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危机时代的治税变革

2013-12-20■杨

决策 2013年5期
关键词:安徽队伍税收

■杨 敏

1974年,在华盛顿的一家餐馆里,南加州大学的阿瑟·拉弗教授,和后来成为美国副总统的理查德·切尼谈起一个话题:较高的税率是如何导致较少的政府收入的。

这个画在一张餐巾纸上的倒C 型曲线,曾成就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的辉煌,在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又一度被各国政府视为财税改革的圭臬。

拉弗曲线,实际上把经济学中一个古老问题——激励,重新摆上政府治理的桌面。如何通过税收杠杆作用,重振企业信心、重启市场活力,实现政府、企业、个人多赢局面?40年后,从欧美到中国,拉弗的拥趸者无远弗届。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财税政策一直深陷“三元悖论式”的僵局,减税、增支和控制负债三者之间不可能同时满足。此时,唯有用科学的方法撬动税收杠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才能找到一条纲举目张的破局之策。

我们不妨微缩一下视角,看看中国中部省份——安徽,这5年的治税理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召开,“科学发展”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从那时起,安徽治税理念也正悄然发生变化。为13000 地税人熟悉的“一个确保、两个提高”适时提出:即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确保税费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队伍建设水平。

税收职能是什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职能?“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的提出,有其深刻背景与必然逻辑。

从经济环境来看,2008年,中国实体经济已经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刺骨寒意,彼时,安徽多家骨干企业遭遇冰火两重天。经济低迷,主体税源和重点税源受冲击,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投资支出大规模增加,如何统筹做好组织收入和服务发展“两篇文章”,考验安徽地税人的智慧。

从社会环境来看,经济不景气往往推动政府将有限财力更多投向民生保障,导致财政刚性支出增加。2008年,也正是包括安徽在内的多家省级政府实施“民生工程”的关键之年。

一边是减收,一边是增支,税收的职能作用成为政府治理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在200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结构性减税”概念虽已提出,但直至近年才真正引起社会热议。

“淹没”政府减税努力的,是公众越发强烈的“税感”。伴随着纳税人维权意识觉醒,无处不在的“税生活”和“税话题”,使得征纳关系屡屡成为舆情公报的热点。后危机时代与税感时代同时来临,赋予征纳双方博弈全新的社会学意义,也倒逼税务机关的管理变革和队伍建设。

安徽地税,正面临着怎样的管理挑战?

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企业集团大幅增加、税收集中度趋高,经济主体跨区域、跨行业相互渗透,企业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不断加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矛盾日益突出。

13000 人的队伍,服务100 多万户纳税人,必须借重技术发展和制度创新,实现精细化、专业化管理。

从内部环境来看,一个有着“大象之形”的垂直管理系统,必须正视两个现实,一是队伍老化带来的系统活力问题,二是税务干部个体作为社会人,需满足其多元化诉求以及职业成就感和系统归属感。

于是,“不断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队伍建设水平”,成为这5年安徽地税最为朴素、也最为执着的追求。

依法科学组织收入、有力有效服务发展“两篇文章”的统筹考量,依法征税、廉洁从税“两条生命线”的严格把守,征纳和谐、系统和顺、家庭和美“三和”地税的致力打造,以“四个现代”为内涵的现代化分局建设的持续推进……这些无不是安徽地税人践行“一个确保、两个提高”的探索之举和生动注脚。

税收的理想状态是什么?“税收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税收法律制度得到普遍尊奉,征纳关系真正融洽和谐,每一笔税款都用到最该用的地方,每位税务干部都拥有职业成就感和系统归属感”,一位在安徽地税系统工作了近20年的老税干这样描述。

给梦想一点时间,安徽地税人踏上追梦之旅。

猜你喜欢

安徽队伍税收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税收伴我成长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