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科技术语翻译的文化视角
2013-12-27李晗
李 晗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帅 221116)
科技术语属于专业词语,多与文化因素无关。但有些术语在概念形成和语言表达上受文化观念的制约和影响,确与文化因素有关。因此,术语翻译在沟通专业信息时如何传递文化元素值得研究。此类术语翻译的研究应基于术语本身的文化性,探讨概念思义整合、思维模式转换和语言符号组合调适。本文拟从文化视角透析术语翻译的文化认知特点,探觅术语翻译、借用、仿造方法。
一 科技术语的文化性
术语的文化性体现在术语概念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术语是传递知识、技术和不同语种之间概念的工具”[1],而“概念是不受语种限制的,但会受到不同分类的社会或文化背景的影响”[2]。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思维活动和语言应用的大环境。“思维和语言表达,二者都体现着文化的作用”[3]。“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积淀、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4]。术语思义的形成是通过“感知”获得有关事物、行为或过程的“知识”,在“相似性”基础上对知识进行“范畴化”处理,从而形成“概念思义”,经过对指称思义的限定而产生“术语”。因此,术语翻译既要基于文化认知原理对原语概念释解,又要对译语做出对应文字表达。
概念义的译语表达,要体现目的语思维模式,并反映文化内涵,才能达到等值翻译效果。“我们在翻译时不能将翻译的语言与文化分开来处理”[5]。如crane“起重机,吊车”,catwalk“施工步道?”,英语以日常事物的形态为相似性感知基础,通过概念隐喻形成指称义。而汉语认知则直接跨越相似性,凸显专业属性形成对应的概念义。同理,love seat译为“鸳鸯座”,汉语用概念隐喻使“鸳鸯”的喻义对应“love”,实现概念义的一致和语言表达的文化对应。
二 英汉术语的文化对应性
科技活动是一定文化中人类创造文明的基本社会实践。随着科技普及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许多专业术语逐渐演化为日常普通用语,融人社会文化中,从属于不同的文化丛。从认知视角看,科技术语既有概念形成过程中思维模式的差异,又有概念表达时语言形式的对应,表现出文化共通性、差异性和专有性特点。
1.文化共通性
文化共通性指原语概念与名称在目的语中可共同感知、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包括人类直接认知的事物、现象,以及加工自然所创造的各种器物,属于“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6]。如water“水”,oxygen“氧”,machine“机器”,也称科技通用术语。具有文化共通性的术语概念,是基于人类相同社会实践和文化基础而形成的,语言对译就能表达术语指称思义。
2.文化差异性
文化差异性指概念义形成的理据差异,包括在感知取向、属性凸显、相似性基础、语言规则等方面的“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的不对称性。理据差异体现着民族、区域文化特色,涉及习惯性定势所构成的行为文化层。文化差异性在科技术语翻译中具有普遍性,是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关注点之一。如railway station“火车站”,screw driver“螺丝刀”这些人类共识的器物,因感知取向上的差异使命名上不对称:railway对应“火车”,driver对应“刀”,反映文化差异的不对称语言符号组合,却实现了概念的准确对应。同理,fire wall“防火墙”,Statue of Liberty“自由女神像”,译名添加“防”“女神”等语言标记,弥补了概念属性凸显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元素缺失,达到等值翻译效果。
3.文化专有性
文化专有性指一定文化中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不同心理联想,包括感知取向、概念化特点、思维模式等,表现为文化蕴含性,即术语的“词外之思”,涉及与社会心理和社会思识相关的心态文化层[6]。翻译时应透过字面、从文化深层对概念义加以理解,有较大难度和不可译性。如American beauty不是字面上的“美国美人”,而是“(四季常开的)蔷薇”,go(to)Dutch 不是“去荷兰”,而是“实行AA制”。同理,tornado“龙卷”,Chinese Pagoda tree“龙爪槐”,scaffold“脚手架”等,都是透过字面而体现了蕴含的文化专有性。
三 文化认知对比与翻译
将专业思义和文化含义向目的语传递的翻译过程,实质上是一定文化条件下的概念思义定位整合、思维模式转换和语言符号重组过程。剖析文化特点进行对比认知,是从更深层次探讨科技术语翻译理念和方法的重要前提。
1.感知途径与语言符号的组合
感知指“个人对外部世界的刺激(信息)进行选择、评价和组织的过程”[7]。不同语言者感知世界的途径和经验不同,对术语含义的文化释解、语言符号组合的搭配形式也不同。术语翻译为确保概念义对等,需对语言表达式做出调适与整合。如student driver译为“教练车”,英语感知driver(驾驶员),汉语感知“车”。语言符号组合经过调适与整合,既体现感知途径差异,又准确表达概念思义,取得“殊途同归”的翻译效果。
许多英汉术语在颜色、时空的感知途径上都有文化内涵上的差异,翻译时应避开字面对应对语言符号组合加以调适、整合。如black tea“红茶”,ferrous metal“黑色金属”,nonferrous metal“有色金属”,虽然字面上不对称,但保证了概念思义的等值。Postdoctoral译为“博士后”,Postgraduate译为“研究生”,同样体现了感知途径差异的文化特点。
