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增强实效性到长效机制建立
2013-12-26胡澜
胡澜
摘 要:随着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失范、网上人际交往的道德弱化等现象日益突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以增强实效性: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最终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的目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202-0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没有任何意义。面对网络时代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传统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模式都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的需要,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和模式,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高校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可靠保证。因此,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提高认识,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意识和思想。学校党政工团、各院系、各部门都要参加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来,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建立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网络,同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部门党政一把手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制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目标,纳入部门职能目标管理考核,并实行奖惩制度。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专兼任教师、社科院各专业教师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和平台,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使学生由过去“要我学”改变为现在“我要学”。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处、团委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工作者要以人为本,随时关注、了解、掌握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理念,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日常言行和网络行为。党委部门、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强大的信息平台,把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和网络道德失范的案例用于教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各类专题网站、网页、特设栏目等形式链接到学生经常使用的校园网上。同时在校园网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页或栏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网页或栏目,方便大学生浏览、阅读并获取正确的资料信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学校网管部门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保证校园网络畅通,过滤删除有害信息,增强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快捷、方便的网络服务。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及人员要随时对校园网络特别是学校BBS进行监管,加强正面引导。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关工委的作用,关工委的离退休老同志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他们既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事业心责任心强,有时间和精力,特别是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离退休老同志,对大学生更有一种不可割舍的情结,因此,他们是不可多得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再立新功。总之,全校教职员工都要加强责任意识,在各自的岗位上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尽职尽责,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真正做到教师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必须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又明确提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网络时代,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整合,更好地营造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不断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从而构筑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网络。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必须努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网页,结合网络图文并茂的优势,将严谨的政治思想理论以浅显易懂的形式传授给大学生。对于一些重大、敏感的政治问题,通过网络增强大学生的鉴别力,提高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蚀的能力。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当下比较严峻的一个问题,健康与否关系到人格是否健全,学校可对大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思想政治教育者或心理专家能够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或治疗。当然,还需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把握文化主旋律。网络文化既是网络思想工作的教育手段,也是网络思想教育的战斗武器。高校要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使大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感染,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他们拓宽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任务,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是高校、社会、家庭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因此,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依靠社会力量,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协调配合的“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共同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第一,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不仅担负着教学科研的重任,更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体格健壮、人格健全的能担当起建设现代化国家重任的优秀人才。为此,高校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网络时代的今天,必须改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网页的建设,采用网络的形式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观点,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开设网络“两课”课堂,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以及图文声像的特点,制作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两课”软件或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三是要构建良好的安全、快捷、方便的网络平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需要。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的监控管理,采用网络现代化技术对高校网络进行严密检测,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对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进行过滤、拦截和屏蔽。五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诚信教育等,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六是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及专家学者应不断总结、积极研究和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规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第二,家庭应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学生家长,应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应主动关心子女的成长,对子女从小就要进行正面教育,加强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使子女遇到困惑和问题时主动向家长寻求帮助。家长还应经常主动与学校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政治表现、学习生活情况、网络使用情况等,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建设的合格人才。第三,社会相关部门应通力配合,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这是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如文化信息管理部门应研究网络时代的特点,制定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章制度,督促相关部门净化网络市场和网络环境。公安、国安部门要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行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网络经营者应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网络法律法规,树立责任意识,为青少年(包括大学生)筑起一道网络“绿色屏障”。社会各界应围绕网络育人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合力作用,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坚持以法治网;继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坚持以德治网;同时进一步加强网络监控和防范,做到技术管网,及时监控管理网民特别是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尤其是网上聊天、论坛、微博、留言簿等,及时处理存在的各种问题,净化网上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四、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
社会的网络化发展趋势势不可挡,网络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关键的是如何利用这些优势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从而形成长效机制,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高校中还有一些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一辈工作者,他们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但对于现代网络技术知识和水平较低,于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很好地应用于网络,无法发挥长效机制作用;一些年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现代网络知识和水平,但又缺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也难以很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必须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构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首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加强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探索与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政治信息敏锐力及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关系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水准,只有不断提高才能发挥网络的引导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率。同时,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规律。要摒弃旧观念,拓宽工作思路,把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引导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放矢地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总结与研究,掌握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建立适合网络时代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其次,需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促进长效机制的建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需要从长计议,多管齐下,建立和完善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和模式。不仅是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主阵地,还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研究机构。这些组织、机构应与校园网管队、网监队紧密结合,掌握情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建立完善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
再次,要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构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高校要构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必须在总结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了解掌握网络时代的特点和大学生思想行为变化,以及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探索和研究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和新途径。长效机制包括保障机制、评估机制、预警机制、调控机制等,保障机制就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和规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各方面条件保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计划得到落实。评价机制是通过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反馈系统,全面科学地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效果。预警机制就是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资料,为宣传及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及早提供信息和应对对策,制定预警方案。调控机制要注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定计划和方案进行调整、修正、补充与完善,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计划更加完善,重点更加突出,措施更加得力,方式方法更加科学,效果更加明显。
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冲击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深入、持久的过程,任何一种传统的或基于网络和移动通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单独使用都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基于网络、移动通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因此,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网络时代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紧扣时代脉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开创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建名,卢玲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析[J].职业时空,2008,(3):130-131.
[2]苏志勇.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3):21.
[3]余岚.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构建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21-22.
[4]高旭.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J].龙岩学院学报,2010,28(3):59-62.
[5]孙大志.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新载体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0):230-234.
[6]王长缨.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120-123.
[7]王成礼.网络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8,(8):69-70.
[8]许朝民.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36-39.
[9]刘静姿.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变化与思政教育的新趋势[J].高教论坛,2011,(11):9-11.
[10]赵冬鸣,李东,商雷.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51-52.
[11]刘继萍.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变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3.
[12]陈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应用研究[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28(3):14-16.
[13]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4-68.
[14]张福洲,单春玲.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构建与应用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42(5):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