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斜背茶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措施
2013-12-21张恋芳陈益忠邱发春王建丽
张恋芳,陈益忠,邱发春,王建丽
(1.龙岩市农业局,福建 龙岩 364000; 2.龙岩市新罗区农业局,福建 龙岩 364000)
龙岩斜背茶是福建省名茶之一,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产于海拔1000 m以上的新罗区江山乡老寨、新寨、背洋等村。当地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气温15~18℃,最低月(1月份)平均气温5.3~9.2℃,最高月(7月份)平均气温20.9~25.7℃,无霜期250~260 d,年降雨量1683 mm,平均相对湿度75%,年日照时数1900 h。土壤多为黄壤、灰棕壤、红黄壤,含有石英细砾,质地疏松[1],非常适宜种植茶叶。但长期以来由于当地茶农对斜背茶缺乏应有的保护,管理粗放,种质资源濒临灭绝。因此,制定系统的科学保护与管理措施非常必要。本文在对斜背茶的种质资源原产地的土壤肥力等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的施肥、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斜背茶种质资源保护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案,既有效保护了龙岩斜背茶种质资源,又提高了斜背茶的产量,促进了农民增收。
1 斜背茶种质资源保护措施
1.1 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保护茶树优异种质资源相关内容的宣传,分发有关保护材料,与当地村民面对面交流,说明保护的重要性,使茶树保护成为村民自发行为。制定规章制度,禁止在有古茶树和斜背茶种质资源分布的区域内排放废水、废气,倾倒废渣,或者从事取土、堆物等破坏茶树生存环境的活动。
1.2 建立保护区
对老寨村损毁的斜背茶原生有性群体种茶园进行梯壁修护、梯面整理;对新寨村一棵濒临死亡的百年老茶树进行树表寄生虫清除、蛀梗虫防治等,因拯救措施及时得当,现已恢复生机,同时设置护栏对背洋村 16棵百年老茶树进行保护;建立保护区,树立保护牌,明确保护范围及责任单位,同时对保护区进行GPS方位测定,树立标界牌。
1.3 保存种质资源
对百年以上的老茶树进行建档、并选取部分枝条保存在福建农林大学的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库中,通过离体保存的方式进行保存异地保护。同时通过扦插繁殖,进一步保存种质资源。
1.4 加强观测力度
加强监管,查看茶树长势和管护情况,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加强观察记载,专人定点观察茶树物候期和生物学特性,以便进一步研究。
2 斜背茶种质资源管理方案
2.1 施肥方案
2.1.1 土壤肥力调查
2008年底在老寨、新寨、背洋等村对斜背茶产区土壤进行取样调查,委托福建农林大学进行土壤肥力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斜背茶原产地土壤肥力基本情况 (2008.10.12)
调查表明:斜背茶原产地的土壤条件以及 pH值均达到种植茶叶的要求,有机质含量较高,氮、磷、钾含量较低,甚至严重缺乏。本文根据土壤肥力调查结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拟定了一个科学的斜背茶施肥方案。
2.1.2 施肥种类
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有机肥一般用生物有机肥、茶叶专用肥、豆饼、菜饼、禽畜栏肥及沤制的土杂肥等,作基肥施用。
2.1.3 施肥原则
重有机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重春肥,春肥与夏、秋肥相结合;重根肥、根肥与叶面肥相结合。
2.1.4 施肥方法
2.1.4.1 基肥
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一般在10月底或11月上旬结合茶园深耕进行施基肥,施基肥应宜早不宜迟,才有利于越冬芽的正常发育、根系生长和安全越冬,为翌年早春多产优质鲜叶打好基础。基肥施用量占全年肥料用量的30%~40%。根据当地土壤的肥力结构,每年施有机肥约1500~2500 kg/hm2,并结合施饼肥100~150 kg/hm2、过磷酸钙25~50 kg/hm2、硫酸钾15~25 kg/hm2。基肥要深施,通常在茶丛边缘垂直向下位置开沟施肥,也可隔行开沟,每年更换位置,一左一右,沟深20~30 cm。斜背茶种质资源分布较分散,应根据分布状况及周边环境灵活掌握。
2.1.4.2 追肥
