要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在数量上的扩张,更要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一)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内涵

“创新” 一词最初是熊彼特在对制造业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在随后的很长时间里,对于 “创新” 的研究也多集中于制造业中的技术创新。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服务业中的创新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德鲁克等人重新发掘并推广熊彼特的 “创新”概念,将熊彼特的研究方法引入服务创新领域,极大地推动了服务创新研究的进展,形成了 “新熊彼特主义”。与此同时,欧洲服务业创新系统研究项目也表明熊彼特的创新概念适用于服务业创新,即 “新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 也是一种创新。

服务创新按服务目的不同,主要可分为生产性服务创新、生活性服务创新和发展性服务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显然是一种服务创新,但其又特指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创新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不仅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内的创新,同时也包括各企业间的融合创新。此外,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紧密,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主要是为制造业提供更优质、更完善的生产性服务;这就需要改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实现联合创新。

(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特点

服务产品的特性决定了服务创新具有无形性、多样性、顾客主导性、顾客参与度高等特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除了具有一般服务创新的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模块化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紧密,制造业中传统的标准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有一定影响。但由于生产性服务业要满足一些客户特定的需求,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和创新一定程度上又必须是定制化的。标准化和定制化的双重要求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生产创新必然具有了模块化特征,即生产性服务企业既要拥有标准的产品要素和后台程序,又可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将标准产品要素进行组合以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2.定制化

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和客户群体主要是工农业生产部门的厂商,客户对生产服务产品往往具有定制化需求。这就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目标和服务产品主要针对客户的特殊需求,其创新必须具有显著的定制化特征。

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模式

不同于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创新轨迹,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轨迹必须满足整合化要求。由于生产性服务业普遍存在范围经济,通过向客户提供创新性的服务产品组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本文遵循生产性服务业整合化创新轨迹的要求,归纳出生产性服务创新的3种模式:综合模式、融合模式和联动模式。

(一)基于四维度模型的综合创新模式

1.“四维度模型”

“四维度模型” 由Bilderbeek、Hertog、Marklund 和Miles于1998年提出,是对前人提出的有关服务创新概念的一次整合。模型包含了服务创新的4个关键维度:新的服务概念、新的客户界面、新的服务传递系统和新的技术选择。

2.四维度间的联系

新的服务概念提出之后,以新的客户界面为基础,利用适当的市场营销手段,将服务提供给消费者。而这二者与新的技术选择都有密切联系,无论是提出新的服务概念,还是设计新的客户界面,都需要以相应的新的技术选择作为基础和保障。新的服务概念提出后必须进行相应的组织开发,以新的服务传递系统将新的客户界面展现并销售给客户。由上述分析可知,任何一项具体的服务创新都是这4个维度的特定组合。综合创新模式实质上就是从4个维度的关联出发,利用4个维度的有机组合实现服务创新。

3.金融业中的综合创新模式

图1 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

本文以我国金融业为例来说明综合创新模式的构成和运转。在我国金融业创新的四维度模型中,新的服务概念主要包括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推出中国银联业务等概念创新,新的客户界面主要包括推出自助服务、窗口服务以及客户服务等服务方式,新的服务传递系统则包括金融服务网络、客户信息系统等系统的建设,新的技术选择主要指各种新信息技术的应用(见表1)。

(二)融合创新模式

1.生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变革、产业管制放松、不同产业企业间竞争协作关系等多种因素互动导致新兴产业逐步形成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进一步加速产业融合的步伐。产业融合对产业自身的发展、产业管制政策及企业发展战略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中,产业融合必然加速创新过程,业务融合的过程也是不断产生创新的过程,很多服务创新都是通过融合而产生的 (服务创新的融合模型如图2所示)。比如,金融业中银行保险业务、银行证券业务等以及金融业与物流业的融合都是业务融合产生的服务创新。随着开放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加大,产业融合将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一种必然趋势。

表1 金融创新的四维度模型

2.金融业与物流业的融合创新

本文以金融业与物流业的融合为例说明融合创新模式。金融业和物流业的融合创新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金融业是物流业的 “血脉”,物流业尤其是高端物流业需要金融业的配合和补充。这种融合对金融业同样也是有利的。与物流业的融合也能够帮助金融机构吸引更多的客户,扩大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降低信贷风险。目前,金融物流主要是指在物流运营的过程中应用和开发各种物流类的金融产品,进而有效组织和调节物流的资金运动,包括物流过程中的存贷款、保险、租赁等业务。金融物流的融合创新如图3所示:

(三)联动创新模式

1.产业联动模式中的反馈关系

产业的联动是指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位于产业链同一环节或不同环节的企业间进行的产业协作活动。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联动是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协作、激励以及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的交换和互补,最终能够实现系统的整体发展与多方共赢。许多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都来自于创新主体内要素的联动,本文将这种产生服务创新的模式定义为联动模式。在服务创新中,存在典型反馈关系的是研发与服务的联动关系,如图4所示。

在研发和服务的反馈系统中,研发是整个系统中的前馈环节,研发目标和研发决策的输入都要通过具体的研发过程起作用。这里的研发成果即为服务创新,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服务等。可能出现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不符或者研发过程中某些技术无法实现的情况,此时服务过程的反馈作用就会凸显出来。服务过程是与消费者接触的过程,并在接触中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潜在的市场。只有这种服务反馈,才能知晓“最终研发成果是否有市场”、“是否能够带来利润”和 “是否需要提高服务质量” 等关键信息。通过研发和服务的反馈系统,最终才能实现服务创新。

