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探源

2013-12-26马双龙

学理论·上 2013年11期
关键词:探源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

马双龙

摘 要:忧患意识是一种以国家和民族兴衰为己任的情怀,在9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一部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忧患与图强的互动中奋勇开拓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起于艰险的客观环境,吸取了历史经验教训的警示,清醒地认识了自身的历史使命,以及在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同时正确应对国际局势的产物。这种忧患意识是其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彰显的政治智慧、理性精神和战略思考的反映和体现。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探源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59-03

忧患意识是指一个人内心的关注超越自身的利害、荣辱、成败,而将世界、社会、国家、人民的前途命运萦系于心,从而对可能遭遇的困境和危难抱有警惕并由此激发出的奋斗图强、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至今的90多年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的炮火硝烟中,无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凯歌高唱中,无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中,也无论在改革开放的纵横驰骋中,无不如此。强烈的忧患意识,维系着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振奋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意志,使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那么,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保持了如此长的时间而愈加弥坚和浓重?这一问题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好奇,而进行一些必要的探究和思考。

一、客观环境的艰险

纵观历史,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客观环境异常复杂而艰险,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始终面临着巨大危机。这种客观环境是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根本来源。

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内忧外患的客观环境。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但此时“左”倾机会主义在党内盛行,给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挫折,使毛泽东一度对中国革命的前途深感忧虑。“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遭受外来侵略,为了使中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毛泽东高呼“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 [1]361,团结民众同仇敌忾,同度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认识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破裂的危险,多次指出“抗日统一战线中的投降危险、分裂危险和倒退危险仍然是当前时局中的最大危险。”[2]616他告诫全党,“应该提高对当前时局的警觉性,以准备对付可能的危害中国革命的突然事变。”[2]617同时,毛泽东还忧虑党内党员的思想问题,开展了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3]812

新中国成立伊始,如何摆脱贫穷落后的问题让毛泽东十分忧虑,“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4]340要想避免“挨打”,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落后局面迫在眉睫。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包围、敌视和封锁的政策,企图把新生的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更加深了第一代党的领导人对国家生存的忧患意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客观环境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绝非风平浪静,处处涌动了急流旋涡。一方面我国当时经济严重落后,贫穷牢牢抓住了人民的喉咙。邓小平反思现实,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5]225,“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势在必行但又风险重重,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5]37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进行。同时他在改革开放的风险性上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不仅要革除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而且将“触及很多人的利益”,因此不可能一帆风顺。

二、历史经验的警示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力富庶强盛,一直处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从16世纪开始,西方一些国家开始赶超,中国的发展速度开始落后。“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外来侵略,从“天朝大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意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忧患意识,从中国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由盛转衰的警钟让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上至一个民族和国家,下至一个政党,不管以前多么强盛,一旦缺失了忧患意识,就会失去奋斗的生机和活力,失去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纵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如果统治者能够居安思危、任人唯贤,往往国富民强,出现“太平盛世”;反过来,如果统治者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往往人亡政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精通古史,以古为训,以古鉴今。1943年3月23日,毛泽东乘车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进北平时,对中央总部的一些同事说:“我们去进京赶考。”周恩来说:“我们会考个好成绩的。”毛泽东接着说:“但愿我们能考出个好成绩,不要退回来,我们不做李自成。”毛泽东正是吸取了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失败的历史教训,心存忧患,才确保了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深刻反思第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将党的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江泽民多次告诫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时刻刻具有忧患意识,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江泽民要求全党要以李自成的失败为借鉴,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号召党的高中级干部重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做到立党为公,为政清廉。在十六大报告中,他又再次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6]57。胡锦涛上任伊始,便去西柏坡学习考察,结合重温“两个务必”,再次回顾和强调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的重要论述。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常怀忧党之心,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现实,懂得如何自觉地探询历史的民族才会真正懂得如何理性地面对未来。”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正是来源于对中国民族兴衰历史经验和警示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三、自身使命的感召

忧患意识本质上是一种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保持忧患之心,就会立解忧之志、践去患之行。中国共产党正是认清历史与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并自觉地把为国排忧、为民解难作为自己肩负的神圣责任,从而产生一种促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动力,主动捕捉发展机遇、规避发展风险,完成自己担当的使命和职责。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承担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使命。1939年9月,刘少奇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的演讲上指出“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担当者和推动者。革命者要改造和提升自己。”[7]97刘少奇指出党员应提高自身修养,才能顺利完成自身承担的使命和职责。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了。当时我党承担着完成历史角色转变,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面对党的身份的转变,从夺取胜利到巩固胜利的任务转换,毛泽东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 [8]1424。

改革开放后,我国作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新兴力量,对内我党又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使命。1989年3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乌干达总统共和国总统穆塞韦尼时,在谈话中指出我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的历史重任,提出“党员需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 [5]288。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也强调我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任,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核心力量,工农兵学商,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9]496。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自身肩上重大的责任和光明的使命,深知要增强忧患意识,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曾明确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10]57。

总之,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历史上的忧患意识的优点,同时根据自身的性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不断加以完善、丰富和发展,使这一古老的思想遗产焕发了新的生机。

四、国际局势的压力

近代以来,全球化席卷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立于世界之外发展,必然受到世界局势的影响。正如孙中山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漾,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受到来自外部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但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使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充满着复杂的变数,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所处的世界局势异常诡异,当时时代的两大主题是战争与革命,世界大战的爆发席卷了整个人类,战乱和动荡连续不断。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办法,毛泽东积极探索,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人民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解救出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处的世界环境纷繁复杂,特别是在“文革”结束以后,我们迎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远远把我们落在后面,“而这十几年来,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差距就拉得很大了。同发达国家相较,经济上的差距不只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11]132。邓小平认识到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5]132,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

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际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在自身的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并存,紧张的国外局势使江泽民深感忧患,曾多次指出,“形势逼人,不进则退”[12]528。2008年12月8日,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国际形势相当严峻,为应对金融危机风险,应对执政能力的考验,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13]759。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离不开对其所处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国内外背景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是忧国、忧民和忧党思想的一种综合体现。当今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对现实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对国内外形势要有更精准的把握,对现实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要始终心存忧患,另一方面我们要知忧患而奋起,将这种忧患意识转化为为国为民的具体行动,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将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转化为动力,推进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毛泽东选集: 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探源忧患意识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澧水探源
一道绝对值函数最值题的多解与探源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中原文化与文晓村新诗创作
警惕美国别有用心的“忧患意识”
以“忧患意识”锻造领导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