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
2013-12-20黄琨
黄 琨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临床表现为多样性及高度侵袭性,但临床上仍有40%的患者经放化疗联合治疗后预后效果较理想[1]。因此对DLBCL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为临床指导相应的治疗策略提高依据,有利提高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免疫组织学及病理组织学确诊为DLBCL,患者均获5年的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
1.2 方法
1.2.1 相关性分析 ①临床因素:患者年龄、性别、体力状况(PS)、临床分期、结外病灶个数、B症状、化疗周期、治疗策略、近期疗效、化疗疗程、血沉情况、血清乳酸脱氢酶(LDH)、侵犯位置及发病情况。②计算患者5年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时间。③采用单因素以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④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对DLBCL患者危险性进行分层分析。
1.2.2 治疗方法 行单纯手术治疗5例,10例行单纯化疗,化疗方案为R-chop[美罗华375 mg/m2,阿霉素(30~50)mg/m2,环磷酰胺(500~750)mg/m2,长春新碱1.4 mg/m2,泼尼松60 mg/m2]5例,chop方案[阿霉素(50~70) mg/m2,环磷酰胺(500~750)]mg/m2,长春新碱1.4 mg/m2,泼尼松60 mg/m2]5例,术后联合化疗8例[2]。生物治疗:6例患者术后化疗联合IL-2+瘤苗生物治疗,术后单纯生物治疗4例, 放疗:放疗剂量为4 000 cGy,单纯放疗7例,术后联合放疗8例,12例患者术后化疗同时联合放疗。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 Meier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54.9±12.4)岁。根据Ann Arbor临床分期:Ⅰ期17例,Ⅱ期15例,Ⅲ期15例,Ⅳ期13例。根据美国东部肿瘤协会(ECOG)标准按PS分级分为:≤1级 38例,≥2级22例。血清LDH值正常41例,LDH值升高19例。47例(78.33%)侵犯淋巴结,其中侵犯颈部淋巴结17例,腹股沟淋巴结10例,腹腔淋巴结11例,锁骨上淋巴结5例,纵膈淋巴结4例。13例(21.67%)为结外侵犯,其中侵犯结肠5例,胃部3例,骨髓3例,肝脏2例。近期疗效:所有患者接受4个疗程以上的放化疗治疗,近期疗效参照WHO 2003年癌症化疗效果评定标准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12例、部分缓解(PR)17例、无变化(SD)20例、进展(PD)11例,CR与PR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RR)。
2.2 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临床分期、PS分级、结外病灶数、血清LDH、近期疗效,见表1。
2.3 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Cox回归分析
经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近期疗效、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1 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例,%)
表2 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Cox回归分析
2.4 不同IPI组5年生存率比较
根据国际预后指数(IPI)将患者分为低危组17例、低中危组21例、高中危组12例以及高危组10例,各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9%(12/17)、57.14%(12/21)、41.67%(5/12)、10.00%(1/10),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8.5、65.7、34.8、15.9个月,4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不同治疗方式有效率比较
手术+生物+化疗者与手术+化疗+放疗者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生物+化疗患者无疾病稳定期显著长于手术+化疗+放疗者,说明生物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无疾病生存期,见表3。
表3 不同治疗方式有效率比较(例,%)
3 讨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由WHO于1994年提出的淋巴瘤分类,主要为中老年男性患者,患者病灶多发于淋巴结,容易出现结外转移[3-4]。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发病例数略高于女性患者,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0~60岁,该疾病几乎可以侵犯身体任何组织及器官,其中最为常见是侵犯淋巴结,主要是腹股沟淋巴结、颈部淋巴结、腹腔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纵膈淋巴结等,由于患者发病部位较为隐蔽,因此早期时患者难以察觉,当临床症状明显时患者病情通常已经出现结外侵犯,因此预后效果较差。对于结外侵犯的患者多数伴有其他疾病,其中胃肠道疾病较常见,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行检查时应注意对患者胃肠道进行检查。
美国、欧洲以及加拿大等国共16所研究所于1993年共同提出国际预后指数(IPI)以判断中、高度NHL的预后效果[5]。IPI对患者制定相关的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IPI能由于预测DLBCL患者病情进展的程度,从而有利于为患者制定可靠的治疗方案[6-7]。本研究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影响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包括年龄、临床分期、PS分级、结外病灶数、血清LDH、近期疗效,研究结果与Capietto 等[8]研究结果吻合。不同年龄段患者5年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期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0~60岁患者5年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时间较其他年龄段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与患者集中在这个阶段,样本容量较大有关。随着临床分期的加深,患者5年生存率以及中位生存时间显著下降,其中Ⅰ期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分期,随着分期的加深,患者肿瘤的大小以及病灶的个数将增加,因此增加治疗的难度,影响患者预后[9]。血清LDH升高患者5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较正常组差,其原因可能与LDH升高会导致患者体内心、肾、骨骼肌的代谢平衡出现异常,从而影响患者预后[10]。结外病灶数大于2个的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多器官侵犯现象,因此影响患者预后[11]。近期疗效显著的患者由于体内肿瘤清除干净,从而降低患者复发的概率,因此有利于患者预后[12]。
