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语札记二则

2013-12-27郑新安

创新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倡廉古文字小篆

文/郑新安

“反腐倡廉”不如改称“反腐兴廉”

“反腐倡廉”一词,《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尚未收录,但是人们对它的使用已经颇多。利用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进行检索,可得用例3条:

1.现在,我们正在坚定地开展反腐倡廉的工作,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反腐倡廉工作是直接影响改革和建设事业成败的大事,一定要抓出成效,长期坚持下去。

3.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更加需要向贺龙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继承和发扬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保持老红军本色,进一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端正党风,反腐倡廉,艰苦奋斗,振奋革命精神,扎实工作,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百度百科”对“反腐倡廉”的网上释义为:“亦称‘惩腐倡廉’,即反对腐败,倡导廉政。政治伦理学术语,属政治道德范畴。”细加品味之后,我们不禁心生疑窦:“反对腐败、惩治腐败”固然无可厚非,但“廉政”为什么仅仅处于被“倡导”的地位呢?在力度上似乎很不到位。《现代汉语词典》:“倡导,带头提倡。”“提倡,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照此解释,“倡廉”即鼓励官员或政府尽量做到廉洁自律。其言外之意就是:廉政建设仍然处在初步的引导阶段而已。显然,该词的这种涵义并不能够完全代表人民群众对政府和官员廉洁施政的要求,不能够凸显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新领导层反腐败的坚强决心,也与当前党中央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不符。

那么,“反腐倡廉”一词是怎么来的呢?通过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进行检索,我们发现了下述句子:

署院力倡清廉、穿著俭朴,左右伺候的人,身上也都是打补钉的。

语料库标注其出处为《官场现形》,成书时代为清代。我们没有找到《官场现形》一书,而清代李伯元《官场现形记》有类似叙述:

只见署院穿的是灰色搭连布袍子,天青哈喇呢外褂,挂了一串木头朝珠,补子虽是画的,如今颜色也不大鲜明了,脚下一双破靴,头上一顶帽子,还是多年的老式,帽缨子都发了黄了。各官进去打躬归坐。左右伺候的人,身上都是打补钉的。

据此推断,《官场现形》似为《官场现形记》的简写本。那么“倡廉”的语源即可追溯至该署院的“力倡清廉”。然而《官场现形记》中这位口头上“力倡清廉”的署院却绝不是什么好官,裕记票号里二掌柜的一番话就让他顿时现出了原形:

二掌柜的道:“现在的这位中丞,面子上虽然清廉,骨底子也是个见钱眼开的人。前个月里放钦差下来,都是小号一家经手,替他汇进京的足有五十多万。后来奉旨署任,又把银子追转来,现在存在小号里。为今之计,观察能够泼出头两万银子,做晚的替你去打点打点,大约可保无事。”……到了次日,打听署院姨太太、少爷进了衙门,他便拿了银票,人不知,鬼不觉,打到得常到号里来替署院存银子的那个心腹,托他把银票递进。果然赏收。当天便传出话来,叫他明日穿了极破极旧的袍套再来上衙门,一定还有好消息。

原来,这位署院借着倡导清廉的由头在大行受贿之实。他确确实实只是“倡廉”而已!小说家笔下“力倡清廉”的讽刺意味已自不待言。这样看来,“反腐倡廉”提法的不妥显而易见。因此,我们主张与时俱进,把作为政治伦理学术语的“反腐倡廉”改称为“反腐兴廉”。《说文解字》:“兴,起也。从舁,从同,同力也。”“反腐兴廉”意即“反对腐败、协力兴起廉政清风”。《论语》“子路”章,孔子曾告诫子路“正名”的重要性: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名?”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名称看似无关紧要,孔子却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君子在言论方面不可苟且。《四书章句集注》:“程子曰:‘名实相须。一事苟,则其余皆苟矣。’”今天我们建设法制社会、建设现代公民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廉政文化,同样有必要正名。

我们不能止于“倡廉”,时代在召唤着我们,现在已经到了提出“兴廉”并踏踏实实地真正“兴廉”的时候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对党风廉政建设高度重视,在十八大后汹涌而来的反腐风暴中,短短一个月来已有10余名厅局级以上高官因贪腐而相继被宣布接受调查或被“双规”,尤其是随着轰动全国的原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视频门”事发,雷政富在令人惊讶的66小时内即被重庆市委免职和立案调查,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当前党中央领导层反腐败的坚强的政治决心。

