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理想的现实批判与重塑
2013-12-27李书勤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理想存在如下问题:理性主义知识中心论重知识轻学生、重科研轻教学;工具主义的功能论强调为社会服务而忽视了为学生服务;功利主义的学生中心论只注重迎合学生的需要和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应该秉持价值多元与平衡,重塑大学教育的知识观、功能观和学生观。
关键词:大学教育理想;价值多元;价值平衡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102-03
一、大学教育理想界定:内涵和内容
1.关于教育理想。冉铁星提出:“教育理想是人类(或人类中的某个群体甚至个人)通过教育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根据其内在需求和外在条件塑造自我,塑造自然界以及社会上所设想的有可能达到的完美状态。”他强调教育理想的现实性、必要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尹艳秋将教育理想界定为:“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观,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教育的客观事实及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为依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尹艳秋主张教育理想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和否定性评价。孙元涛认为,教育理想是教育对人的未来的一种筹划,是人所固有的超越性在教育主体意识领域中的表征。可见,在教育理想的内涵上,学者们强调了三个方面,即教育理想的现实性、批判性和超越性。这也是目前学界对于教育理想的普遍看法。
2.关于大学教育理想。存在两种理解,即“大学的教育理想”和“大学教育的理想”,前者指称的是大学的教学活动和教育对象,而后者则可以等同理解为“大学理想”。笔者在此讨论的是后者。结合前面对教育理想的理解,可以把大学教育理想的内涵界定为:大学根据其内在需求和外在条件,在对现实否定评价的基础上对大学人的未来所设想的完美状态。
3.关于大学教育理想的内容。众多对大学教育理想的表达和描述,包括对大学的地位、使命、目的、功能、发展轨迹等宏观上的认识,也包括对大学教育内容、教学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具体的构想。雅斯贝尔斯(Jaspers)恰当地定位了大学教育理想内容的。他认为大学有四项任务:其一,研究和教授专业知识;其二,教育与培养;其三生命的精神交往;其四,学术。这四项任务是一个整体,构成了大学的理想。四者缺一不可,否则大学的质量就会降低。
二、大学教育理想批判:失衡的现实
在专业教育重心向两极移动、社会对高层次素质的要求、高科技时代对学习能力的强调以及大学社会职能的重新整合等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大学教育走上了一条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专业教育轻普通教育、重技能教育轻素质教育、重科研轻教学、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重视社会服务忽视学生需求、重视学生生存能力忽视学生存在意识的道路。这条道路反映出大学教育理想的失衡。
1.理性主义的知识中心论。理性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理性,追求知识和智能本身就是目的。纽曼(Newman)在《大学的理想》里谈道:“大学是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知识本身即目的,教育是为了理智的训练。”我国的大学与其他级别的学校教育一样,具有知识中心的传统。这一对知识的极度追求有两个弊端。其一,重知识轻学生。大学的专业、课程和教材均以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体系进行设计和编排,大学的教学活动和课堂以教师的知识讲授为主,大学的教育评价(包括奖学金评定、推优推免等)以代表知识掌握多寡深浅的考试成绩为标准。大学教师备课讲课均以掌握和呈现表现为课程内容或教材内容的知识为主,极少考虑或考查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其二,重科研轻教学,即重视知识生产的价值,轻视知识传授的价值。我国高校按照科研水平来分类。研究型和教学型的区分,其潜在的价值取向和立场是,科研成果多的研究型大学优于科研实力弱的教学型大学。高校教师以科研能力和水平来分层和评价。正在推广的高校岗位聘任制改革,就以科研成果对教师分级聘任。担负教学任务的教师,不论其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如何,已经被边缘化。比如,某高校在岗位聘任改革中制定了岗位级别对教师科研要求的文件后,对教学的举措就是开展教风建设大讨论,要求集体开会、个人发言、意见汇总。这一对科研成果的硬性规定和对教学建设的务虚之举,愈发强化了高校科研中心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取向。
2.工具主义的功能中心论。工具主义认为,大学不应该成为远离社会的象牙塔,大学有责任用自己的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人们追求知识主要是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博克(Burke)早就言明,现代大学已走出19世纪单纯的封闭性,变成如今沟通社会各界、身兼多重职能的超级复合机构,其规模与威望同社会对它的需求和干预同步增长。大学应适应环境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并与社会形成合作关系,成为社会大学(communiversity)。
