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人仇日心态激化

2013-12-20张暮辉

中国报道 2013年9期
关键词:民间团体韩日靖国神社

张暮辉

7月中旬,日本媒体报道了一则有趣的新闻,一个名为皮尤研究中心的美国调查机构公布了一项舆论调查,显示韩国人在历史问题上的“仇日情绪”比中国人更浓郁。韩国有98%的人认为“日本的谢罪不充分”,而中国只有78%。同时,韩国人表示对日本拥有好印象的比例是22%,而在2008年的此项调查数据中,比例为47%。

从近期成为韩日关系恶化的助推器,引发民众对立情绪的韩日东亚杯比赛说起。恰巧笔者当时就在现场,虽然韩国和日本的球迷没有直接发生冲突,不过日本人挥舞的太阳军旗,韩国人打出的“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标语和展示的历史抗日英雄李舜臣、刺杀伊藤博文的义士安重根的巨幅画像还是相当刺眼。

和中国一样,每年到了8月15日本投降日,日本右翼参拜靖国神社和慰安妇问题都雷打不动地成为新闻焦点甚至各大媒体的新闻头条。与中国不同的是,每年的8月15日是韩国的“光复节”,是法定共同假期,全国放假一天,从国会议员到政府官员再到普通民众的抗议纪念互动,遍布从首尔到地方的韩国全境,足以看出韩国在日本历史认识问题上的反应烈度远远不是中国的“反日热情”所能比。与中国官方的低调不同,韩国政界对于靖国神社参拜等历史问题尤为敏感。今年日本内阁大臣新藤义孝于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当天,韩国最大在野党民主党的几位议员就直接前往了靖国神社,并于路边举行记者会表达抗议和谴责。

另外,与中国民间对日情绪的“草根性”色彩不同,不得不承认,韩国人民族情绪的表达更加有序,也更加组织化和系统化,特别是通过诸多形式的民间团体来组织和集中表达。同时,通过民间团体的力量,韩国人也更加注意向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宣传韩国在慰安妇、殖民历史等问题上的正义立场,这也正是笔者认为中国在未来处理历史及领土争议中所应该适当汲取的经验。

比如去年底,有韩国民间组织发起了向国际社会宣传独岛(竹岛)归属权及慰安妇历史的“21世纪新海牙特使运动”,在美国几座城市进行街头宣讲,同时重点在美国顶尖大学举办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两年前,韩国人在日本驻韩大使馆前竖立了慰安妇雕像;不久之前,韩国的民间团体又把慰安妇少女像立在了美国洛杉矶,并邀请当地韩裔侨民和美国政界人士出席揭幕式。

诸如此类,可以看到的是,与中国相比,韩国在对日历史问题上的做法,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强硬”,另外也往往更加讲究策略。公民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规避了政府直接出面可能引发的敏感;同时,将韩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国际化”处理,并充分利用韩裔侨民的当地资源,也有利于在国际社会中,韩国逐步相对于日本抢得道义的制高点。

当然,韩国目前仇日情绪的上升也并非孤立事件,它首先反映出韩国近年来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后,韩国国民对于韩日两国实力对比的心理预期产生了微妙变化。伴随着韩国发展的日益强势和国际化,对日本的优越感开始呈现。作用于今年以来中韩亲密,中日、韩日交恶的政治气候,要求在历史认识问题上联中抗日的声音也在政界出现。2013年以来,曾见韩国媒体报道说,有韩国执政党新世界党议员向中方写信呼吁中韩签署联合声明,抗议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顽固态度。即使这样的提议不会很快在政策层面被采纳,但是不少韩国人心里对于“中韩联手”期待的种子恐怕是早已经种下了。

猜你喜欢

民间团体韩日靖国神社
对韩日两国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教法——以“常常”“往往”为例
中日青少年交流中民间团体的角色
“巨鞋”
论18—19世纪英国民间慈善学校的兴起
朝鲜4月发卫星令韩日美紧张
麻生暗示不参拜靖国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