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013-12-20王浩斌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3年2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特色制度

● 王浩斌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九十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1]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要有效地摆脱经济文化发展极端落后的不利局面,要彻底走出“文革”的阴影和实现拨乱反正,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综合国力,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2]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毫不动摇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毫不动摇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彻底走出“文革”阴影和实现拨乱反正,真正实现党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作为一个口号的正式提出,它始自于1982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作为一种实践理念,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而这实质上也是改革的逻辑起点。邓小平后来指出:“说到改革,其实在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4]而作为一种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是为了彻底走出“文革”阴影和实现拨乱反正,在某种程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文革”后和改革初期真正实现党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已经为中国革命的实践所反复证明。近代以来革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指导,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一场目标明确、旗帜鲜明、措施得当的革命运动。而在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为伟大旗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获得胜利以后,中国革命才算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这无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此后所能指望的就是将革命的激情以合乎情理的方式转移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然而,中国革命有着太大的历史惯性,以至于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的相当一段历史时间里,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还有着较强的战争思维,在经济建设上,以前苏联为榜样,全面取消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实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建设上,强调高度的中央集权;在文化建设上,主张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元化,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衡量各种文化价值的唯一标准;在实施策略上,坚持以群众运动的方式、准革命运动的方式推进经济建设如“大跃进”,以准革命运动的方式推进政治发展如“人民公社化运动”等。这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尽管在建国初期对于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迅速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和建设巩固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体系等,都起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作用,但这毕竟是一种较为“左”的政治导向,对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这种发展模式过分注重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取消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忽视了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发挥,致使生产力的发展缺乏其应有的动力。实践表明,建国初期以来积聚较为“左”的政治倾向最后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本来指望的是党的最高领导能够迅速纠正“文革”错误,实现拨乱反正,并集中精力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来。然而华国锋的“两个凡是”,实质上是在继续执行“文革”的错误路线,这对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此,要真正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必须进行思想解放,真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历史证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真正实现党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及付诸实施,绝对不是邓小平的权宜之计。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并不意味着是任何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都必须经历的历史阶段。如果说过去搞革命需要我们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那么,搞建设同样需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然而,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在“文革”时期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即便是后来华国锋提出的“两个凡是”,其实质上就不是从实际出发,不是贯彻而是破坏了毛泽东长期以来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对此指出:“有一种议论,叫做‘两个凡是’,不是很出名吗?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就是靠这个。”[5]在某种程度上,改革开放就是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如果说搞建设也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那么,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低下,而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想过和提出的特殊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社会主义,首要的问题就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及方法论为指导,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出发,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及时代特征出发,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强调将市场经济的发展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当今时代,市场机制是一种能够广泛调动个体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没有别的理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及实践难题。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6]而“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7]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8]旗帜是形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示了中国的国家凝聚力和良好的国际形象;旗帜是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都坚定地表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前进方向,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最终实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这些都是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的有效实现,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发展阶段。在邓小平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不合格、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作为一面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我们的雄心壮志,而我们的雄心壮志就是在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说,“小康社会”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当代中国为之奋斗的重要阶段目标。要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事业。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进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对生产力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整体把握和科学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前进方向。在科学社会主义看来,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两个:一是公有制,一是共同富裕。当然,在科学社会主义那里,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或者说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前设,而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其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

既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然,将社会主义只是理解为纯粹的唯生产力论也是不正确的,因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只追求经济的单一发展。事实表明,我国过去在一段时间内,只是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发展;只是注重集体的发展,而忽视了个体的发展;只是注重人的发展,而忽视了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危机和社会问题,而这恰恰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意。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囊括了生产力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等在内的有机整体,如果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那么“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10]。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促进生产力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等的有机统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进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实现了对生产力发展、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的整体把握和科学认识。

五、新时期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内在地要求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毫不动摇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毫不动摇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只有毫不动摇地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我们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系统地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个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在新的历史时期,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求我们毫不动摇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落实到现实的制度安排之中才能有效地彰显其生机与活力,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12]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其中根本政治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真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使各项制度符合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要求,成为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可靠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13]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毫不动摇地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毫不动摇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毫不动摇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

[1][2][11][1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4][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255.373.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6.

[6][7][8][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7(21).

[12]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7-2.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特色制度
特色种植促增收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试验鉴定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某些单位的制度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