事实上,人们早已接受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在大学教育理想当中自然不可缺少大学与社会相联系的部分。知识急剧增长,社会对某些技能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大学要适应这些要求,已成为人们乘上专业和职业之船的码头。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不可避免地要为社会提供服务。大学只有传播知识并服务社会,才能产生效益。当企业不能征聘到所需要的人才,当大学毕业生不能顺利地谋求到理想的职业时,人们就大声疾呼道:“大学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没有起到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的作用。”大学的社会功能已经成为人们对大学的首要理解和要求了。这种工具主义思想已然深入人心,成为人们意识和行为的主导。
3.功利主义的学生中心论。功利主义主张效果论,即一个行为是否正当,标准在于其带来的效果。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过分追求功效和利益。功利主义的学生观导向学生外在的快乐与利益,而忽视德性等内在价值。大学教育只是一味地追求有利于学生利益、适应学生的需求,以最终能满足学生的欲望为目的,其教育行为正当与否,最终建立在人的感官欲望的满足之上,建立在个人的偏好之上,成为个人欲望与偏好的奴隶。这样的价值观念使大学教育迷失了方向。一方面,大学一味地迎合学生的需要,强调要依据学生的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和课程,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却忘记了大学分析和判断其需要合理与否之责,以及大学教育的引导之责;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单方面注重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问题,忘记了促进学生在精神和情感上成长的责任。
三、大学教育理想重塑:价值多元与平衡
大学教育理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价值单一和价值失衡的问题,大学教育理想需要的首先是价值的多元和价值的平衡。在价值单一和价值失衡问题上,本质主义立场难辞其咎。在我们知识成长中的本质主义惯性使我们很容易导向价值一元论,就像当前大多数研究那样,承认学术自由为大学的理想,却无法顾及大学的社会责任;强调大学对文化与受教育者的精神成人的作用,却把大学对经济与开发受教育者人力资源的价值排除在大学理想的范围之外。
大学教育的多元价值论断并不新奇。科尔(Kerr)早就谈道,大学主要涉及四种价值,即正义、能力、自由与忠诚,并且:“就高等教育而言,任何重大事业的成功都是各种互相矛盾的价值观念彼此妥协的结果。高等教育的组织系统本身就显然是一个相互妥协的产物……一旦某些价值观念通过职位和权力得到了具体体现,而另一些准则和目的却受到了压抑或否定,整个系统就会因缺少正常的妥协而陷入一团糟的境地。”陈廷柱认为,“自由、卓越、忠诚、平等”可以涵盖传统大学理想的主要诉求,而且贴近大学发展的真实状况,可以兼顾大学自身及其主要相关者的根本利益。前述二人都强调,大学的四种价值既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关联的。任何一种价值的价值既在于自身,也在于是否为其他价值的充分表达预留足够的空间。过于强调一种价值不仅不能成就大学的理想,反而成为导致高等教育走向混乱的重要根源。这种理念告诉我们,不能把大学教育理想寄托于某一价值的最大化,大学的理想在于有效地整合和放大多种价值,秉持价值多元的立场。
总之,坚持当代的大学教育理想,用复杂性反对单一性,用多样化反对确定性,为大学教育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为个体创建更宽容的生存环境,需要我们进一步理清思想,澄清观念。
1.重塑知识观。首先,在知识生产中是知识中心的,追求学术自由。追求费希特(Fiehte)的大学教育理想,即大学应追求一个目标,满足两个条件。一个目标是“最纯粹和最高形式的知识”,即学者应独立地探索真理,不计功利,为学术而学术;两个条件即是“教的自由”与“学的自由”。其次,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则是以人为中心的。如果说19世纪德国大学对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一个贡献,是使科学研究取得了与教育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的话,那么,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使大学教育教学取得和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有效地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以人为中心,还需要考虑是以教和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和学生为中心。作为一名大学的受教育者和教学工作者,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的大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强化以学生为中心观念,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和模式,提升学生在知识传授中的主体地位。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在于知识的数量,而在于形成正确的知识观念和获得掌握知识的方法。像怀特海(Whitehead)所说的,用“智慧率知识”把教育从死的知识中解放出来。他认为,大学既是教育的机构,也是研究的机构,但它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青年人和老年人联合起来。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大学的任务就是把想象力与经验融为一体,培养智慧的力量。他强调,由积极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了知识,大学的理想,与其说是知识,不如说是力量。大学的任务在于把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变为一个成人的力量。
