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农村信息文化综合服务工作的思考——以鹤壁市为例

2013-12-26苏晓华

创新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鹤壁市服务站中心

苏晓华

(鹤壁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河南 鹤壁 45803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这个规划告诉我们,经济是基础,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目的,我们必须把生产发展放在第一位,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鹤壁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更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到首位,切实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配合、支持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满足广大农民对科技信息和先进文化的需求,丰富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鹤壁市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在全市农村实施了“信息文化中心”建设工程。

1 农村“信息文化中心”建设的意义

农村“信息文化中心”的建设源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一方面,鹤壁市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不少乡村的居住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农民群众的科技信息和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在开展的各类调研活动中,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注意拓展农民群众接受科技信息的渠道,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广大群众从家庭引向室外,从牌桌引向课桌,从而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全市乡镇、行政村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已经建成,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现了手段载体化、方式制度化和内容经常化。但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远程教育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学理论、学政策、学科技、学文化的愿望,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整合各类资源,深化推进“学、用”工作,积极探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已成为远程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科技、文化、体育、网通等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资源,把党建、科技、文化、卫生、劳动、网络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共建共享、互惠互利,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农村“信息文化中心”的建设方式和要求

农村“信息文化中心”原则上以村“两委”办公场所为依托,把农村原有的党员活动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卫生室、室外健身设施等加以整合而成。以“一校两站”(培训学校、文化服务站、信息服务站)为主体形成中心。在鹤壁市普遍建立相对规范的村级“信息文化中心”,使之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学习政策法规的课堂,提高知识技能的学校,获取致富信息的窗口,娱乐健身、相互交流的园地。

2.1 培训学校

主要整合党员活动室、现代远程教育播放站点和党员干部电化教育室等公共设施,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有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播放室,达到“八有四防”(有固定用房、有标志牌子、有遮光窗帘、有稳定交流电源、有桌椅、有柜子、有制度、有记录,防尘、防潮、防火、防盗)标准,实现“双机配套”(电视机、光盘播放机);有一定数量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各类实用技术光盘;有专(兼)职教学辅导人员;有教学培训计划,开展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的范围由党员延伸到广大农民群众。

2.2 文化服务站

主要整合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基本要求是:有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的“新农村书屋”和不少于1000册的各类图书;有文化娱乐场地和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类等文体活动设施及健身器材;有反映社会主义荣辱观、党风廉政建设、新农村建设、远程教育成果等内容的文化墙和宣传栏;有可移动的室外现代远程教育接收播放设备。

2.3 信息服务站

主要整合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涉农网络资源。基本要求是:每个信息服务站配备1-2台计算机、打印机;有专(兼)职信息服务员,负责致富等有关信息的采集、上载、发布等工作,及时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

3 农村“信息文化中心”的作用发挥

建立农村“信息文化中心”,实施科技兴农、文化育农、信息惠农,使农村“信息文化中心”不仅成为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的培训点,而且成为广大农民群众学习现代农业知识和实用技术的致富点,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传授点,成为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成为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点。

3.1 科技兴农

重点整合各类涉农教育培训资源,构建“中心搭台、部门唱戏、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涉农部门根据职能定位,有针对性地对农民群众进行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科技等部门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对种植、养殖、加工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劳动部门围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对农村具有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进行农副产品加工营销、电脑应用、机械电子、缝纫服装、餐饮服务、建筑安装等方面技术、技能的培训,使务工农民实现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工商经济管理部门以种养大户、运销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经营人员为主要对象,重点进行市场理论、经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学会分析、研究市场,增强适应和驾驭市场的能力;等等。

3.2 文化育农

围绕促进乡风文明,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站”作用。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写字、绘画、球类、棋类、拔河等文体比赛,适时举办“卡拉OK消夏晚会”、“小梨园春”、秧歌社火表演等娱乐活动,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好儿媳、好公婆、好妯娌、好邻里”,致富能人和好人好事等评选活动,使群众知荣辱、明事理、讲和谐、树新风,形成健康、文明、科学、向上的生活方式。

3.3 信息惠农

依托“信息服务站”,加强对信息服务员的培训,增强他们对农资供求、农副产品加工、价格动态、惠农政策等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甄别能力,及时发布信息公告,满足农民群众“想卖什么、想买什么、想了解什么”的需要,为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当好“千里眼”、“顺风耳”;同时,做好供求信息的采集、整理及发布工作,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推销本地农副产品,逐步提高广大农民利用网络资源“走出去”的能力,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切实融入到市场中去。

农村“信息文化中心”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取得了明显成效。

3.3.1 农村“信息文化中心”的建立,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

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刘庄、翟村等经济发展较快的行政村,依托农民信息服务站,帮助群众查询、采集、发布致富信息,使他们不出农家门,能知天下事,引导群众增收致富。翟村了解到的山药需求信息,将山药种植由去年的220公顷,增加到了今年的133公顷,预计可增收90余万元。

3.3.2 农村“信息文化中心”的建立,提高了村干部的服务意识

农民群众到“新农村书屋”读书看报,到体育活动室和棋牌室强身健体、休闲娱乐,搭建了交流平台,增加了凝聚力;晚上收看经典故事片、名家戏曲、科技讲座等节目。不少群众说:“白天在地里忙碌一天,晚上能看上‘免费电影’,感觉很充实”。鹤壁市钜桥镇后小屯村党支部书记乔伟新说:“‘新农村书屋’使干部群众的距离拉近了,更容易听到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

3.3.3 农村“信息文化中心”的建立,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信息文化中心”为广大农民群众打开了一扇致富的窗口,建起了一个娱乐健身、相互交流的园地。同时,通过开展各种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群众知荣辱、明事理、讲和谐、树新风,形成健康、文明、科学、向上的生活方式,有效地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鹤壁市淇县西岗乡河口村在信息文化中心对村里发生的好人好事公开进行评比,通过点歌、点戏、点电影进行奖励,激发了村民爱集体、爱家乡的热情。

猜你喜欢

鹤壁市服务站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翰墨传情 共克时艰
翰墨传情 共克时艰
挥毫泼墨
翠苑一区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正式揭牌
帮你加油
帮你加油
鹤壁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