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2010年 《中国地震》 高被引论文分析*
2013-10-27吴琼
吴 琼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 100045)
引言
《中国地震》 是中国地震局主管主办(2012年4月主办单位变更为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地球物理学类中文核心期刊,创刊于1985年。1985~2010年 《中国地震》 共载文1 494篇,其中不乏学术质量较高、影响力较大的论文,它们对提升刊物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论文的价值在于被使用,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论文的使用价值越大,用被引频次评价论文质量已开始受到广泛关注[1]。论文的被引频次是指自论文公开发表或公开发布以来被其他论文引用的次数,高被引论文是指被引用频次相对较高,被引用的周期相对较长的学术论文,它们往往是相对有价值的重要文献,反映了比较重要的科研成果,代表了较高的学术水平。由于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能够客观地反映论文的影响力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近年来高被引论文成为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科研水平评价标准[2-3]。国内也发表了一些相关研究论文[1-15],但地震领域尚未见高被引论文分析的论文。
此前研究[16 ]已对1985~2010年 《中国地震》 载文的被引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内容涉及历年平均被引率、篇均被引频次、引证期刊、引证频次、被引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以及h指数等等,为进一步提高 《中国地震》 的办刊水平提供了参考数据。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 “中国引文数据库” 为统计源,利用引文分析法进一步对1985~2010年 《中国地震》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20)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从文献引证的角度揭示高被引论文的选题特点、被引时间分布规律,从而加深对我国地震科学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的认识。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 “中国引文数据库”[注]http:∥ref.cnki.net/knsref/RefStat.aspx?kind=3为数据源,首先对1985~2010年《中国地震》载文的被引情况进行检索,统计了每年载文数量、被引论文数、载文被引频次等指标,然后逐年筛选出被引频次≥20的高被引论文,记录其被引频次。重点关注26年来各项统计数据的变化情况。本文对检索作了如下约定: ① “作者” 仅统计第一作者; ② 检索最后时间截止于2013年1月10日; ③ 统计文章中不包含 “简讯” 等内容。
2 结果与讨论
2.1 高被引论文的基本信息
1985~2010年 《中国地震》 每年载文量、被引论文篇数、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20)篇数、载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等数据见表1。
由表1可见,1985~2010年 《中国地震》 载文中被引频次≥20的高被引论文共91篇,占全部载文1494篇的6.09%,占全部被引论文1 143篇的7.96%。其中,2001年高被引论文比例最高,分别占载文及被引论文的19.57%、21.43%。表明2001年载文中高质量论文较多,研究内容涉及到地震领域的热点问题,受到同行研究者的较多关此外,91篇高被引论文累计被引3 151次,占总被引频次8 972的35.12%。虽然高被引论文在被引论文中的比例不到8%(7.96%),但被引频次在其中的贡献率却大于1/3,表明高被引论文的被引次数已成为 《中国地震》 被引频次的重要组成部分,刊物的受关注程度以及学术影响力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年份来看,2001年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占到了该年总被引频次的55.53%,仍位列第1,说明2001年论文被引频次的一多半是由高被引论文贡献的; 其他年份的比例在0~54.85%间变化,未显示明显规律。各年的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对于高被引论文累积被引频次的贡献率以1987年的最高,为10.95%; 其他年份的比例在0~9.08%间,而前几项比例均为最高的2001年此项数据为9.08%,列第2位。
表1 1985~2010年高被引论文(频次≥20)的基本信息
﹡注: 数据来自 “中国引文数据库” http:∥ref.cnki.net/knsref/RefStat.aspx?kind=3
注。其他年份的上述两项数据分别在0~12.00%、0~14.52%间波动,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2007~2010年虽然有111篇论文曾被引用,但是没有被引频次≥20的高被引论文,可能反映出科研论文被引频次的积累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