根据当地茶园实际情况每年追肥 3~4次。第一次追肥在春分前20 d施,第二次追肥在春茶结束后进行,而开发乌龙茶茶园则一般于5月底进行追肥;第三次追肥在夏茶后进行。
2.1.4.3 根外追肥
根外追肥每年进行3~4次;喷施时间在傍晚、清晨或阴天进行;根外追肥喷施肥料浓度为尿素0.3%~0.5%,硫酸钾 0.5%~1.0%,硫酸铵 1%~2%。
2.1.4.4 注意事项
斜背茶原产地远离市区,生态条件极佳,因此施肥管理一定要严格按照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要求,同时利用山区资源充足的优势,广积天然绿肥和土杂肥,也可在茶园或山场空地种植绿肥。
2.2 修剪方案
传统斜背茶的采摘方式一般于立夏前后采摘,老嫩均采,只留顶端二三叶,而且不留养,也不定期修剪,当产量开始减退后,于春茶后离地约12 cm处进行台刈,针对这一情况,制定了以下修剪方案。
2.2.1 轻修剪
轻修剪的主要目的是刺激茶芽萌发,解除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使树冠整齐、平整,调节生产枝数量和粗壮度,便于采摘、管理。
2.2.1.1 修剪时期
在秋茶停采后至春茶萌动前进行,因斜背茶产地海拔较高,时有霜冻,适当推后至 11月下旬进行。
2.2.1.2 修剪方法
用篱剪或修剪机剪去树冠面上部5 cm的枝叶。修剪宜轻不宜重,否则会推迟春茶开采期,造成春茶减产。
2.2.2 深修剪
因当地长期不注重修剪,树冠增高,树冠面上形成“鸡爪枝”,茶树育芽能力减弱,萌发的新芽瘦小,对夹叶增多,产量和鲜叶质量下降,建议每3~5年进行一次深修剪。
2.2.2.1 修剪时期
深修剪一般在秋茶结束后进行,也可在春茶结束后进行。
2.2.2.2 修剪方法
深修剪以剪去“鸡爪枝”为适度,一般剪去树冠上部 10~15 cm 以上的细弱枝条,再用整枝剪清除茶蓬中的弱枝、病枝、枯枝及下垂枝。剪后应留养一季春茶或夏茶,才可采茶。
2.3 病虫害防治方案
斜背茶遭受的病虫害主要为“四虫”(小绿叶蝉、茶叶螨类、茶丽纹象甲、蛀梗虫)、“二病”(茶炭疽病、茶园赤星病)。因此,针对以上病虫害制定了防治措施。
2.3.1 防治小绿叶蝉
据调查,斜背茶种质资源分布区的高发期是7~9月,如不及时防治,必会影响全年茶叶产量。成、若虫在雨天和晨露时不活动,时晴时雨的天气,留养及杂草丛生的茶园有利于该虫发生。斜背茶茶园大多都是老茶园,长期缺乏管理,杂草丛生,为小绿叶蝉的繁殖提供了条件,具体防治措施为:
2.3.1.1 物理防治
保护蜘蛛、瓢虫等天敌,茶园地表铺草覆盖也有利于保护天敌;分批及时采茶或轻修剪能摘除大量的卵粒;利用带有昆虫信息素的黄板捕抓害虫。
2.3.1.2 生物防治
夏茶百叶虫数达5头和秋茶百叶虫数10头以上时,选用苏云金杆菌800倍液进行防治;冬季用0.5~1.0Be的石硫合剂封园,以消灭越冬虫源。
2.3.2 防治茶叶螨类
螨类是茶树上为害仅次于叶蝉的一类重要虫害,因其个体微小,肉眼一般难以察觉,要在 10倍放大镜下才能观察清楚。主要种类有茶橙瘿螨、茶叶瘿螨和茶短须螨等。一年约发生 20多代,成螨常在叶正面活动,幼若螨主要在叶背面栖息为害。夏茶受害最重,秋茶其次。
2.3.2.1 保护天敌
斜背茶种质资源分布的区域处于梅花山深处,生态条件优越,捕食害螨的自然天敌很多,应杜绝使用杀虫剂,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利用天敌捕杀害螨。同时在每年2月下旬~3月下旬对茶园进行一次清园和修剪,以杀死越冬的害螨。
2.3.2.2 物理防治
果树在整个生育周期内会遭受到多种病虫害威胁,因此,为了有效提高果实品质,避免果树病虫害影响到果实商品性能,就需要做好多种病虫害预防工作。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是预防果树病虫害的有效措施。除了采取上述措施之外,还需要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每年果实采收之后,通过清理果园,将病虫害枝全部清理出果园集中销毁,减少果园病虫害数量。同时冬春季节,通过刮除果树老翘的树皮带出果园集中焚烧处理,能够有效减少树皮中越冬害虫和致病菌的数量。
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释放捕食螨是较行之有效方法。可分为慢速系统释放和淹没式释放。慢速系统释放也称挂袋释放,是将装有捕食螨的袋子在纸袋上方斜剪3~4 cm,然后固定在茶丛靠叶的枝丫上,每667 m2约20~50袋,适用害螨初发茶园。淹没式释放是用木屑或谷壳将捕食螨混匀后,均匀地撒施在茶树叶面上,每25~30 m2用1~2袋,适用于害螨较严重的茶园,释放时不能撕袋口,以免挤压包装袋内壁捕食螨。
2.3.3 防治茶丽纹象甲
2.3.3.1 物理防治
在 7~8月或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清园及行间深耕;利用成虫的假死性,在成虫发生高峰期,晨露未干时,地面铺塑料薄膜,用振落法捕杀成虫;在茶园设置装有性信息素的诱捕器,用以大量诱杀成虫,降低成虫的自然交配率,从而减少次代幼虫的虫口密度,降低危害程度。
