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染无疆
2013-12-20
借助抽象的、无声无息的文字来表现李可染先生的斑斓人生和七彩丹青,显然是力不胜任的。于是,我们准备放弃语言的导向和驾驭,一任观者凭着视域的拓展,在山间、在水滨、在林际、在街巷,在画家墨笔、彩笔濡染的每一个视觉焦点上,感应李可染先生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永恒呼吸。
“生命有限,可染无疆”,这就是读画人寻觅的结果吗?
的确,生命在生命所结晶的艺术面前,也要自叹蜉蝣一晨、昙花一夕!
我们的幸运是,在大师走后,仍然有亲近大师、聆听大师、零距离感受大师的机会。此时,阅读不再停留于欣赏的层面,那分明是一次消弭了时差、贯通了空间、跨越了生灭之界的呼唤与响应啊!
因为“后来”,所以我们愈加渴望“前知”。如果时光可以回溯、日月可以倒转,古城徐州或者要将她1917年与1920年的两幅画面定格在后人的记忆里:
画面之一,古城墙作背景,那位名叫王琴舫的先生赠给一个学童八个字,曰:“孺子可教,质素可染。”后来,“可染”二字成了那位学童响彻宇宙的大名。
画面之二,快哉亭作背景,那位名叫钱食芝的先生赠给自己的弟子可染一幅四尺山水,上题曰:“童年能弄墨,灵敏世应稀。汝自鹏搏上,吾惭鹢退飞。”
老师的眼睛真够厉害!明光如炬,勘破尘氛,超前地透视了自己弟子的宏图大运。
早年与晚岁,始终一贯;预言与现实,遥相呼应;李可染先生借其“苦学派”的坚忍,成全了命世大才的人生创造。要说的话,几乎又都被先生的老师、朋友、亲人、学生、评论家、相识者说到了:
齐白石说:“画手如鳞,惟李可染,后五百年必有定论。”
老舍说:“论画人物,可染兄的作品恐怕要算国内最伟大的一位了。”
傅抱石说:“吾友李可染先生,工山水之外,尤擅人物,私心仰钦,莫可言宣。”
吴冠中说:“李可染是把传统山水画的画室搬到大自然里去的第一人。”
印证这些评价的,当然还是李可染先生的绘画创作。可染先生曾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打进、打出,一个回合,李可染先生的作品不论在题材、构图、笔墨上,还是在情思、意境、审美上,都取得了创造性的突破,进而成就了中国山水画“一览众山小”的世纪峥嵘。
徜徉画境,即是徜徉心境。在《万山红遍》《柳溪归牧》《枫林暮晚》《山下村舍》等作品营造的艺术空间里,我们和祖国的山水亲近,也得以和李可染先生亲近。
百年寻梦,万里觅踪,当真的摆脱了形骸的附累,人们看到可染先生的艺术生命,正在后人追忆的波流中延续着影响——既为其艺术魅力而陶醉,复被其人格魅力所折服,亦如聆听一支山水之歌与乡情之歌的交响……只要山水在,李可染先生的艺术精神即有所凭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