我们所追求的是大学教育理想中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实现洪堡论及的教育和科研成为一种连续发展的统一体,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为科学而共处”,自由地进行各种学术上的探索。
2.重塑大学功能观。大学教育理想应该涵盖培养什么人和建设什么社会两方面的规定,或者说包含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两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大学将主要通过培养人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学不可避免地需要承担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任务,同时,大学在养成人格、陶冶精神、启蒙大众方面的使命也是不可缺少的。
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包含为学生服务和为社会服务。以往常常被强调的是为社会服务,但实际上二者是相互依存的。两种功能从关系上看是相辅相成的,但在逻辑关系上,为学生发展服务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为社会发展功能的实现在根本上取决于为学生发展服务功能的实现,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前者对高等教育实践提出的要求也总是要转化为对学生素质提出的要求。杨东平曾经谈道,教育的功能不仅是人力资源开发,首先是人的发展,是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造就一代身心健康、有道德、有情感、有文化归属和文化认同,能够自立于社会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而培养更多的专家、提升经济和科技能力,则是人的发展的一个后果,是水到渠成的事。这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即服务学生和服务社会是一致的,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同向的。
3.重塑学生观。蔡元培在其《教育独立议》中告诫我们:“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大学教育理想的目标是完善的人和人的完善人格,既要有生存的教育,更要有存在的教育。
完善的人就像肖川教授描述的那样,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的人。概括地说,就是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能够创造幸福生活和服务社群的人”。大学生从学校那里所要获得的,不是为了糊口谋生所必需的技能,而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要追求的不是掌握这种或那种专门化的知识,而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心理态度、一种思维能力和技巧,这些是一个完善的人所要追求和必须具备的。
对完善人格的追求是长期以来中西方大学的理想和终极目的。西方自由教育传统,其自由教育的核心便是完善人格。马克思(Marx)尤其重视人的发展,认为新社会的根本原则是以每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我国,造就完善人格是传统教育的最高目标,不论是“圣人”还是“真人”都指的是完善人格的最高层面。我们一向强调人的精神世界与内心修养,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围绕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人格问题展开的。传统儒家的教育经典四书五经,其主旨都是教人如何形成能够治国治民的圣人君子的完善人格。
完善的人和完善的人格需要大学教育充分考虑和重视学生的责任感、精神需要、兴趣爱好、人文关怀等方面。只有这种全方位的培养,才能铸就时代的新人,这种新人“必然能够在他日益增长的理解能力、肌体能力方面和潜在的另一方面,即个性的情感与道德方面建立一种和谐状态,这种新人只具有人类智慧和人类技巧是不够的,他还必须感到他自己和别人之间融洽无间:具有一种人类和谐”。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面上项目“大学精神研究”(编号:1155219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省重点课题);“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个性化发展及其与政府分类管理的耦合机制研究”(编号:GBBl211047)]
[李书勤: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