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籍中的台湾故事

2013-12-24卢如平

地球 2013年7期
关键词:临海水土

文/卢如平

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的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其西与福建省仅一水之隔。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历史上对台湾的称呼几经变化,始称“夷”。《尚书·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岛夷卉服……”,学者认为“岛夷”就是对台湾最早的称呼。《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徐福上书中所称的海上有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后人认为“瀛洲”即台湾。汉朝称台湾为“东!”、“夷洲”。《后汉书·东夷列传》说:“会稽海外有东!人,分为二十余国。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人民时至会稽市。会稽东冶县人有入海行遭风,流移至澶洲者。”隋、唐、宋、元称台湾为“流求”或“琉球”,明初称台湾为“东番”。据清李麒光所著《蓉州文稿》记载:“明之万历间,海盗颜思齐踞有其地,始称台湾。”而现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祖父连横考证,颜思齐率其党人入居台湾为天启初年,实际上在西班牙人、荷兰人入侵台湾之前,“土番之时,闽人已呼东番为台湾矣。”(《台湾通史·开辟纪》)据此,“台湾”这一名称出现在明朝后期,至今约400年左右。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连横说:“夫台湾固海上之荒岛尔,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至于今是赖。……洪维我祖宗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为子孙万年之业者,其功伟矣。”(《台湾通史·自序》)

中国封建王朝经营台湾,在台湾行使国家权力,有文献记载最早是在公元230年,《三国志·吴书》中的《吴主传》、《陆逊传》、《贺全吕周钟离传》和《资治通鉴》第七十一至七十二卷都有记载。孙吴大帝黄龙二年(公元230年)正月,孙权因保境拓疆之需,“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澶洲。”虽然廷议时,重臣陆逊、全琮皆谏,以为:“桓王创基,兵不一旅。今江东见众,自足图事,不当远涉不毛,万里袭人,风波难测。又民易水土,必致疾疫,欲益更损,欲利反害。且其民犹禽兽,得之不足济事,无之不足亏众。”但雄才大略的孙权还是决定“远规夷洲,以定大事”,即巩固和发展吴国的统治地区。卫温大军台湾之行历时一年,最后因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士卒疾疫死者什八九”,“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卫温、诸葛直皆以违诏无功,下狱诛”。卫温大军远规夷洲,从孙权“欲俘其民以益众”、“开疆拓土以壮大经济、军事实力”的目的来看,是一次得不偿失的军事行动,对卫温、诸葛直来说则是悲剧。但从政治层面来分析,其历史意义是十分深远的。这是我国历史上大陆与台湾之间第一次有记录的大规模交往,也是我国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出航台湾,在边远地区开疆拓土,并在台湾行使国家权力。台湾学者李天鸣在《中国疆域的变迁》一书中也明确指出“夷洲就是台湾,这是中国经营台湾的开始。”台湾省文史委员会编的《台湾史》亦强调:“以会稽之方位而言,其近海大岛,所谓夷洲,似除台湾莫属。”“古夷洲即今台湾之说,似已无可疑之点。”

上世纪初,台湾日治时期,日籍考古学者在台北新店溪古亭庄河畔(现为古亭河滨公园)进行考古作业时,挖掘到4块古砖,由松延英雄先生于1924年7月2日寄赠台北博物馆。连横《雅言》(作于1933年前后)云:“三十年前台北新店溪畔,有人掘地,得古砖数块;现藏台北博物馆,砖色黝而坚,重三斤许,长尺有三寸,宽五寸,厚二寸,底有纹,与《吴中金石录》所载赤乌砖相似;岂吴人之所遗欤?”“吴人之来也,当由淡水溯江而上至于新店(溪)流域,筑垒驻兵,以镇蛮族;故有此砖。”(转引自张崇根辑注《临海水土志》“自序”的附记),从考古角度佐证了此次军事行动。大陆学者张崇根在《三国孙吴经营台湾考》一文中亦明确指出:“从台湾高山族社会发展的情况看,不要说当时(指三国时期),即便到了明清时期,他们的房屋建筑主要仍是用竹、土、草、木,无需砖一类的材料。显然在台湾与大陆的交换中是用不上砖这类商品的。”“联系吴国在新控地盘一贯增设郡县,筑城据守的做法,我们可以推断孙吴军队带了砖到夷洲去,其目的是为了在那里筑城置守”。

