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德培训要实现三个转向

2013-12-23戴双翔

中小学德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德性师德规范

戴双翔

综观全球,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撇开师德要求、教师发展而言教育发展,而现实中师德建设遭遇的种种无力与挫败也让人们不得不对此问题一遍又一遍地老调重弹。在当前我国社会与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下,空谈师德该不该培训恐怕只会流于苍白的纸面讨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脚踏实地努力演绎出生动的培训实践。归根结底,现实中的师德培训之所以屡遭诟病与教师抵触,并非源于培训活动的无价值或不重要,而是源于各种培训活动本身因价值观、内容、形式等问题导致的严重低效。因此,要增强师德培训的有效性,目前至少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向。

一是培训价值观的转向。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尚未清晰确立、一定程度上还是“政治婢女”与“经济侍从”的现实境遇下,人们所欲的师德往往会呈现出一种政治主义服务价值观。教师被隐喻为“工程师”“春蚕”“蜡烛”等等物件供奉于高高的祭坛,却常常被忘却了他们也是存在合理欲求,需要常眼看待和人本关怀的凡人个体与凡人群体。因此,当前的师德培训首先要从服务于教育与政治的价值取向转向促进教师综合发展的关怀伦理取向,让教师走下祭坛、回归凡间,定位与着眼于教师作为一个“人”的自身发展与幸福。另一方面,正是基于政治主义的服务价值观,当前对师德的要求也往往从规范伦理的角度出发,认为讲师德、搞师德教育就是对教师划出种种道德条框、开出种种道德药方、提出种种硬性要求,却忽视了教师自身内心的道义与德性,忘记了德性可以被激活、从而照耀光辉的德行。诚然,在师德堕落、道德滑坡种种典型事件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对教师群体系统提出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无疑是必要的、及时的,但事实证明,这种降格以求并无益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再好的规范也只会促使牲口循规蹈矩,却注定难以唤起人内心的激越与崇高。倘若我们还认同雅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为何在师德教育领域就不能努力寻求视角的改变,从外在冰冷的规范、律令、条框转向内在的唤醒、摇动与激活呢?“吾欲仁,斯仁至矣!”

二是培训内容体系的转向。的确,以往的师德培训,要么空谈应该如何的道德性理,要么大表如何自我牺牲的戚戚悲情,要么历数劳心苦志的艰苦岁月,要么描述飞蛾扑火的雷锋人生。这种服务于教育与政治的、意识形态倾向明显的师德培训,显得偏窄、狭隘而畸形。这样的教育内容,给教师群体带来的感受是“处处见人却无人”。教师参加培训,身体在场却心灵缺席,内心产生倦态、存在抵触就是非常自然的结果了。实现师德培训内容的转向,就要努力推动清规戒律、奉献牺牲、鞭笞挞伐型的“小师德”培训,走向综合关注教师生存境遇、专业发展、教育幸福的“大师德”培训。这种“大师德”培训的内容,立足于教师自身,以关怀教师、促进教师发展为本,层次丰富、结构系统,它引导着教师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侪、教师与社会、教师与世界乃至教师与自身交往的不同场景中,增进知识、扩展智慧、提升能力、陶冶情感与彰显德性,从而综合提升他们作为一个“凡人”在活色生香、色彩斑斓的教育世界中的生活韵味。

三是培训活动形式的转向。性格要靠性格来塑造,道德要以道德来完成。同理,以善才能致善,美好的教师人格不会通过一个病态的社会来实现,完善的教师道德也要靠完善的社会道德来完成。因此,美好的社会道德环境的营造,是促进师德培训有效性、提升师德境界的重要先决条件。而从具体的培训活动形式来看,当前必须实现从“规范”到“道义”与“德性”的转向。师德境界提升的根本路径,不是外在律令的规范、外部道德的灌输,而是内在德性的唤醒、内心世界的激活。正如北京奥运会口号“点燃激情,传递梦想”所说的那样,如果一次教育活动能够激活教师沉睡、倦怠的内心,唤醒教师心灵最深处存有的那份火热、责任、担当、使命,照亮教师的职业梦想与教育人生,它必定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显然不能靠空头理论家的格物修道,而是要引导教师在活生生的教育生活场境中,努力去体悟、苏醒、感染、践行。

责任编辑 颜雪梅

猜你喜欢

德性师德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优秀作品
规范汉字书写
从创新探索到立法规范
规范汉字书写
致良知与师德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