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缆软通井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3-12-23焦士杰王忠文张红运
焦士杰 王忠文 张红运 钟 敏 朱 涛
(1.青海油田公司井下压裂技术服务大队,青海海西州 816400; 2.青海油田公司井下维修站,青海海西州 816400;3.青海油田公司井下工程技术科,青海海西州 816400)
通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清除套管内壁上的杂物或毛刺,使套管畅通无阻,并核实人工井底深度。例如新井投产、水井换封以及试油测试前期的准备工作等都需要进行通井作业。常规的通井方式是利用油管输送通井规入井进行作业,这种方式劳动强度非常大,施工周期也受到了限制。以一口井深为2 000 m 的井为例,完成一次通井工序需要起下油管420 根左右,而且需要井口操作人员反复的摘、挂、搬抬吊卡,工作量极其繁重[1]。因此,在通井作业中如何提高作业速度、减轻劳动强度需要迫切解决。针对这一问题,实施了钢缆软通井工艺,该工艺通过对现有的XJ-150 修井机进行改造,配合使用高强度钢缆进行通井作业,解决了传统通井工艺存在的诸多问题。该技术设计合理、施工周期短、作业成本低,经过60 多口井的现场试验及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1 钢缆软通井管柱结构
该工艺管柱结构如图1 所示。
图1 钢缆软通井管柱结构
1.1 滑块式防卡通井规
滑块式防卡通井规主要由上接头、本体、销钉、定位螺栓、键槽、滑键、滑块1、滑块2 及排液孔组成。上接头处有螺纹扣,可以和加重杆相互连接。在通井规中心及侧面有排液孔,在起、下工具时起到排液、泄压的作用。在本体及滑块2 上均有楔形滑键,可以在滑块1 的楔形键槽内进行滑动。当遇到套管缩径或者变形出现卡钻现象时,通过上提钢缆剪断销钉,滑块1 相对于本体向下移动,滑块2相对于滑块1 向下移动,滑块在做向下相对滑动时也在做径向滑动,从而使通井规整体缩径,解除卡钻。见图2。
图2 滑块式防卡通井规
1.2 剪切接头
套管发生了变形、缩径、错断,在不知井况的情况下进行通井,易造成卡钻事故。如果在上提解卡过程中拔断钢缆,给打捞工作造成极大麻烦。为此,设计加工了剪切接头,连接在钢丝绳帽与防脱器之间,其剪切力小于井口钢丝绳的最大拉力,从而避免因上提拉力过大发生钢缆断脱事故。见图3。
图3 剪切接头
2 XJ-150 修井设备
对现有的XJ-150 修井机进行了改造:
(1)拆除原车的井架。通井车到达井场后摆放方位不受局限,可以快速进行施工。
(2)安装指重测深仪器。在井口地滑轮上安装有指重测深仪,操作室内安装显示器,以便于准确计量钢丝绳的下井深度以及测定其井下负荷。
(3)增加滚筒容量。为增加作业井深,扩大了滚筒轮径、垫高了滚筒底座,使其能够盘绕Ø14 mm 钢缆3 500 m。
(4)安装摄像头及显示器。由于该设备的滚筒在操作室后面,司钻观察滚筒不便,在滚筒部位安装高清摄像头,操作室内安装有液晶显示器,便于司钻观察滚筒。
(5)安装排绳装置。在车尾及滚筒部位分别安装有导向轮,通过导向轮在导向轴上自由滑动,解决了排绳问题。见图4。该装置加工方便、成本低,经现场应用证实,排绳效果良好。
图4 排绳装置
3 主要技术参数
车型:XJ-150 修井机,修井机滚筒:Ø331 mm×590 mm,刹车鼓轮径700 mm,排绳容量为Ø14 mm 钢缆×3 500 m;钢缆型号:1×19 右交D14×4 000,钢缆抗拉强度170 kN;剪切接头:装有4 只剪切销钉,剪切力总计为150 kN;防脱器:外径95 mm,Ø40 mm 水眼;加重杆:外径73 mm,质量2 000 kg;花管:外径73 mm,长度2.00 m。
4 工艺特点
(1)设备摆放方位不受限制,到达井场后可以实现快速施工。
(2)施工人员少。在正常起下钢缆期间,只需要司钻一人就可以完成相关工作。
(3)劳动强度低。不需起下油管、反复搬台吊卡,大幅度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4)作业范围广。可以进行通井、探砂面、探鱼顶、强磁打捞等多项作业。
(5)施工周期短、作业成本低。与传统的油管施工工艺相比较,缩短施工周期4/5 以上。
(6)使用防卡通井规、剪切接头,最大程度降低了工程事故的发生。
(7)同常规油管作业方式相比较,减小了施工期间的环境污染。
5 抗拉强度试验
2012 年4 月,先后对钢缆、剪切接头进行了地面抗拉强度及剪切力试验,试验结果:Ø14 mm 钢缆的钢缆抗拉强度为170 kN;安装4 只销钉后剪切接头的剪切力为150 kN。剪切接头的剪切力小于钢缆的抗拉强度,确保了在突发情况下管柱遇卡时钢缆不被拔断,满足了施工要求。
6 现场应用
钢缆软通井工艺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摆放设备,检查仪器,连接工具,下放钢缆工具入井,上提钢缆起出工具。该工艺于2012 年3 月29 日在青海油田跃734(向)井首次试验成功,从安装设备至施工结束,历时3 h,相比于常规作业方式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至2012 年11 月,相继在尕斯库勒、七个泉、跃进二号、乌南油区完成了62 口井的通井、探砂面、强磁打捞等作业,平均每口井作业时间为2.5 h,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劳动强度。部分井施工数据见表1。
表1 钢缆软通井部分施工数据对比
通过现场应用可以看出,利用钢缆代替油管作业,施工周期明显缩短;同时,钢缆软通井工艺减少了现场操作人员:正常起下钢缆施工期间,只需1人即可完成相关工作,而起下油管至少需要4 人。
7 结论
(1)钢缆软通井工艺完全能够满足施工要求,同传统的作业模式相比较,具有诸多的优越性。
(2)钢缆软通井工艺为油田井下通井作业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了高效率、低成本、低污染作业。
(3)建议逐步拓展通井车的使用范围,增加设备的利用率,使之更加有效地为油田发展服务。
[1] 杨玉生.单吊卡起下油管作业工艺探讨[J].石油矿场机械,2008,37(1):90-91.
[2] 刘扬,郑刚,朱国亮,等.漏失井冲砂工艺管柱研究与现场试验[J].石油机械,2008,36(10):67-68.
[3] 徐宏权,刘辉,师海涛,等.新型捞油及捞砂悬绳器的研制[J].石油机械,2009,37(9):171-172.
[4] 毕宗岳.连续油管及其应用技术进展[J].焊管,2012,35(9):5-12.
[5] 张川,苏树林.组合式多功能采油工艺管柱的研制[J].石油钻采工艺,2000,22(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