2013年3月16日,在台湾圆山饭店举办的“海峡两岸纪念卫温船队远航台湾1783周年座谈会”上,台湾师范大学於仁锋教授说张崇根先生曾委托他到台湾博物馆查找这4块古砖,但没有完成任务。3月18日,西南政法大学潘国平教授专门拜访台湾“国立博物馆”馆长张誉胜教授,在潘国平教授的认真执着和博物馆专家的努力配合下,终于在库房里找到了古砖。这几块古砖是卫温远航台湾的重要实物佐证。

卫温大军远规夷洲,《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等古代史料语焉不详,而对夷洲(台湾)的描述则更少。“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编《中国台湾问题》)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于1993年9月1日发表的《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白皮书也指出:“距今1700多年以前,三国时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等对此就有所著述,它是世界上记述台湾最早的文字。”

《临海水土异物志》是孙吴临海郡的地方志,也是台州最早的方志,《隋书·经籍志》录于史部地理类。原书早佚,但历代著述征引者多,如晋戴凯之的《竹谱》、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及《后汉书·东夷列传》注、《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太平寰宇记》等大量古籍都加引录,因而得以保存其片断,同时由于省略、传抄笔误等原因造成该书异名有《临海水土志》、《临海志》、《临海异物志》、《沈志》等至少13个之多。元朝陶宗仪、清末民初的杨晨、王仁俊等都作过辑佚工作,但均不完善,内容最为完备、精确的则是中央民族大学张崇根先生辑注的《临海水土志》。

《临海水土异物志》作者为[吴]沈莹。关于沈莹,《三国志》无传,仅是《吴书·三嗣主传》及裴注引干宝《晋纪》、《襄阳记》记载统率过“青巾军”且屡陷坚阵,于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在丹阳太守任上战死于吴亡之役。有人认为沈莹是临海郡章安人,但学者考证沈莹“大抵是吴兴武康人”,“或疑其曾任职临海郡”,并分析其年轻时可能参与远规夷洲之役,吴法先生在《台湾历史札记》一书中说:“看他论述的准确和详细,显然不是依靠传闻,颇有可能是亲身到达台湾的耳闻目睹,经过调查而有意记录下来的。”而著书时间应为临海建郡(公元257年)之后,吴亡(公元280年)之前。

《临海水土异物志》对夷洲(台湾)的历史地理、社会状况、风土人情、物产等作了详细介绍:

“夷洲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溪。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

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

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居室,种荆为〔藩障〕。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妇男女卧息,共一大床,交会之时,各不相避。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其地亦出铜铁,惟用鹿!〔为〕矛以战斗耳。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刃斧。环贯珠!。饮食不洁。取生鱼肉杂贮大〔瓦〕器中,以〔盐〕卤之,历〔月馀日〕仍啖食之,以为上肴。呼民人为‘弥麟’。如有所召,取大空材,材十馀丈,以着中庭。又以大杵旁舂之,闻四五里如鼓。民人闻之,皆往驰赴会。饮食皆踞相对,凿床作器如稀槽状,以鱼肉腥臊安中,十十五五共食之。以粟为酒,木槽贮之,用大竹筒长七寸许饮之。歌似犬〔嗥〕,以相娱乐。

得人头,斫去脑,剥其面肉,留置骨,取犬毛染之以作鬓眉发编,具齿以作口,自临战斗时用之,如假面状。此是夷王所服。战,得头,着首还。于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馀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

又甲家有女,乙家有男,仍委父母,往就之居,与作夫妻,同牢而食。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

