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2013-12-23吴倩陈怡
吴倩+陈怡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在教育活动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所为学生而办的学校,巴蜀以培养“头脑科学,身手劳工,自信、豁达、优雅的合格公民”为己任,行走在思想立校、实践强师、文化育人的道路上,培育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群体,“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过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落根现场服务,在研究中互动成长
近年来,巴蜀发展面临着校区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新进教师不断增加等新情况,为了优化管理,提高效能,学校实行“大部制统整,小学校(学科/组)落根”管理模式。即由校务部、课程部、物业部三部加强研究和过程督导,提供学校整体发展策略支持和对外联动。学校将本部大规模化整为零,成立了低中年级部、中高年级部、住读部,加上两所分校——巴蜀书院和巴蜀国际,共五所小学校,着重聚焦现场,不断实践创新。同时,设立包括班队、物业在内的12个学科(组),由行政人员负责,与学科大组长组成管理团队。小学校作为对内现场管理的执行机构,12个学科(组)则作为专业研究的转化小组。小学校和学科组都拥有充分的工作规划、人员安排、过程考评等自主空间,关注教师的日常生活,为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搭建平台,引领教师找到职业幸福感。由此,老师们逐步养成了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营建起落根现场服务的工作氛围,为巴蜀小学有效实现安静务实、内涵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到四为”:回归教育本质
学校提出了“三到四为”理念,即到学生生活中去,到教师心中去,到家长的困惑中去;为问题而来,为问题而去;为有效而来,为有效而去,倡导领导、教师在教育现场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基于问题开展研究。为此,学校形成了“1+1+1”行动研究策略,以一项行动、一次反思、一个案例开展行动研究;学科课堂研究,以学生的习惯素养、思维素养和情感素养整体提升为目标,整合学科教学、日常教研和学业评价暨“教研评”,开展课堂研究;每周五行动例会,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及师生成长话题,交流、沟通、分享、思辨,共识共行。这些基于问题的研究摆正了教育者的位置,让教育回归本质,真正为学生成长服务。
“楼层碰头会”:落实现场管理
在巴蜀,各个小学校、各个学科(组),每天都会为“楼层碰头会”专门安排出一个时段。根据当天发现的问题,各级行政和老师们逐一清理,逐一反思,逐一沉淀,及时解决来自教育现场的问题。这一及时高效的现场管理制度,促成了基于教育现场的研究,使教育管理与教育行动之间实现真正的零距离,以现场管理直接引导团队发展。
“五个阶段”:团队互助成长
学校为“教育专业性”和“教学专业性”提供分层发展平台。以教学专业性为例,学校依托一年一度的“教师阳光互助成长杯”大赛,施行全员参与。1-5年教龄的教师参加教学案比赛,6-10年教龄教师参加教学比赛,11-15年教龄教师则参加说课比赛,16-20年教龄的老教师开展课堂微格分析,不断提升研磨学生的能力、掌控教学的技能、不断反思的能力;20年教龄以上的教师,则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沉淀明晰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教师个人特色。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倡导“基于团队的个人发展”,鼓励教师以跨阶段协作的方式自愿组合“阳光互助团队”。“阳光互助团队”一般由4-6人组成,由不同教龄阶段的老师自愿组合,在互助学习中实现团队成长。
“1+1+N”:拓展成长空间
从2003年开始,学校连续10年开展了与重庆市各区县牵手学校的课堂教学互动交流活动——1+1+N阳光互助区县行。即巴蜀(第一个“1”)牵手一所农村学校(另一个“1”)作支点,带动周边N所学校,影响N片区域,撬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N个效应,并最终实现城乡学校互助发展。巴蜀采取联合教研的方式,开展双方课堂教学的观摩,教学改革思路的交流,现场的互动研讨,等等。活动覆盖全市所有区县,直接影响到上百所学校,形成了城乡互动“超市菜单”。近千堂课的交流经历,既使巴蜀作为市直属学校担当了领雁和示范的责任,提高了教师的从教境界,更联通了巴蜀与校外友谊学校课堂教学之间的交流共进之路,从更广的范围来反观和丰富校内的改革。2012年,学校被重庆市教委授予了“最可敬可亲教师团队”“领雁工程先进集体” 称号,今年,又被推选为重庆市“十佳”巾帼文明岗。
激发内生动力,开启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学校认为,师德管理规范制度是底线要求,提高教师的育人境界才是目标。在底线与目标中间,学校搭建多种平台,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促进教师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从而为巴蜀人开启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明确“底线规则”:促进自觉践行
学校确立了教师基本的行为规范,以保证管理在行动层面得到落实。学校先后制定了“教职工十项良好习惯养成记录”“教职工公共行为准则十条约定”“教师职业素养十条导向”“教职工十项义务”等行为准则。让教师以底线规则为基石,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重要的是让教师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懂得自我管理,将外在的制度约定转化为教书育人的自觉行为。
梳理“行动手册”:引导智慧育人
在总结巴蜀近十年教育生活规律的基础上,学校着力研究如何提高管理效能,并编制了《教师行动手册》。每学期,教师人手一册,推行系统而理性的工作日程规划行事历,倡导全体巴蜀人在工作中优化思维方式,提高个体的工作效能,明确工作要求,引导教师智慧地工作。
拟定“心灵拷问”:激发成长动力
“在教育思想的生长中,我们真切体会。”——这是巴蜀小学在师德师风建设中一直坚持的思考。学校在教师中广泛征集灵感,拟定了巴蜀“心灵拷问10语”,即:
你的教育或管理对象是谁?你对他们了解多少?
