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凰涅槃——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成就综述

2013-12-28李方喜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23期
关键词:成就辽宁

文/李方喜

200进3区年域,协党调中发央展、、国全务面院建从促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吹响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进军号角。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备受国内外关注。10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带领4300万辽宁人民,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全面落实振兴战略,付出了艰苦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阶段性重大成就。曾经为共和国做出重大历史贡献的辽宁老工业基地,焕发了生机活力,实现了凤凰涅槃。

成就之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10年间,辽宁经济止住下滑、逐步回升,进而持续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5458.2亿元增加到24801.3亿元,年均增长1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连续增长,从399.7亿元增加到3103.7亿元,年均增速达22.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强劲上升,从1605.6亿元增加到21836.3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振兴10年,辽宁经济总量连跨两个万亿元台阶,在全国位次由第8位上升到第7位,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成就之二: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振兴伊始,辽宁实施了大规模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权结构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90%以上的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了“脱胎换骨”;通过政策性破产、核销呆坏账、豁免历史欠税、处置不良贷款等政策,多数企业卸下了沉重历史包袱。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实现了战略性重组,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改制后的国有企业虽然数量减少63%,总资产却增长1.3倍,成为振兴的主力军。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占全省比重已达到63%,打破了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撑起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远大、忠旺等具有世界影响的民营企业不断涌现,成为推动辽宁振兴的重要力量。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投融资和财税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科技教育卫生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

成就之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振兴以来,我省传统产业和重点企业开展大规模技术改造,工艺流程不断优化,装备水平明显提升。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和农产品加工四大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占全省工业比重80%以上。其中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31%,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正在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迈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果显著,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大型盾构机、高档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实现了自主化。华晨汽车产业呈集群化发展之势,年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石化工业以抚顺乙烯、恒力石化等重点工程为标志,产业链不断延长,集中度、加工度不断提高。冶金行业技术装备和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鞍钢、本钢等加大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力度,形成了精品钢材制造基地。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有力地支撑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沈飞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歼击机在“辽宁号”航母成功起降,大壮国威,标志着国防军工科技水平的新跨越。振兴以来,我省服务业发展备受重视,软件和服务外包、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粮食产量屡创新高。

成就之四: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我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全面实施了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有效拓展了经济增长空间。特别是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提升了辽宁在全国的地位。以大连为龙头的辽宁沿海经济带,以42个重点园区为载体,以重大项目为支撑,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建设沿海产业基地,成为我省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以沈阳为核心的沈阳经济区,一方面积极推进八城市同城化一体化,倾力打造“一核五带”,促进资源要素、人口流动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着眼于政策、合作、经营等模式探索,通过先行破解制度创新难题,重塑区域内生发展能力,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中流砥柱。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突破辽西北战略,强力支持发展皮革、液压、专用车、换热设备、新能源电器等产业集群,投资建设一大批能源、交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辽西北三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阜新等资源枯竭城市积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开始走上转型之路。

成就之五: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0年来,辽宁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逐步完善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在能源建设上积极发展风电、核电等新兴可再生能源,红沿河核电站等一批项目相继投产,有效缓解了能源瓶颈约束。在交通建设上,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3912公里,新建农村公路3万公里,100%行政村通油路。哈大高铁、沈阳地铁顺利通车运营,1443公里滨海大道全线贯通。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港口群建设稳步推进,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8亿吨,形成了以大连、营口为主多层次港口发展新格局。在水利建设上,大伙房水库输水、辽西北供水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取得重大成效,全省新增年供水能力19.5亿立方米。

成就之六:全面开放格局形成。振兴以来,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17.4亿美元增加到1039.9亿美元,年均增速16.9%。积极设立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大力推动沿边国际经济合作。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39.2亿美元增加到267.9亿美元,年均增速21.2%,跃升至全国第2位,成功引入了英特尔、宝马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外资项目。坚持“走出去”战略,沈阳机床、北方重工等企业成功并购国外知名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实施海外企业并购工程,并购国外150家科技型企业,大大拓展了研发水平和国内外市场。

成就之七:民生保障成效明显。我省在加快经济振兴的同时,着力实施重大民生工程,使振兴成果广惠于民。率先开展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试点,180万国企下岗职工顺利实现并轨,各类社会保险相继建立并覆盖城乡,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零就业”家庭援助机制,有效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2年的6.8%降至2012年的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起开展大规模城市棚户区改造,累计安置棚户区居民70多万户、210多万人,影响深远。10年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525元增加到23223元,年均增长13.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751元增加到9384元,年均增长13.1%。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

成就之八: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有力措施节能减排,实现了工业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通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治理水土流失、河道生态以及重点污染治理工程,加强各类保护区环境建设,全省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8%,辽河、凌河流域水质明显好转。近年来,通过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辽宁10年振兴巨变,充分证明了中央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完全正确的。历经10年洗礼,辽宁老工业基地站在了振兴发展的新起点,正期待着中央新一轮振兴政策的召唤,向着全面振兴的目标迈进。

猜你喜欢

成就辽宁
辽宁之光
了不起的成就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自律成就美好
澳门辽宁 携手同行
辽宁舰
成就诗人三别才
失恋“成就”的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