由表1还可见,1985~2010年 《中国地震》 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频次平均为34.63,其中1986年以篇均58.00次位列第1。该年仅有2篇高被引论文,分别是阚荣举研究员的 “云南地壳上地幔构造的初步研究” 一文(被引65次)以及郗钦文研究员的 “固体潮汐与引潮常数” 一文(被引51次)。虽然1986年其他几项数据均不高,但如此高的篇均被引频次反映出这2篇高被引论文的较高的受关注度,以及对后续地震科研工作产生的较大影响力。
2.2 被引频次分布
1985~2010年 《中国地震》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分布见表2。
由表2可见,在91篇高被引论文中,超过一半以上论文的被引频次在20~29之间(含20、29),随着被引频次的增加,篇数及比例逐渐减少,至被引频次80~89之间(含80、89)时篇数为0。但是,也有2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均超过了90,而被引频次≥50的论文比例也达到了17.58%。显示了1985~2010年 《中国地震》 载文中既有受关注度极高、具有极广泛影响力的经典研究论文,如被引频次超过100的 “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超过90的 “地震预测新途径的探索” 两篇论文,还有一批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表2 91篇高被引论文(≥20次)被引频次分布
2.3 被引频次前20位论文的被引时间分布情况
在91篇高被引论文中选取被引频次前20位的论文进行深入分析,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被引频次及被引时间的分布情况见表3。
由表3可见,将被引频次列前20位的论文发表后第i年(i= 0, 1, 2, …,直至2012年)的被引次数Ni求和后,数值最高的为N3~N12,累积697次,占20篇论文全部被引次数1 202的57.99%,表明 《中国地震》 论文发表后的第3~12年是论文被利用最频繁、引用最多的时期。经与其他科技期刊的研究结果[4-5]对比后发现,《中国地震》 高被引论文被引高峰期持续时间更长,对科研工作的影响力更持久一些,而其他科技期刊的高被引论文被引高峰期一般出现在论文发表后的第2~6年间。此外,N1~N2累积67次,占5.57%,反映出论文发表后的第1、2年论文即引起同行研究者的关注并在相关研究工作中给予引用,也显示出这些发表后两年之内即被引用的论文研究内容比较新颖,契合了引用者相关研究工作的需要。N13~N26累积431次,占35.86%,显示《中国地震》的高被引论文即使在发表后时间稍久的第13~26年仍频繁地被引用,仍不断有新的研究工作在参考其研究结果。其中,20篇论文中有17篇在2012年都有被引。由此可见,经典的学术论文具有一般论文所不可替代的持久的学术价值及影响力。
因有些论文发表时间较晚,当i值较大时自然就没有Ni值了,求和后的Ni值也就反映不出这部分论文的被引状况。所以,论文发表后第i年(i=0, 1, 2, …,直至2012年)的篇均被引次数更能准确地描述相关的被引情况。由平均值可明显地看出,虽然求和后的Ni值有显著的差异,如上所述可大致分为几个阶段,但论文发表后第i年的篇均被引次数在论文发表后的第3~24年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2.5~5.2次/篇,变化波动不大。此结果也反映出 《中国地震》 高被引论文的影响力较大、持续时间久远。
上述20篇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地震领域的方方面面。其中,汪素云研究员发表在2000年第2期的 “中国分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确定” 一文,虽然至2012年底发表时间仅有13年,但被引次数高达104次。该文利用我国丰富的地震烈度等震线资料,确定了我国烈度衰减关系分区,并建立了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选择既有丰富的强震记录又有烈度衰减关系的美国西部地区作为参考区,并利用该文确定的分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转换得到相应的地震动衰减关系式。尤其是该文发表后的第9、10、11、12年,每年分别被引17、19、15、16次,在20篇论文中是唯一的被引高峰期集中且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说明该文对于地震工程及工程地震领域的研究工作影响较大、参考价值较高。尹祥础研究员发表在1987年第1期的 “地震预测新途径的探索” 一文,从岩石的固有特征及稳定性问题的本质出发,借鉴经典力学中的量纲分析与现代信息论的概念,提出了一个表征地壳力学稳定性的新的无量纲参数——加卸载响应比。该参数表征着地壳材料在同一载荷增量条件下,在加载与卸载过程中力学响应的比值,反映了稳定问题的本质。论文共被引94次,1987~2012年几乎每年都有被引。经检索后发现,该文是国内外在加卸载响应比研究方面发表的第1篇文章,目前已经成为研究加卸载响应比的最经典的论文之一。
