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拖延也是一种病

2013-12-27

妇女 2013年11期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是你的同事、同学、朋友,也许就是你自己,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信用卡账单一定要拖到最后一天才还;面对堆成小山的脏衣服,总想等等再洗;朋友聚会时,一定有人迟迟不到;牙齿上小小的龋洞总不愿意去补,直到疼得要命才去看牙医……许多人可能觉得这不算什么,但心理学专家指出,做事总想拖延很可能意味着当事人已患上一种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需要寻求专业治疗。

你是否得了拖延症

曾经有一条微博引起万人群发——高晓松如是说:“每次打开跑步机决心锻炼减肥,就觉得应该先弹会儿琴;打开琴又觉得光弹琴不写歌浪费,于是打开电脑;然后上网乱看一小时;脑子被搅乱,无法写作,便上楼吃饭;吃完饭脑袋缺血,必须睡一觉,临睡时安慰自己虽然吃完了就睡会长肉,但是睡醒了会去跑步机上锻炼减肥……”此微博的内容乍看很普通,却引起了共鸣无数。

拖延症研究专家、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和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帕卡,分别统计出了这样的数据:有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而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行为。由此推算,全球可能有近10亿人患有拖延症。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得了拖延症呢?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心理学专家克拉里·雷恩总结出以下几点:总是从工作清单中挑最不重要的事情做;越重要的工作拖延得越久;每次开工都要整点开始,一点半、两点、两点半,却迟迟无法动手;在决定静下心来做最重要的事时,还要先跑去冲杯咖啡;不容许别人占用或浪费自己的时间,而自己却不珍惜时间;总是等待“好心情”或“好时机”去做重要的工作;本来在着手一项工作,但一有什么想法,就抛下手中工作去干下一件……

其实,人人都会有拖延的时候,如果这些事情只是偶尔发生一两次,那算是正常,可如果你总是找借口,内心确实不愿意做事,那就很可能患上了拖延症。

拖延症的危害

拖延症和网瘾、社交恐惧症一样,已经成为蔓延在现代都市里的流行病。它的存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拧巴,步入一个“恶性循环”,面对没做完的事情就会自责,自责后是焦虑。当这种情绪发生的时候,情绪急需宣泄,你又会默默地打开淘宝、微博、天涯、QQ,不自觉地沉溺其中,当目光从荧屏中拉回,啊,又过了一天。然后面对自己早该完成的工作,又开始自责,开始焦虑,心情变得很差,拼命怀疑自己,否定自己,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当拖拖拉拉变成了习惯性的拖延,它带给你生活上的困扰就会越来越大。渐渐的,你会变成一个不守信用、不积极工作,甚至失去了信任的人,最后,你习惯性地自责,习惯了自己的拖延,甚至偶尔也会自嘲到底是有多么说话不算话,因为你一直拖拖拉拉,最后什么都错过,等你从那一堆无关紧要的发呆、八卦中挣脱出来时,却发现好的工作机会、升迁机会,甚至好男人,都已经被人捷足先登了。

另外,拖延还会影响人的情绪,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它甚至会拖垮身体。德国一项研究表明,慢性长期的拖延行为,暗示着潜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乱。一拖再拖,常常会让他们错过了体检,错过了一些疾病早期治疗的时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强,这些人通常习惯晚睡,喝酒时也往往超过自己预期的酒量。同样,他们即便决定要戒烟、运动、减肥等,也很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如何改变拖延的习惯

要改变拖延的习惯,首先要学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类。香港城市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岳晓东建议:把所有工作分成急切并重要、重要但不急切、急切但不重要、不急切也不重要四类,依次完成。”可以在自己的办公桌、书桌上放一块小白板或一张纸,把需要做的事情写在上面,达到最好的提醒效果。

其次,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要知道,该自己做的事情永远都在那儿等着,逃是逃不掉的。既然早晚都得做,为什么不把这些事情想象成自己喜欢的事,好好完成呢?

再次,消除所有干扰。关掉QQ,关掉音乐,关掉电视机……将一切会影响你工作效率的东西统统关掉,全心全意地去做事情。这样就会消除许多引起拖延的干扰因素,从而效率大增。

最后,互相监督。岳晓东回忆说:“我在哈佛读博士的时候,曾经参加了一个‘博士论文不拖延小组’,大家每天互相交流论文进度,交换想法,最后论文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拖拉可以传染,不拖拉也是可以传染的,找些朋友一起克服这个坏习惯,比单打独斗容易得多。

编辑/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