2.3.3.2 生物防治
用球孢871白僵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幼虫、蛹,每亩用1~2 kg拌细土施于土面,以成虫出土高峰前(3月中旬~4月)为防治适期,宜选择高湿茶园或雨季施用,防效达80%以上。
2.3.4 防治茶蛀梗虫
茶蛀梗虫是我国南方老茶园普遍发生的一种钻蛀害虫,不但会引起当年茶叶减产,而且导致树势衰败,茶农误认为是茶树衰老,茶枝自然死亡,生产上多未重视对它的防治。茶蛀梗虫幼虫孵出很不整齐,持续约40 d,孵出后很快钻入嫩枝梢内,不利药杀。采取适时剪除虫梢的防治法,最为经济、简便、有效。通过剪梢,除虫效果可达95%以上,能有效控制危害,并保护好树势。
结合茶园管理,及时剪除被害枝。亦可用铁丝钩杀幼虫。
2.3.4.2 铲除产卵痕
结合农事活动,检查主要枝干,及时处理虫卵和初孵幼虫。
2.3.4.3 人工捕杀
一般掌握在每年的5月份成虫活动盛发期,于晴天早晚和阴天进行捕杀。
2.3.5 防治茶炭疽病
2.3.5.1 农业防治
茶炭疽病属高湿型病害,对温度要求也偏高。当温度达到25℃,湿度90%以上,最有利于茶炭疽病的生成。在雨季时期作好排水降湿工作,提高茶树抗病力。
2.3.5.2 化学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33.5%喹啉酮悬浮剂1500~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500-800倍液等喷雾。非采摘期用 0.6%~1%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喷雾,为次年减轻发病打下基础。
2.3.6 防治茶园赤星病
2.3.6.1 农业防治
茶园赤星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在春、秋雨季均可发生。但在4月上、中旬早春发生为多。日照短、湿度大的地区,茶园管理粗放、肥料供应不足以及生长衰弱的茶树发病率较高。斜背茶种质资源分布区域的小气候更易引起赤星病。因此加强茶园管理,增强树势,发病时摘除病叶,以减少初侵染源。
2.3.6.2 化学防治
可选用33.5%喹啉酮悬浮剂1500~2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3%多抗霉素水剂600~800倍液等喷雾。
3 斜背茶保护管理实施效果小结
3.1 名茶美誉恢复
通过近三年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斜背茶种质资源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斜背茶种质资源树势呈明显恢复,长势生机勃勃。该项工作引起了当地农业部门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部门纷纷采取措施对斜背茶进行相关的保护与宣传,同时带动了当地斜背茶的种植热潮,全乡兴起了“斜背茶热”,新建了斜背茶优质高效生产示范基地50亩,改造恢复斜背茶老茶园135亩,推广500亩,使优异种质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提高了斜背茶知名度。
3.2 肥力条件改善
经过两年来的土壤调查和测土配方施肥,斜背茶产地的土壤肥力得到明显的改善。2010年10月18日,本研究按照五分法原则在老寨和背洋两地茶园随机抽取土样,委托漳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农业部绿色食品指定检测单位),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老寨、背洋两地茶园通过实施本项目的施肥方案,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含量均有明显提高。
3.3 产量明显提高
保护与管理措施实施后,斜背茶产量、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经济效益显著。斜背茶专业合作社对近三年斜背茶产量、产值、售价等记录情况如表3所示。
表2 施肥试验后斜背茶原产地土壤检测报告表(2010.10.18)
表3 近三年斜背茶产量、产值记录分析表
由表3可以看出,经过两年来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实施后,斜背茶的产量、产值明显提高,由一年只生产1季茶,产量低、效益低、品种单一到实现了一年产3季茶、产品多样化的目标,成品茶价格达200元/kg以上,比2009年以前的60元/kg高3倍多,茶农收入大幅度提高。
[1] 张天福.龙岩“斜背茶”调查研究初报[A].福建省茶叶学会 1964年学术讨论会论文[C].福州:福建茶叶学会,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