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湘潭市城区旅游发展瓶颈与突破

2013-12-25阎友兵颜南希殷建立

关键词:湘潭市湘潭湘江

阎友兵,颜南希,殷建立

(1.湘潭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2.美国普渡大学健康与人类科学学院餐饮与旅游管理学院,West Lafayette IN 47907)

我国旅游业正经历着一次发展转型,主要表现在旅游市场需求、产业发展及区域发展格局三个方面。[1]旅游市场需求对相关刺激政策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逐步进入常态化、可持续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盲目规模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旅游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强大;区域旅游发展格局虽依然呈东强西弱的非均衡态势,但中西部与东部旅游发展的差距日益缩小,中西部地区在新的旅游发展热潮中有望呈现跳跃式发展,休闲度假等旅游活动开发后发优势明显。湘潭市城区应抓住旅游发展转型机会,合理规划,加大旅游投资、开发力度,主动迎合时下消费热点,探寻城区旅游发展的引爆点和归宿,推动城区旅游繁荣发展。

一 现状分析

湘潭市城区目前处于“基本无旅游”状态。作出“无旅游”判断主要因为城区接待湘潭市以外游客少,经济带动作用小。2010年湘潭市旅游局联合市财政局出台《湘潭旅游促销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奖励对象为湖南省内旅行社、湘潭市内旅游单位、湘潭市城区旅游局,①旨在进一步拓展城区旅游客源市场、提高旅游业经营者积极性、全面推进城区旅游健康快速发展。但是,《办法》实施初期每年设立奖励基金30万元,却只能发出奖金8万余元,奖励办法并没能收到预期效果。根据《办法》,相关机构每带来一位湘潭市以外的游客来城区旅游、食宿将获得一定数量金钱奖励,以平均2元/人次计算,湘潭城区由相关机构每年接待的湘潭市以外游客仅有4万人次左右,与湘潭全市一年2100余万人次的游客量相比相差甚远,可见城区旅游处境之恶劣,城区在湘潭市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之低,与湘潭“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形象存在较大差距。城区游客少,旅游的经济带动效应非常弱,旅游综合效益低,不利于城区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城区旅游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二 发展瓶颈

(一)强竞争力旅游吸引物欠缺

1.文化挖掘深度不够。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2]湘潭是湖湘文化发源地、红色文化聚集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湘潭城区旅游发展中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力度不够,文化内涵挖掘深度不够,文化呈现方式单一落后,未能实现文化与实体景观良性结合,城区大部分景点、景区文化底蕴不足,以致湘潭城区文化资源利用不足、旅游景点文化品位低,影响城区旅游发展。此外,城区文化旅游资源互相孤立,缺少整体开发规划,没有形成连续文化旅游片区,分散了旅游市场吸引力,市场竞争力差。

2.精品旅游景区空白。精品旅游景区是一个地区旅游发展的龙头,精品景区可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与号召力,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发展。湘潭城区有独特的文化、自然类旅游资源,如东方红广场、窑湾古街、湘江风光带、杨梅洲等,但大都开发建设粗糙、景区规划理念落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紊乱、景区升级改造不及时,以致城区已有景点破败荒凉、新建景区未能满足游客需求,没能形成精品旅游景区,缺少在全省、全国叫得响的旅游品牌。

3.旅游产品开发落后。独特、多样性的旅游产品是强旅游竞争力根本所在,谁拥有独一无二、受欢迎的旅游产品,谁就可在市场上占据主动地位。目前,湘潭市区旅游产品构成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度假、体验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拥有秀美的山水自然生态环境,但度假山庄、乡村旅游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拥有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文化底蕴较株洲深厚,文化景观主要沿湘江分布较长沙集中,但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均弱于两地;此外,以发达的工业、独特传统民俗为资源的工业旅游、民俗旅游等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二)城市旅游形象差

1.城市基建落后。湘潭城市旅游配套基础建设有待加强。交通拥挤,城市道路建设不足,不能满足游客大量到来的需求,降低城区可进入性;交通混乱,摩的、黑的横行,扰乱正常的交通秩序,游客安全感低;湘潭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缺乏大型的游客服务中心和综合型的旅游购物场所,没有为游客在城区停留创造条件与理由;部分景区景点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可进入性有待加强。

2.城市文明程度较低。城市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旅游发展水平,文明程度越高,城市旅游形象往往越好,旅游活动就越活跃。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已引起湘潭市政府与广大市民的重视,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已取得了重大成就,民众素质极大提高,但不文明的言行依然存在,如市民对外来人员的欺骗行为屡见不鲜,恶言恶语极大损害游客感情,甚至有些市容监督员钓鱼执法,更是违背了文明城市创建宗旨。可见,湘潭文明城市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产业发展政策不完善