其实,党中央在意识形态方面早已把反腐败列入了文化战略的高度。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重要的文件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在这种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于经济建设的非正常局面之下,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要求全党“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为此,党中央号召我们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使之更好地发挥传承文明、创新理论等重要作用。从“文化强国”这一重要的战略决策可以看出,党中央对文化、对意识形态的重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我们对“反腐倡廉”一词字面含义的推敲、对其语源的追溯以及用“反腐兴廉”代替“反腐倡廉”的提法,就不仅仅是语言文字层面的问题,而应当同时从属于“文化强国”的战略背景之下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问题。

名正则言顺。在此,我们衷心地希望“反腐兴廉”的提法能够更好地促进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

二籀文之所指

《解读古文字的一把新钥匙》(载《读书》2009年第12期):“籀文为大篆的典范,故也代指所有的大篆文字,包括夏商周三代陶器、甲骨、钟鼎、玉石等载体上的一切古文字。”依此观点,甲骨文、金文都是籀文。这个说法显然是很不妥当的,不管从习惯上还是从“籀”字语源上看,这样讲都是不合适的。

稍有文字学常识者即可知道,我国的古文字字体按其载体及结构特点大体分为以下几种: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或者细致一点划分为:甲骨文、金文、籀文、古文、篆文。以籀文兼指甲骨文、金文则令人感到匪夷所思。《说文解字》:“籀,读书也”。段玉裁注:“周宣王时大史以为名,因以名所著大篆曰籀文。”可见,“籀”本义是读书,周宣王时的大史名“籀”,于是把他所纂集的大篆文字称为籀文。《说文解字·叙》:“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说文解字》标明是籀文的有225字。许慎对于籀文、古文、小篆的区分是很明确的。

当代文字学家论及籀文,其所指也是很清楚的。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籀文指《史籀篇》里的文字。……许慎在《说文·叙》里说他编书的体例是:‘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古、籀’就指古文和籀文。”张其昀《汉字学基础》:“金文和籀文产生于西周,金文沿用至战国时期,籀文沿用至秦。古文产生于春秋末年,只运用于战国时期。”相比之下,人们使用“大篆”的名称时确实显得较为混乱,裘锡圭先生说:“所谓大篆,本来是指籀文这一类时代早于小篆而作风跟小篆相近的古文字而言的……有人用大篆概括早于小篆的所有古文字,有人称西周晚期金文和石鼓文等为大篆,有人根据王国维的说法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称为大篆,唐兰先生则按照他自己的观点把‘春秋时到战国初期的文字’称为大篆。为了避免误解,最好干脆不要用这个名称。”裘先生尚要倡议干脆不用容易让人误解的“大篆”之名,我们有什么必要再把“籀文”之名搞得混乱呢?

籀文作风跟小篆相近,是小篆最直接的来源。秦代统一中国之后,其疆域广阔而国事日多、文书日繁,而原有文字来源不一、字体繁杂,不便应用,始皇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与前代文字相比,籀文与小篆作风上的特点一是线条更加匀称,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二是更加规范,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从而奠定了方块汉字的基础。简单说来,尽管可以说“籀文就是大篆、籀文也叫大篆”(“大篆”的所指相对混乱是就不同的语境而言的,这里的“大篆”则是在具体语境下的词语,含义即籀文一类早于小篆而作风跟小篆相近的古文字),但是最好不要把使用“大篆”的混乱情况再转嫁于“籀文”,使“籀文”完全等同于“大篆”。

总之,如果在特殊的语言环境里,用“籀篆文字”泛指篆书以前所有的古文字,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径以“籀文为大篆的典范,故也代指所有的大篆文字,包括夏商周三代陶器、甲骨、钟鼎、玉石等载体上的一切古文字”来表述“籀文”的所指,就显得失当了。

猜你喜欢

倡廉古文字小篆
宋伯军小篆作品
张素凤教授《古文字与语文教育》出版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时代颂
古文字“刀”“匕”混同——兼説舊釋“從宜從刀”之字
初心
廉政制度科学化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分析
从古文字的角度看李阳冰对《说文》的说解
小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