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失范与规范

2013-12-26李百玲

学理论·上 2013年11期
关键词:言语网络规范

李百玲

摘 要:大学生网络言语失范问题日益严重,规范网络言语环境,建构网络时代的言语道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法律和道德难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从表现、成因等方面探讨了网络行为主体、网络自身、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从法律、道德、技术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失范;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209-0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手机等可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42.1%。其中,20—29岁网民占30.4%,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所占比重最大,占整体网民的25.1%[1]。网络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来源和更为便捷的沟通方式,同时也为其道德成长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强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建设,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是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亟须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言语道德失范的定义

言语道德,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人类言语交际行为的道德”[2]。网络言语行为与现实的言语行为最大的区别是交际主体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是分离的,交际主体具有更强的自主性。但是,网络言语行为同现实言语行为有着共通性,它们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公平诚信、平等互助,这些普遍的道德规范,同样适用于“网络社会”。李一将网络行为失范界定为:网络行为主体违背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要求,而在“虚拟的电子赛博空间”里出现行为偏差,以及因为不适当地接触和使用互联网络而导致行为偏差的情况[3]。那么,网络言语道德失范就可以定义为:网络行为主体违反了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网络中所出现的一些违反社会公共道德言语行为及其表现,如网络谣言、言语低俗和言语暴力等。

二、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失范的突出表现

当前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状况整体比较乐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散播谣言

网络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和宽松环境。但是,由于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缺乏责任意识和过于关注时效性,信息的真实性往往被放到了次要位置,极易为虚假信息的制造和传播打开后门。以讹传讹,利用网络散播谣言的情况在大学生中也比较常见。很多学生对于一些信息不加辨别就进行评论和转载,对自己所说的话完全不负责任,所折射出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的缺失令人担忧。

(二)言语暴力

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热点和敏感问题,往往都会在网络上引起一场又一场口水大战。很多学生表示自己在网上聊天或发表看法时,曾经使用或遭受过言语暴力。这些言论攻击甚至还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通过“人肉搜索”,将受害人的真实姓名、身份、照片等个人隐私公之于众。这不但会干扰当事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严重的还会引发暴力冲突。

(三)言语低俗

大学生已进入性发育的成熟期,关注性知识和渴望了解异性是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共同特点。网络的出现,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但是,由于缺少引导和规范,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良莠不齐,色情图片、音频、视频、污言秽语充斥着各大小网站。这些不良信息,不但不能代替正规的性教育,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学生的道德意识模糊,影响学生的婚恋观。

三、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失范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失范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大学生日常言语失范问题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和凸显。

(一)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是主观原因

大学生网络言语失范问题与当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直接相关。当前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以80后和90后为主,这一代人对电脑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较高,个性也更加多元化,做事充满激情,但是多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冲动,缺乏理性。一旦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与人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矛盾,他们往往缺乏冷静思考,容易感情用事。在缺少约束力的网络环境中,直接导致问题愈演愈烈。

(二)网络自身的特点是客观原因

与传统话语环境相比,网络赋予了人更大的言论空间和自由。通过网络,人们可以更加自由、透明、平等、便捷地发表见解和言论,而不用担心身份被“曝光”。网络发表言论具有低成本、传播速度快、低风险的特点,成为大学生的首选。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赋予了每个人平等的话语权,提高了言论自由同时,也降低了言论的道德成本,极易导致言语行为失范。

(三)传统道德教育的弊端是重要原因

传统以服从为主的道德教育模式,对公民道德意识培养不够重视,忽视了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使大学生在德育的过程中难以形成尊重他人和与人诚信的道德意识。网络社会对人的道德自律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建立新型的网络道德体系,任重而道远。

(四)缺乏网络监管是制度因素

很多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事件都与网络传媒的责任意识缺失具有直接关系,缺乏网络监管是诱发大学生言语失范的制度因素。目前,我国很多大型网站一般采取的是商业化运营模式,注重利益和时效性,忽视了信息的真实性,为不实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建设一个权责明晰、可操作性强的一套法制体系,是确保网络健康文明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当前我国的道德和民主环境是社会因素

网络是基于现实的虚拟,大学生网络言语行为失范是大学生群体日常言语失范问题在网络上的延伸。当前社会问题比较复杂,大学生生活压力大,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都会不同程度折射到网络上。现实生活中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能力比较强,公民自由表达言论渠道则相对比较封闭和单一,当舆论越来越开放而不能畅所欲言的时候,人们就找到了网络作为情绪疏导和表达意见的渠道。

四、多管齐下加强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建设

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失范不仅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还会间接地侵蚀社会基本道德标准,成为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多管齐下,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的言语道德水平刻不容缓。

(一)加强自律教育

人在网络上的言语行为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价值选择。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言语行为,治本之道就是加强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律和自控能力。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担负着大学生德育体系构建的重要职责。学校要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掌握网上育人的主动权,把管理与教育、他律与自律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自觉构建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防火墙。

(二)推进网络法制建设

遏制网络言语道德失范,还应该完善法律体制,为网络言语行为画一个道德底线。道德和法律二者相辅相成,网络社会的治理也必须通过这两种手段来进行。自1994年我国颁布第一部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了包括网络监管、保护、促进和行业自治规范在内的法制体系,近期针对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新型网络犯罪现象,我国已经进行了立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网络法律建设仍然相对滞后。从我国的网络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理清网络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权责关系,突出抓好网络治理的重点环节,切实保护网络信息安全,形成网络文化管理的新格局,继续推进网络法制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发展网络监控和隐私保护技术

技术手段是连接网络主题的中介,可以采取一定的手段阻断有害信息在公众之间的传播。网络监管技术有很多种,网络实名制是指网民在公开发表言论和进行网络活动时必须以个人的真实信息进行登录,才允许用户在网络空间发表言论和进行其他活动。把实名制作为网络基本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防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等网络犯罪行为。目前,我国的网络实名制正在酝酿中,计划在2014年6月出台并实施后台实名制和公民隐私保护相配套的法律制度[4]。后台实名制是指在后台进行个人信息登记,在前台用户不必使用真实名字的一种信息发布方式。加强网络监管,采用后台实名制,还要兼顾公民的言论自由,加强公民个人隐私的保护,如果大规模出现隐私泄露的现象,后果将不堪设想;同时,监管部门要控制监管的尺度,避免侵犯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四)确保信息公开渠道透明畅通,营造民主文明舆论环境

网络是社会舆论表达的重要窗口,赋予了人们平等参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话语权,也是政府掌握社会情况和民意的便捷平台。政府部门和各大网络媒体要确保信息公开的渠道透明、畅通,与网络信息传播机制相匹配,对热点类事件及时回应,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营造民主文明的舆论环境。

五、结语

大学生网络言语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规范网络言语行为,构建理性、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需要政府、网络传媒和公众多方共同努力。加快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可操作的网络管理体系,对于保障和促进我国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3-01-15.

[2]陈汝东.论言语道德[J].北京大学学报, 1998,(1):120.

[3]李一.网络行为失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92.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通知[Z].北京:国务院办公厅, 2013-03-26.

猜你喜欢

言语网络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