2.服务创新的联动模式

在服务创新系统中,如图5所示,A、B是系统内的要素,一般不代表具体业务,而是产业或区域等相对较大的概念。联动更多的是反映出系统要素之间整体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的脉络。联动系统内各要素的联系非常复杂,要素间存在耦合的、非线性的或是反馈的关系,联动是系统内要素的整合和协同,能够使系统最终达到优化。

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是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极大的提高制造业产业链的流通速度,而制造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客户源,其发展必然带动生产性服务业更快的发展。二者的联动实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联动关系如图6所示:

(四)三种创新模式的比较

产业发展实质上是专业化分工和某些行业业务融合的共同结果,二者的动态平衡促使产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1.模式的提出角度相同

图2 服务创新的融合模型

图3 金融物流的融合创新

图4 研发与服务的反馈关系

图6 联动创新

3种模式都是从产业的整合趋势角度提出的。综合创新模式强调产业内部通过创新而实现的整体优化,融合创新模式和联动创新模式则强调不同行业或不同产业之间的一体化或协同的关系。

2.模式的适用范围不尽相同

联动创新模式涉及的范围较广,也更具宏观性:既可以是一个产业内各个要素的联动,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产业或行业的联动,还可以是包括产业、区域在内的各种要素的联动。融合创新模式是针对相对小的领域:融合实质上实现具体化的、微观的业务的融合,是两种或多种业务合为一体。综合创新模式则是四维度模型中1个维度或几个维度的组合,适用于研究某一行业或产业内部的创新问题。任一行业或产业,或任一具体创新过程,都可用四维度模型进行分析。

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的思考

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模式,并结合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活动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在以下5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改变传统观念,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

实行 “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受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化现象严重。目前仍有为数众多的企业仍然坚持 “大而全”、“小而全” 的观念,完全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化。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导致缺乏必要的创新,降低企业生产效率。因此,必须通过政府的引导,改变传统观念,深化社会分工,让各产业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出各产业的比较优势,最终带来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大幅提升。

(二)充分利用综合创新模式,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

在综合创新模式中,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同时,建立企业与高校的沟通渠道,尽快实现企业与高校间的 “无缝对接”,让科研成果尽快投入应用。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增强企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能力,促进各种形式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广泛普及和应用先进技术,加快电子化、自动化进程,用信息化改造传统服务业。鼓励生产性服务企业以商标、专利等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引导中小企业灵活采用品牌特许经营、品牌租借、贴牌与创牌并行等方式,使自身的劳动力成本、营销渠道、客户资源等优势与知名品牌有机结合,借知名品牌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实力。

(三)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促进产业间的融合

生产性服务业是高技术、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的产业,因此具有很强的知识溢出效应。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不仅能够加强产业内企业间的互动发展,还能够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发展,通过融合达到创新的目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给每个企业提供了一种可免费享用的信息网络,使整个区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集聚不仅可以大量地节省交通费用和信息传递费用,使集聚区内的市场交易更便利,同时还可以形成集聚品牌效应,扩大对外影响力。市场的外部性还表现在创新者为相关企业提供的市场机会上。由于创新者开发出的创新产品市场中,总会有剩余的市场容量,这样就为其它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使其它企业在进入这一新产品市场时,能够节省市场开发成本,减少市场风险,缩短市场实现周期。

(四)加强产业关联,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而且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将促进工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升级,最终实现联动创新的目的。

(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不成熟,政府作用举足轻重

为了尽快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创新,政府应为此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首先,完善市场准入,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对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推进非基本服务行业的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加大服务业对内和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多种渠道和手段吸引产业要素投向现代服务部门,提高竞争程度,推动产业升级。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其他投资领域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企业均应准许进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进入服务业。其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现税收优惠。各级政府要设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对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的贴息或补助,重点扶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业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建设。

参考资料

1.周国华,张慧,张妍.我国创新链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创新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2008(7):29-32.

2.Salter,A.and Tether,B.S.Innovation in Services: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of Innovation Studies,A background review paper prepared for the inaugural meeting of the Grand Challenges in Services(GCS)forum,held at Said Business School,Oxford,2006(5).

3.Bilderbeek,R.Hertog,P.Marklund,Miles.Service Innovation: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As Coproducers of Innovation [R].SI4S Project Synthesis Paper3,1998.

4.汤文仙.技术融合的理论内涵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8):31-34.

5.魏江,许庆瑞.科研机构进入企业的融合理论研究[J],科学学研究,1996(8):58-63.

6.邹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内涵、难点和对策探讨[J].机电工程技术,2008(7):13-18.

7.蔺雷,吴贵生.服务创新的四维度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3):32-37.

8.胡金星.产业融合产生过程的模型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12):111-114.

9.邹小彭,唐元琦.物流金融:物流研究的新领域[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9):42-44

10.陈祥峰,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物流金融[J].物流技术,2005(3):4-6.

11.周寄中,王建伟,张黎.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研发与服务的联动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9-14.

12.何骏.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拓展与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l):76-83.

13.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8(1):76-88.

14.魏江,陶颜.金融服务创新的过程模型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6):52-59.

15.周巍,李妍.产业融合理论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1(14):41.

16.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5):2-4.

17.张宇,蔺雷,吴贵生.企业服务创新类型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30-133.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