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气象厅根据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改进海啸警报*

2013-12-22深町知宏

地震科学进展 2013年5期
关键词:气象厅警报海啸

深町知宏

(日本气象厅地震火山部地震海啸防灾对策室海啸防灾科)

日本气象厅在根据日本沿岸发生的地震预测海啸发生方面,是以地震发生后3min为目标,努力发布迅速准确的海啸警报和预警提示。将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时发生的特大海啸灾害作为一次沉痛的教训,2013年3月,日本开始使用验证改进后的新的海啸警报。本文将介绍这次改进的内容。

引言

2011年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时,作为在日本周边发生的地震,我们记录到了日本观测史上规模最大,震级达M9.0的地震,这次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极大的人员伤亡灾害。气象厅在地震发生后3min发出了海啸警报,但关于地震规模和海啸高度的预测却大大低于实际情况。基于这一事实,根据来自有识之士和相关研究机构对海啸警报课题和改进对策的意见,气象厅相继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于2011年9月提出了《关于根据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造成的海啸灾害改进海啸警报的研究方向》以及2012年2月提出了 《关于海啸警报的发布标准等和信息通报内容方面的建议》。

1 海啸警报等的改进内容

继续确保作为海啸避难重要时机的海啸警报首报速度的同时,为防止对地震规模判定过小而进行了技术改进,大幅度修改了进一步与避难行动相关的警报和传达信息的方法。

1.1 技术性的改进

要在3min左右准确地估算出M8以上的特大地震或海啸地震的规模,在技术上是很困难的。为此,我们引进了能够在数分钟内迅速识别估算出的地震规模过小的可能性的监测和判定方法(强震区扩大,长周期分量显著等),当判定有这种可能性时,就采用在该海域设想的最大地震或通过判定方法获得的地震的估算值,发布传递安全信息的海啸警报的首报(图1)。

另一方面,为了早期把握准确的地震规模,我们配备了即使是很大晃动,也不出格的宽频带地震仪,争取在地震后15min左右,迅速稳定地获得矩震级(MW),更新准确度更高的海啸警报。还有,为了早期掌握海啸情况,我们在东北地方的太平洋一侧300km以上近海处,配备了浮标式海底海啸仪(图2),运用GPS海浪仪或电缆式海底水压仪一起监测海啸。

1.2 信息内容等的改进

1.2.1 海啸警报发布的标准和海啸高度的预测

图1改进后的海啸警报和信息发布流程

图2 采用浮标式海底海啸波仪的海啸观测

我们根据海啸的高度与灾害的关系的调查结果,重新修改了海啸警报和警惕提示的发布标准及预测海啸高度的分类(表1)。预测海啸高度的分类是根据海啸预测的误差或可以实施的防灾对策的阶段等,由现行的8类改分为5类,发布的是预测的各类幅度的高数值的海啸高度。

通过上述方法,针对特大地震等,当地震发生数分钟内算出的地震规模评估过小时,不用数值表示预测的海啸高度,是把预测出的最大级别海啸用 “特大”、“高”等定性词汇表示,以告知公众这是与通常地震不同的异常事态。

1.2.2 海啸观测数据的发布

观测到海啸时发布的观测信息最重要的是要告知观测到了海啸这一事实。海啸观测值小时,如果只看到这一数值,恐怕会有“这次海啸很小”的误解或意识。为此,在海啸首波方面,只发布达到时间和涨、落信息。还有,关于最大波,是目前为止的最大高度,要让人知道今后可能会有更大海啸袭来的危险状态在持续。所以,当观测到的海啸高度远比预测的海啸高度低时,观测数值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 “观测中”的定性词汇表示(表2)。

表1 海啸警报的发布标准及预测海啸高度的分类

表2 关于海啸观测信息的发布内容

1.2.3 近海海啸观测数据的发布

迄今为止,近海的观测数值和沿岸的观测数值都是在同一观测信息中发布的。而为了更快地报告已检测到的比沿岸更早观测到的近海的海啸波,特别设立了近海观测信息进行发布。因为海啸在袭击沿岸时比在近海要高,为此,除了观测值外,当知道了在沿岸推断的海啸高度时,就可以同时发布了。

当在沿岸推断的海啸高度比在警报中预报的高度更低时,观测值用 “观测中”或把沿岸的推断值用 “推断中”表示。

2 结束语

每个人为主体的避难行动是从海啸中逃生的基础。海啸时的避难必须要在感觉到强烈晃动或即使很弱但时间很长的晃动时,不要等待海啸警报信息就迅速避难。气象厅将在充分宣传新的海啸警报或海啸信息内容的同时,开展自主避难意识和海啸等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图3和图4)。

图3 宣传册《海啸警报发生变化》

图4 海啸防灾教育电视片《从海啸中逃生》

猜你喜欢

气象厅警报海啸
基于北斗三号的人防警报控制系统及应用
假期终结者
是谁的责任?
拉响夏日警报定格无痕迹美肌
连续的海啸
Feasibility study on optical vortex generation at Shanghai deep ultraviolet free-electron la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