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分析
2013-12-26李赛
李 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8所高校的体育教师和一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充分了解武汉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情况(见表1、表2)。
表1 俱乐部成员调查对象情况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汉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现状
2.1.1 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结构
目前武汉高校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主要由3方面组成:理论占10%-20%,技能占60%-70%,考勤与平时表现10%-20%。部分学校会将期中或阶段考核、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等成绩纳入考评体系中。但总体而言,都是以“三合一”考评方法为基础。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终身体育理念的贯彻要求,以技能评价占主导地位的“三合一”考评方法已经逐渐不能全面反映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1]。
表2 普通学生调查对象情况表
首先,忽视个体的差异性,不能综合反映进步幅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以统一的标准来评分,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也不能综合评定学生的进步幅度及潜能。调查发现,在体育成绩的预期时,一年级学生较二年级在体育成绩优秀和中等两个档次上差距明显,而成绩合格的预期的比例却大幅增加,可以看出一年级学生对体育成绩的预期比较乐观,而二年级学生相对悲观(见表3、表4)。对比两个年级期末成绩的比例数据可看出,学期末的体育成绩结果差距较小,说明调查的学生在同一评价标准下的体育水平比较接近。由于技能占体育成绩的60%-70%,一种尺度一个标准,最终基础好、身体好的同学,学习不努力也能轻松得到了高分,而基础差、身体差的学生花了很大工夫,也只能是成绩平平甚至难以过关。这自然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对体育产生自卑感,从而逃避体育、远离体育[2]。
表3 大学一年级学生体育成绩预期与达成率
表4 大学二年级学生体育成绩预期与达成率
其次,不能正确显示学生课内外锻炼的参与程度。现在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虽也分平时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部分,但平时成绩仅占10%-20%,占60%-70%的期末技能结论性评价体现不出学生的平时参与度即过程成绩。
2.1.2 体育评价体系的缺点和原因
1)评价功能的定位不准确。表5可见目前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主要停留在对学生技能学习结果的判定上,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评价。即重视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这样以来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主要目是给学生评级评分,造成评价功能范围缩小,没有将通过学习所取得的进步、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等这样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性的指标纳入其中[3]。
表5 现行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作用调查(单位:人)
2)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学习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体质、技术技能和情感四大方面,现行的评价中,体育参与性、进步幅度等因素未纳入其中(见表6),评价内容指标过多倚重体育学科知识,特别是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对身心健康、运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积极的体育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其结果是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不能够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来评价学生。
表6 现行体育课程考核评价内容调查(单位:人)
3)评价主体只有教师。在调查的所有高校中,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主要是由教师评价,对教师有较大依赖性,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没有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间评价,无法激励学生进行自我纵向比较,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没有对自身体育能力达到良好的认知,因此,现阶段以教师评价主体的模式显得单一,有很大的局限性。
2.2 体育课程考核、评价对策
2.2.1 更新体育考核评价观念
现行的体育课程评价强调客观和量化评价,忽视了评定对象的主动参与性。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理念的更新,学生的学习应转向注重培养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4]。课程功能的转变决定了评价功能的转变,评价不能只是检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应更关注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进步情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情意表现、社会适应能力和价值观等等,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建立可行的评价机制,为学生的发展和课程实施服务。
2.2.2 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摒弃以往单纯的终结性评价,增加过程性评价,使两者结合。考核成绩评定降低技能、身体素质所占分值的比重,适当定位体育理论所占分值比重,将进步幅度、考勤、平时表现纳入体育考核的评价范围。促进学生自我锻炼、培养终身体育习惯,鼓励自我纵向比较,提倡重视教育的过程,树立健康思想[5]。
2.2.3 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组成综合评价
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可以扩大评分的角度,如技评项目,多人评分比一人评分更合理;可在考评过程中相互制约,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进步幅度这一难题。进步幅度是体现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但其信息采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6]。因此,学生之间对课堂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的相互评价,是对个体整个学习环节的近距离考察、跟踪。学生参与体育课成绩评定,不仅能促使其课内认真学习,课堂好好表现,督促课外主动锻炼、积极参与竞赛、进行体育欣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促进团结合作、技术技能交流,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由于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改变,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走到了一起,互评能使同学们之间更多一些关注、一些帮助与督促,有利于交往,有利于互动,有利于课内外结合并成为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有力补充[7]。
3 结语
体育课程考核与评价既是对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检查与评估,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激励机制,而体育评价的内容是否全面、客观,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的内容应全面,要总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考虑到学生的进步幅度及努力程度等,以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高校体育考核的指导思想、内容设
置、考核方法、结果处理等运用综合评定是目前较为理想、全面的教学评价方法,不仅与现行的体育教学思想吻合,也便于教学指导、管理和实际操作。
[1] 郭华恬,金熙佳.高校体育的目标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24(1).
[2] 贺俊业.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考核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1(3).
[3] 骆军保.论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5(4).
[4] 卓存杭.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3).
[5] 胡显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2002(7).
[6] 杨 磊.以人为本,发挥体育的健康教育职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
[7] 曾晓波.论主体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作用[J].贵州体育科技,2006(1).
[8] 沈钧毅.对现行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