林惠祥先生在《中国古书所载台湾及其番族之沿革略考》一书中明确指出“夷洲之方向、地势、气候、风俗与台湾极相似,舍台湾外无所指。且近时日本人曾在台北发现指掌印之古砖,推其时代即属三国,故夷洲之为台湾绝无疑义”。今年3月,在参加“海峡两岸纪念卫温船队远航台湾1783周年座谈会”以后,笔者与台州市台办副主任邵宏慧先生等到位于台东市的“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考察,该博物馆展示的卑南、八里十三行、番仔圆、大邱圆、圆山、芝山岩等距今2000至1600年左右的文化遗址挖掘出的实物,展现的当时风俗,与《临海水土异物志》的描述高度吻合。比如“男人穿耳,女人断齿”,卑南人有拔齿风俗,在古时赛夏族、布侬族原住民中非常流行,有考古的饰品和拔齿后的头骨展示;这个习俗迟至明代还保留着,明朝人陈策“亲睹其人其事”,在其《东番记》中说“男人穿耳,女人断齿,以为饰也。”而泰耶族人直到上世纪初尚有拔齿之风俗。又如“有铜铁矿,却不懂冶炼,以鹿!为矛,磨砺青石以作矢镞刃斧”,该馆展示的芝山岩遗址出土文物中有鹿角武器,每个文化遗址都有出土青石矢镞刃斧。又如“大家族聚居”,在圆山文化遗址中得到佐证,该馆还展示了布侬族家庭以父系大家庭聚居,昔日同住一房屋可多达四五十人。又如“猎首”、“换婚”等习俗以及社会无统一组织(“各号为王”),该馆亦有展示。至于盐卤鱼肉,至今台湾居民尚有此习俗。而“方位和气候”,则是非常明显的。惟“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今不知何处,有待考证;“去郡二千里”,按章安至基隆港直线距离约880里,相去甚远,但分析1783年前的航海技术,风帆巨浪,几经磨难曲折,误算一倍也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卫温大军始发地,毫无异议是吴都建业(今南京),关于出海口,学者们普遍认定是章安(今浙江省台州市)。章安在汉初先后属东海国(东瓯国)和东越国,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改名章安,汉顺帝永和三年(公元138年)至孙吴大帝赤乌二年(公元239年),陆续分置永宁、松阳、(南)始平、临海、罗阳、罗江6县,孙吴会稽王太平二年(公元257年)二月,分会稽郡东部(即上述7个县)置临海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浙江的台、丽、温3市和宁波、金华小部分区域及福建闽江以北沿海地区,郡治章安。

早在汉代,会稽郡东部都尉即迁入章安,三国初期,东部都尉则一直在章安,至公元257年,以会稽郡东部(都尉)置临海郡。而临海郡以南,今福建的大片土地尚未建郡,迟至孙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才于西部山区设置建安郡,而沿海的今泉州、厦门、漳州一带尚未开发,亦还处于荒蛮之地,故章安时为孙吴最南端的地域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也是向南拓展的桥头堡。三国时期交通条件还极为落后,大山往往是天然的屏障,大河是天堑,沿海地区水路交通成为主要形式。吴国的造船技术在三国处领先地位,《南洲异物志》载,“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去水面三二丈,望去如阁道,载六七百人,货万斛。”而《水经注》载,大船能载三千人。章安的灵江两岸有多个造船基地,拥有章安湖这个理想的水军屯驻地,而原章安地,时属永宁县,但仍归东部都尉管辖的横屿船屯(今温州平阳县)是吴国最大的船场。章安港是我国东南沿海最先崛起的古港,是北起辽东,南至琼崖(海南岛)的海上航运枢纽。客观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航运条件和军事设置决定了卫温、诸葛直从建业出发,到章安会集水军出海远航夷洲(台湾)。因而在其他州郡方志中鲜见夷洲的介绍,而《临海水土异物志》及以后的《临海记》、《初学记》直至南宋的《嘉定赤城志》皆以临海统称夷洲。(作者系中共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猜你喜欢

临海水土
2022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土生态)高峰论坛成功举办
临海余丰里民宿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水土工程保持监测基本方法解析
新模式外宣探析
剪纸作品
临海西郊大岭石窟元代造像题名记所见人物考——兼商榷大岭石窟造像的始建年代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Dietary Customs of the Naxi People
临海变“大海”
中原“水土”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