湘潭城区旅游发展主要依据国家及省里相关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结合本市实际的政府引导、支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缺乏针对湘潭市的地域性、系列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如旅游企业发展财政支持政策,旅游者合法权益保障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农家乐、乡村旅游、城市休闲等新兴旅游发展指引、鼓励政策,致城区旅游转型升级动力不足。

三 突破瓶颈的机遇与基础

(一)机遇

1.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成就。自1982年省社科院张萍初次提出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构想到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创造性推动区域内旅游发展。[3]长株潭城市群已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体系,湘潭城区得以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寻求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把城区旅游发展置于长株潭一体化时代背景;城际交通日益便捷,密集的城际大巴、城际公交等为游客在三大城市的自由流动提供可能,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将实现三市旅游消费市场共享,长株潭游客将成为湘潭城区基本游客市场,并可以此为基础、借助便利交通拓宽外围市场,城区旅游市场将急剧扩大;一体化发展极大促进区域内居民收入增长,激发一大批潜在旅游消费者,促进城市休闲等旅游消费需求。

2.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旅游将着重建设湘江旅游经济带,以期打造“东方莱茵河”,实现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湘江湘潭段是湘江旅游经济带的重要区段,两岸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与紧相毗邻的长沙、株洲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从湘江旅游经济带建设全局出发,在相关专项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下,湘潭应借助自身特色与优势旅游资源,打造湘江旅游经济带中的精华区段,改变湘潭城区基本无旅游的现状,实现城区旅游跨越式升级发展。

3.旅游消费转型。我国旅游消费正经历重要的转型阶段。传统的大众化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个性化的度假、休闲、体验等旅游活动受到游客青睐并蓬勃发展。旅游消费由单一观光型旅游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综合型转变、由浅显游览型向深度文化体验型转变、由相对集中的团队消费型向满足多样化个性消费需求的多元型产品服务转型。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湘潭市城区旅游发展应以此为契机,深度挖掘城区历史文化内涵,多元化发展,以休闲立市,树立“休闲城市”旅游市场形象,实现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型升级。

(二)基础

1.旅游资源丰富。湘潭城区旅游资源丰富,是旅游赖以转型升级的基础。湘潭历史悠久,古有中国“药都、米市、湘商之都”之称,享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近现代伟人、名人辈出,让湘潭享誉中外。虽然昔日繁华与名人已经逝去,但留下了多样的历史、文化、名人遗产,构成了城区旅游开发的独特载体。结合资源现状,城区旅游资源可分为湖湘文化旅游资源、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及工业旅游资源四大类型。[4]

湖湘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万楼名胜区、东岳庙、城正古街、文庙、古城墙、关圣殿、十二总码头、大唐兴寺、窑湾古街、望衡亭、江山胜境、曾国藩水师遗迹、齐白石纪念馆、湘潭博物馆等;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东方红广场、烈士陵园、刘烈士祠、抗日英雄纪念碑、秋瑾故居等;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主要有农博园、杨梅洲、昭山、雨湖公园、和平公园、宝塔公园等;工业旅游资源主要有湘潭钢铁集团、湘潭电机集团、江南机器集团、江麓机电集团、湖南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等。此外,湘潭拥有花鼓戏、湘剧、皮影戏等多样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湘莲、槟榔、灯芯糕、龙牌酱油等特色产品闻名中外。当然,城区旅游开发应跳出狭隘的湘潭地域观念,合理融入大湘潭、湖湘文化等旅游资源,丰富产品内容。

2.资源分布集中。湘潭城区丰富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是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一大基础与优势,资源分布集中且主要沿湘江两岸分布则是另一大优势(见图1),城区的湖湘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遗迹主要沿湘江西岸分布。资源集中分布有利于进行整体规划与开发,通过资源抱团形成进行整体旅游产品打造与推广营销,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且资源沿湘江分布,有利于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水域资源有效统一,推进二者综合旅游效益最大化。资源主要沿江分布的特色有助于打造省内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休闲旅游产品,游客可在感悟厚重历史的同时呼吸清新自然气息,亦幻亦真,流连忘返。

图1 湘潭沿江历史文物分布

四 突破瓶颈的措施

(一)打造特色旅游吸引物

1.打造沿湘江休闲旅游带。湘江流经湘潭市区,河东河西两岸地势开阔、人文自然景观丰富,较长沙湘江风光带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做好两岸景观整治、改造、新建工作,把湘潭湘江休闲旅游带打造成湘潭城区旅游的一张名片。湘江休闲旅游带始于昭山终于易俗河,以连接韶山与湘潭城区,为韶山游客进城区旅游创造便利,增加城区游客量;重点打造万楼到杨梅洲河段,做好河东西两岸现有景观维护整治工作并进行整体规划、新建景观以打造两岸景观片区,营造景观天际线,使河两岸互成景致,增强可游、可赏性。