被引频次列前20位的论文共有18位第一作者,有2位作者分别有2篇论文在其中。尹之潜研究员研究地震灾害的 “地震灾害预测与地震灾害等级” 及 “结构易损性分类和未来地震灾害估计” 两篇论文分别被引71、54次。邓明德研究员的 “岩石应力状态改变引起岩石热状态改变的研究” 及 “遥感用于地震预报的理论及实验结果” 分别被引59、48次。值得关注的是,唐荣昌研究员发表在1991第3期的“松潘—龙门山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一文,1991~2007年间每年的被引次数(即N0~N16)很少,介于0~4之间,累积仅为15次。而2008~2012年累计被引(即N17~N20之和)45次,年均11.3次。表明2008年5·12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极大地促进了有关龙门山断裂带活动特征的研究工作,这篇1991年就已发表、未引起太多关注的论文重新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3 小结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1985~2010年 《中国地震》 载文中被引频次≥20的高被引论文已占载文的6%,占被引论文的近8%; 其被引次数占载文被引次数的35%多,平均被引34.63次。高被引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到地震科研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对提升刊物的整体影响力有较大作用。在今后的办刊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此类论文的研究领域及研究方向,有针对性地组稿,积极主动地向高被引论文作者约稿,使刊物高被引论文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2) 1985~2010年 《中国地震》 载文中被引频次列前20位的均是学术影响力持续时间久远的论文,其篇均被引次数在论文发表后第3~24年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有些论文已成为相关研究领域的经典论文。但总体来看,高被引论文的作者还较分散,被引频次列前20位的论文仅有2位作者独占2篇。此外,国内重大地震事件对于提高以往相关区域研究论文的被引频次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显示了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具有持久的影响力,这也为刊物今后的选题、组稿、约稿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张建合. 《编辑学报》高被引论文分析. 编辑学报,2012, 22(6): 562-564
[2] 权丽桃. 《情报科学》2006—2010年高被引论文分析. 情报科学,2012, 30(4): 559-562
[3] 尤伟杰, 李小萍, 岳建华, 等. 《武警医学》杂志高被引论文分析与编辑策略评述.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6): 1075-1077
[4] 屈清慧. 《中国药房》1990~2008年高被引论文研究. 中国药房,2009(1): 75-77
[5] 张建合, 任长江.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2): 207-210
[6] 杨俊丽. 基于高被引论文的《中国图书馆学报》研究.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 90-93, 96
[7] 程勤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被引论文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38(3): 104-108
[8] 李贺琼,邵晓明,杨玉英,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1~2010年高被引论文分析.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5): 793-795
[9] 陈晶,王丹娜,朱春亮,等. 2000—2006年《中国地方病学杂志》高被引论文分析.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1,30(2): 224-226
[10] 莫愚,罗勤,王旭. 2000—2009年《中华烧伤杂志》高被引文献分析. 中华烧伤杂志, 2010, 26(3): 216-219
[11] 聂兰英,王钢,金丹,等.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高被引论文分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 12(3): 272-277
[12] 吉家友. 《中国出版 》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科技与出版,2011(1): 57-60
[13] 方红玲. 《眼科新进展》2006-2009年高被引论文分析.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 19(11): 78-81
[14] 马云彤.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高被引论文分析.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 11(4): 124-128
[15] 李明. 《大理学院学报》2002年—2011年高被引论文与期刊质量分析. 大理学院学报,2011, 10(10): 15-21
[16] 吴琼. 1985~2010年《中国地震》载文被引分析. 中国地震,2012, 28(4): 39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