经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近期疗效、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结果与Meyer等[13]研究结果相同。IPI低危组、低中危组、高中危组以及高危组, 5年期生存率分别为70.59%、57.14%、41.67%、10.00%,从而说明高危组患者预后效果较差。对DLBCL患者采用单纯的放疗、化疗、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差,患者病情容易复发,说明对DLBCL患者常规性治疗效果不明显,因此应对患者积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患者治疗应强调个性化治疗,从本研究中可知,手术+化疗、手术+放疗、手术+生物与单纯放疗、化疗、手术相比,其临床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手术联合其他辅助性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在一般情况下,采取单一的治疗方法,容易出现漏洞,从而导致肿瘤残留的机会增大,因此增加患者复发的风险。与手术+化疗、手术+放疗、手术+生物相比,手术+化疗+放疗、手术+化疗+生物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理想,患者治愈率较高,从而提示对DLBCL患者采用多种治疗方式联合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研究中联合放化疗或生物治疗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性采用某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方案,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手术+生物+化疗与手术+化疗+放疗的总有效率不具有差异性(P>0.05),但手术+生物+化疗无疾病稳定期的比例显著高于手术+化疗+放疗,说明生物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无疾病的生存期,生物治疗作为1种新的治疗方案,其临床治愈率还有待进一步进行研究。
[1] 李 敏,刘翠苓,王小燕,等.bcl-2蛋白及分类模型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41(12):813.
[2] 林 莉,闵 敏,毕成峰,等.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4):220.
[3] 李 丹,李甘地,刘卫平,等.51例原发性结内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26(4):223.
[4] 于宝华,周晓燕,张铁成,等.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生长特性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1,40(4):246.
[5] 石 红,班媛媛,李道胜,等.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2):190.
[6] 罗泉芳,朱世为,廖 东,等.ECTOP方案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3):312.
[7] Skibola CF,Bracci PM,NietersA,et al.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and lymphotoxin-alpha(LTA) polymorphisms and risk of non-Hodgkin lymphoma in the InterLymph Consortium〔J〕.Am J Epidemiol,2010,171(3):267.
[8] Capietto AH,Keirallah S,Gross E,et al.Emerging concepts for the treatment of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with therapeutic monoclonal antibodies〔J〕.Current Drug Targets,2010,11(7):790.
[9] 亓姝楠,李晔雄,刘清峰,等.99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结果〔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9,18(2):102.
[10] 陈彦帆,韦 燕,龚建忠,等.CHOP与CHOE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疗效比较〔J〕.实用癌症杂志,2009,24(6):656.
[11] 彭晚娇,姚丽青,郑智勇,等.淋巴结外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的病理学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10,25(1):59.
[12] Kojima K,Burks J K,Arts J,et al.The novel tryptamine derivative JNJ-26854165 induces wild-type p53﹣and E2F1-mediated apoptosis in acute myeloid and lymphoid leukemias〔J〕.Mol Cancer Ther,2010,9(9):2545.
[13] Meyer PN,Fu K,Greiner TC,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for predicting cell of origin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treated with rituximab〔J〕.J Clin Oncol,2011,29(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