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
2013-12-26姜丽梅
姜丽梅
新课程理念是教师课堂生活的新感悟,是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反思和经验的总结与积累。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
一、精读课标、精心备课是前提
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了数学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各个学段的教育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教学要求和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与形成划分得科学合理。教师只有通过精读课程标准,并以它为指导,才能为上课做好准备工作。
过去教师一人主宰课堂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了,动态生成的课堂就需要教师精心地备课,备课时不仅要掌握学生的年龄、已有知识、认知状况,还要关注知识的发展脉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不仅要为课堂实施预先搭好科学合理的框架,使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类型、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等实际状态,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引导策略,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情境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二、不断反思是上好课的捷径
只有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不断实践,教师才能真正学到把握动态生成课堂的本领。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毕竟要经过许多波折和失败。不管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我们发现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本领。养成不断积累与反思的习惯,一定能够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少走弯路,更快地成长起来。
三、设计学生动手、动脑活动是上好课的重要途径
数学课中,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较多,每做一道习题都得先由大脑思考,然后用手去书写、计算。这是每一节课中学生都能做到的,但是多数教师却只是将动手、动脑这一环节应用于学生做练习之中。其实,我们的课中有很多地方需要同学亲自动手去实践、操作,亲自动脑、去思考。如:在讲解公式推导时,老师可让学生自己去演示、探究、推理,然后得出结论,并自己去动脑想这样的推理过程是否合理、科学、可行,它可应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哪一方面,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动脑,根据一道问题去创编多道不同类型的习题;在布置作业时,老师可让学生分层次设计不同类型的习题;这样学生要想设计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就必须去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从而实现创新,所以说数学老师应该将动手、动脑活动的设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而为成功上好课奠定基础。
四、教学方法恰当是上好课的保障
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老师的素质高是一方面,而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也很关键,传统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做练习,这样的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改进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我们在数学课中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引入方法,将学生带入你所讲授的内容情境中。a.故事引入、b.谈话引入、c.场景引入、d.听录音引入、e.小品引入、f.歌曲引入、g.激趣引入;
2.学科综合法,将各门学科进行综合,根据阶段教授内容;
3.合作探究法,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
4.平等评价法,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评价;
5.分层次训练法,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训练不同层次的学生;
6.竞赛法,将学生分组,以竞赛形式进行;
7.兴趣激励法,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激励其进步;
8.持续练习法,并对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持续训练、坚持不懈,学生一定会有很大进步。
总之,一节好的数学课,在师生间、生生间总是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保障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高新第二实验学校)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