你喜欢管理者怎样管理?你做学生时教育者是怎样教你的?
在工作中,你是什么角色?
你的性格、人格是否健全?是否做到以身示范、为人师表?
你在巴蜀群体中是否有优越感?从事教育或管理是否是你的生命价值追求?
你的教学质量高吗?学生是否全面发展?
你喜欢读书吗?你是否每天进步一点点?
你是否真爱你的父母、家人?喜爱你的同事、学生?你是否爱巴蜀,工作快乐吗?
你怎样安排闲暇生活?怎样安排锻炼身体、持续学习、工作追求和享受生活,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你有梦想吗?你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创造吗?
于是,巴蜀人开始追寻有思想、有行动、有反思的教育生活,在步步实践和思量中,真切体会每一个教育现场、每一次教育尝试、每一回教育收获。每一位老师都在教育生活中梳理和反思行为的价值,探寻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学校始终坚信,教育的力量不仅仅是作用于学生的,它本身也是教育工作者们自我成长和提升的动力,在教育思想的生长中,我们更清醒、更有力,每一份体会都带来新的自我成长和新的行为动力。
释放生命活力,与学生的脉搏一起律动
“一个团队,就是在组织一种让生命增值的生活”——这是描述巴蜀人准确自我定位的一句话。基于这样的自我定位,“团队”成为巴蜀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方向。在学校看来,只有全方位地关注巴蜀人的精神、行动及情感的全面成长空间,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才能帮助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在团队中主动去学习、去行动、去反思,释放生命活力。教师唯有实现自身的发展,才能与学生的脉搏一起律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循着这一思路,学校搭建了这样一些团队成长平台。
“公共服务岗”
给空间就是给发展。学校尊重每一位老师的个性需求,推行“公共服务岗”管理机制,即在每学期开始之前,每一位老师可结合团队工作需要及自身特长和发展愿望,自主申报本职教学之外的岗位。以此营造团队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和谐氛围,引导教师在不同的岗位上,能够更全面、更客观、更细致地换位思考问题。这一机制逐渐成为学校强化团队文化建设的有形抓手,而制度规范也因此逐渐内化为教师的内心尺度。
“知心奶奶”工作室
关注每一个“巴蜀宝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是每一个巴蜀人的信念。为此,学校建立了由退休老师组成的“知心奶奶”工作室,这也成为了巴蜀教育一个强有力的特色教育模式。“知心奶奶”不仅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还关注每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这一平台让退休老教师群体“老有所为”,在特殊的团队群体中发挥余热,延续青春,过上另一种“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最可敬可亲的教职工团队”主题教育活动
师德师风建设和团队文化建设是巴蜀的“精神名片”。学校开展了“最可敬可亲的教职工团队”主题教育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与学校常态工作和师生学习生活实现对接。
例如,“书香巴蜀”读书活动中,全校教职工全员共读《好教师在我身边》《律动教育思想》,从中对照学习,梳理反思和感言;“发现榜样”师德征文活动,倡导巴蜀教职工以发现的眼光寻找身边的榜样,深情叙说身边的故事;借此东风,学校发出了《致巴蜀管理团队倡议书》《和巴蜀青年教师倡议书》,激发了巴蜀团队成员的师德自觉,将提升师德素养变成习惯;老师们在“我骄傲我是巴蜀人”的舞台上,不断反思与沉淀,形成了《巴蜀人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师的境界生活》,用书籍记录巴蜀人的教育人生;学校还招募成立了“巴蜀讲师团”,在各地培训与演绎推广中为巴蜀人提供更广阔的舞台……由此,崇高的师德深深扎根于每位教师的思想中,成为每一个巴蜀人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追求。
基于人,为了人,巴蜀不断为成就团队而搭建平台。一以贯之的落根实践,养成了巴蜀人在研究状态中工作的习惯;“懂得自我管理的教师才是巴蜀好教师”成为巴蜀人的共识,巴蜀人在团队成长中,过着一种让生命增值的生活。“公正诚朴”的巴蜀校训,已不再是外在光洁的皮肤,而成为流淌在教师生命成长中的血液。巴蜀人在传承历史和与时俱进中,不断践行“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境界生活”,与学生的脉搏一起律动。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