在空间概念上,toP corner on the left译为“左上角”,英文先toP 后left,汉语则先“左”后“上”。combination caliPers译为“内外卡钳”,combination的所指是“(内、外径)量度功能的结合”,汉语直接从“两种功能”的感知途径出发,译为“内外”卡钳。heavy or light sweater厚、薄毛线衫,in-Patient de-Partment“住院部”等也是调适语言组合的结果。
2.相似性基础与形、义调适
概念思义形成过程中,相似性是认知的基础。不同文化在认知事物及现象而取得比喻义的过程中,因相似性基础的差异,事物的命名乃至术语的形成则凸显不同文化特点。如I-shaPe beam“工字梁”,L-bar“三角铁”,英语从字母I、L感知相似性,而汉语则按“工”字形和“三角”形态来感知。译语经过“形、义调适”,既体现不同文化色彩,又确保了指称义的对应。station wagon 因形似“面包”,且旅行车和面包又都是“舶来品”,故汉译俗称“面包车”,既反映了汉文化相似性感知基础,又取得概念对等、表达得体的翻译效果。
3.概念隐喻与喻体选择
通过概念隐喻形成新概念是由喻体到喻义的心理联想过程。因不同语言选择不同喻体来展现文化内涵,则出现文字表达的不对应。如clover leaf“公路立体交叉点”,rabbit ears“V字形电视天线”。英语以“苜蓿叶的形状”和“兔子耳朵”为喻体形成概念喻义,汉语无对应的喻体联想,直接依原语概念所指来翻译。hair crack“细裂”,heart cut“中心馏份”,rail foot“轨底”,boiler face“锅炉壁”,tongue file“小圆锉”,stoP dog“止动器”等,英语以隐喻日常事物而形成新概念,汉语避开原语联想定式和习惯,依形状、位置、功能来翻译指称义。
4.理据移植与仿译
词语的理据是指事物与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8]。原语理据可作为新引人概念的理据被译语接受,实现理据移植,使原语文化特征在译语字面显现。这种凸显术语符号识别特征的仿译,便于读者从译文追溯或回译到原文去认知译语概念,如Peak load“尖峰负荷”,address stream“地址流”。通过理据移植而进行的透明性“字面对等”的仿译,可避免复杂的概念释义,如翻译拼缀术语smog、intelex时,先分解理据:smog=smoke+fog,intelex=international+telePrinter+exchange,再将原词理据移植,仿译为“烟雾”“国际电传”。
有些词属于上义词,既需理据移植,又要按目的语认知规律对理据整合,才能实现指称义对等。如,combination caliPers“内外卡钳”,combination vessel“客货船”,combination boiler“分节锅炉”等术语中,combination 指“一物两用或多用的”,具有上义性,仿译时先移植理据,又依汉语认知定式整合理据,调整语言组合,实现概念对应。
带有专有文化色彩的术语,其语素思义的累加并非其指称义,表现出“词不达思”的“纯文化理据性”,目的语文化缺少字面对应的术语,只能按自身语言规则寻求指称义相同的术语对应翻译。如,English mustard 不译“英国芥茉”,而译“芥末酱”,morning glory不译“早晨的荣耀”,而译“牵牛花”。
5.概念属性凸显与外来语归化吸收
概念属性凸显指范畴化过程中对术语概念义的整合。因属性凸显上的差异,译语需依自身的思维定式凸显某种属性,使指称义对应。如首字母拼音词laser凸显“放大”属性,指“由受激发射的光放大产生的辐射”,汉译“激光”将“光”的属性凸显,“激”为前缀体现“放大”,使指称义对应,实现新术语归化吸收。同样,beer“啤酒”中“酒”,memory“内存”中“内”,truck“卡车”,PickuP“皮卡车”中“车”,也是凸显概念属性,归化吸收外来语。
专业通用术语为标示概念范畴化差异,实现专业义扩展,常在名词前加专业性修饰语凸显特定属性实现概念等值。如通用名词bridge“桥”,通信领域则为“网桥”,电学为“电桥”,反射炉中为“火桥”,以凸显特定专业属性。Power通指“力”,在不同专业则译为“功率”(物理学)“幂”(数学)“权利”(地理学)等术语。
6.表征凸显与音、形、义整合
术语在表思过程中呈现出语音和形态表征,音、形、义的有机结合,则能实现术语的概念义。原语与目的语不对应时,应发挥目的语形态规则、语言系统关系和表达潜力等优势,利用音、形、义整合实现表音与表义巧妙结合。
6.1 音、义整合
通过音、义整合进行新术语翻译,常用“既照顾到原词的发音,又传递原词的语义”[9]的整合方法仿造新词。如hacker译为“黑客”,“黑客”仿译原词的音,“客”字本身又体现了原词的义,在凸显语音表征的前提下,通过音、义整合,实现了术语概念对应。对于以音表义的原语术语,而目的语又无可传递等值新概念的对应词,翻译只能凸显术语的语音表征,再选择适当的词素表义,使原词语音和语义都得到准确传递。如,Hismanal“息斯敏”中的“敏”,Milton“眠尔通”中的“眠”,Ligalon“利肝灵”中的“肝”等。同理,原语以专有名词命名的定律、计量单位或材料名称,常以专名加普通名词的复合形态出现,译语则将专名音译,再增加表思词素使概念对等。如Brinel hardness“布氏硬度”,“布”凸显原词语音表征,“氏”表示人名,“硬度”是普通名词的对译。
6.2 形、义整合
从语言类型看,方块的汉字和拼音语种无法做到形态相似,术语翻译利用形、义调适,整合而构成的形态仿造词相对很少。当然,如integrated circuit card“IC卡”,Karaoke“卡拉OK”等译法,同Tsquare“丁字尺”,U-shaPed bolt“马蹄形螺栓”,horn antenna“喇叭天线”一样,也是形、义调适的术语对应翻译。
四 结束语
科技术语承载着专业信息,也体现着深层文化积淀。术语翻译既是文化信息的发掘、整理过程,又是认知模式调整、再现过程。所以分析文化因素对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的影响,并加以必要的调适与整合,则能有效地探求概念思义等值、语言表达确切的术语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