两岸建设应以河西为重点,河东做为辅助配合湘江整体景观打造。河西应以历史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把红色文化、湖湘文化与名人故居、历史古迹等文化实体有机融合,形成湘潭特色历史文化长廊,同时,建设特色餐饮街、酒吧街,如毛家菜馆、湘军宴、燕京啤酒吧等,完善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把河西打造成湘潭城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区域,打造整体旅游品牌;河东现有旅游景点较少,其规划开发应置于大湘潭背景,主要建设湘潭名人主题公园、广场,设置名人、文化、历史雕刻,打造湘潭夜市生活,满足市民与外来游客的休闲需求。此外,充分利用湘江水面,丰富水上娱乐休闲活动,让游客于河面欣赏两岸人文、自然景观。

2.打造杨梅洲旅游休闲度假区。杨梅洲是湘潭市区内唯一一处大面积江中小岛,四面环水,相对封闭,有草地、树木和沙滩,远离城市喧嚣,杨梅洲大桥建成的使洲上陆路交通更为便利,是湘潭市甚至是湖南省不可多得的水洲旅游资源。依托洲上天然水域、沙洲条件,打造集度假别墅、高尔夫、沙滩休闲、生态农业观光、水上娱乐、户外烧烤等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区;建设便利的洲上交通设施,开辟电瓶车道、自行车道、步游道等三种道路,特别注意环洲滨水交通建造以可充分利用杨梅洲水域风光,营造浓厚的水域休闲氛围。通过开发精品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把杨梅洲打造成湘江中一艘永不沉没的“江中休闲航母”,比肩橘子洲,塑造全省甚至全国闻名的“北有橘子洲,南有杨梅洲”旅游市场形象。

3.重振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旅游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的最佳契合点,有利于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与价值。[5]窑湾古街与城正街是湘潭为数不多的老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城区旅游开发的重点之一,应通过旅游带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形成古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再开发”良性循环。

窑湾古街与城正街进行旅游开发利用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二者均为湘潭商贸繁荣时期的历史遗迹、是湘潭历史的浓缩,开发的过程中应遵循保护优先原则,最大限度恢复湘潭古城风貌,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吸引当地居民深入参与各项旅游事务,通过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繁荣街区商贸活动,让古街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不同点主要表现在旅游活动的侧重点方面,窑湾规模较大,依湘江延伸,位于城郊,应注重营造古镇静谧氛围,屏蔽城市纷扰,主要开展休闲旅游活动,如酒吧(清吧)、茶楼、咖啡馆等,让游客尽享宁静;城正街的现代化气息较重,不求静但求热闹,位于湘江休闲旅游带中部,可形成湘潭特色旅游商品的集中展示与购买区,大力发展商贸活动,恢复昔日的车水马龙,让游客体验“湘商之都”的繁华。

4.形成餐饮集中区。“食”是旅游六要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且民以食为天,形成特色、大规模的餐饮聚集区有利于推动城区旅游活动发展、打造成功湘潭城市旅游品牌、形成特色的旅游市场形象。湘潭市区可主要打造三个餐饮集中区域,即环二环线区域、湘江两岸、窑湾古街区,共同构成河西环状餐饮带。二环线区域农家乐发展已初具规模,特别是湘潭大学及湖南科技大学附近,政府可通过适当政策引导与规划,进行片区打造,形成在省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特色农家乐餐饮带,创新湘潭餐饮文化;湘江风光带将是湘潭市民及外来游客休闲的主要场所,餐饮需求潜力巨大,可借鉴台湾夜市,打造以夜市为主的餐饮模式,创新湘潭夜市文化;窑湾古街区应充分利用其复古风貌与气息,采取古城商业开发模式,根据建筑形制,集中开发经营以茶楼、酒肆、咖啡馆等淡雅、清静的休闲餐饮,创新湘潭休闲文化。

5.升级改造城市综合公园。湘潭市区有雨湖公园、和平公园、宝塔公园等大小公园二十余个,随着大部分公园免费开放,公园日益成为广大市民的日常休息游憩场所,但由于没有门票收入,导致公园维护不足,设备陈旧老化,其承担的城市服务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要打造休闲、宜居城市,迫切需要对公园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工作应着重进行景观整治,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融入文化,形成特色主题文化公园,力争让市区每个公园风格、特色各不相同;同时增加公园内游客参与娱乐项目,增加公园收入,维持公园正常运行。

(二)创新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开发应遵循市场导向原则,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基于湘潭城区旅游资源品位与区域旅游地位,城区未来旅游发展应主打城市休闲度假旅游,辅以工业旅游、体育旅游、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打造以休闲度假为核心、专项旅游产品为辅助的综合旅游产品体系。

休闲旅游是湘潭城区旅游的引爆点与归宿所在,城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自然休闲旅游资源,是开展休闲度假活动的有机载体,而且城区拥有韶山吸引过来的大量潜在游客,由于韶山游客量非常大,但接待能力有限,湘潭城区具有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优势休闲度假产品即可吸引韶山远道而来的游客前来消费。专项旅游产品可以做为辅助丰富城区产品类型,以湘潭钢铁、槟榔生产等重要工业基地,积极发展工业旅游,满足游客的求知欲与探索欲;通过农博园带动城郊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赛龙舟,并融入湘军文化发展体育旅游;此外,昭山等地可开展探险、体验旅游。

(三)改善城市风貌

良好的市容市貌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积极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游客创造文明友好的旅游大环境,树立湘潭良好的市场形象。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为游客大规模到来做好准备;扩大绿化面积,做好环卫工作,减少空气、噪声污染,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文明程度,培养湘潭市民主人翁意识,让每个居民都成为湘潭城市形象免费宣传员。

五 保障措施

(一)扩大市旅游局影响力

湘潭市城区旅游建设与管理有多部门重复管理的弊病,部门之间没有管辖权且都有自己的规划建设主张,出现“谁都有权管但谁都管不了”的尴尬局面,削弱了政府管理效果,导致旅游发展混乱,不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因此,应形成一个部门负主要责任、其他部门辅助配合的城区旅游事务行政管理格局。该格局应以市旅游局为主导,城区旅游发展事务由旅游局牵头,文化、城建、工商等相关部门参与讨论发表建议、表达利益诉求,通过多方论证,由旅游局呈报最终方案请上级领导决策,从而实现旅游的有序规划、建设与管理。

(二)成立国有旅游建设投资公司

政府在大型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可通过招商引资、相关政策资金支持推动旅游项目开发走向成功,单凭私人、个体力量很难达到理想的开发效果,如杨梅洲公园,由于缺乏政府相关政策、财政等的支持,而私人开发力量薄弱、缺乏持续发展动力,导致公园日渐破败、冷清,杨梅洲没能发挥最大的旅游综合效益。因此,政府在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力量存在十分重要,借鉴韶山经验成立国有旅游建设投资公司是很好的选择,公司由市分管旅游的副市长、旅游局相关人员构成管理架构,政府将一定数量国有星级酒店与景点景区划归公司管理构成公司实体,同时可以在保持国有资本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吸引民间资本参股,壮大公司实力。旅游建设投资公司负责旅游政策落实与规划实施,寻找旅游投资伙伴,主导大型旅游项目合作开发,促进城区旅游发展。

(三)完善产业发展政策

湘潭市城区旅游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系列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可促进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两型社会”建立。制定旅游产业结构政策,明确旅游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确定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协调发展关系;制定旅游产业地区政策,根据旅游资源的区位特点,把湘潭置于长株潭或全省背景下,在布局上、投资上要有重点、分层次,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制定旅游产业组织政策,提高旅游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湘潭市区旅游产业的集团化和专业化,形成合理的产业组织体系,实现旅游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和有效利用,提升竞争力;制定旅游市场开发政策,把市区所有景点景区做为有机整体来确定促销方案与措施、市场竞争的策略等;制定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发展政策与规划,引导市郊旅游发展;制定重点项目支撑计划,以短期内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此外,旅游企业发展优惠政策、旅游产业保障及监督政策等同样重要。

注释:

① “湘潭市城区旅游局”,这一说法来源于《2010年湘潭市旅游促销奖励办法》。作者认为这是对湘潭市旅游局及湘潭市各区旅游局的合称,并非是一个专业名词。

[1] 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4):2011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12年发展预测[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2] 徐秀美.昆明城市旅游转型期文化街区的功能演化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34-137.

[3] 雷文亮,马 骥,彭正亮.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145 -147.

[4]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等.湘潭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90-96.

[5] 朱东国,谢炳庚,等.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以湘潭市城正街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126 -129.

猜你喜欢

湘潭市湘潭湘江
湘潭市:感悟百年党史,践行初心使命
湘江渡
悠然湘江上
湘潭是个好地方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
湘潭大学艺术学院作品选
湘潭市老年大学学员作品 展示
湘潭80万亩超级稻增产6万吨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