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与《决策》相伴同行

2013-12-19

决策 2013年4期
关键词:外校建言献策情缘

高 飞

我与《决策》有着特殊的情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是每一期《决策》的第一读者。何以?话说从头。

上世纪90年代,我在民盟省委宣传部工作,由于参政议政的需要,我们常看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决策咨询》,从中获得信息以提高调研和提案的质量。又因为我当过语文教师,读文章时有不放过语言文字问题的习惯,发现了就给杂志社提出来,每次都得到编辑部的重视。忽一日,杂志负责人张道刚来到我办公室,十分真诚地邀约我帮忙读每一期的校样,把把文字关,我很乐意地接受了,就这样成了他们的“外校”,不解之缘从此结下。

从那以后,每拿到校对稿都细心校读,总觉得自己肩膀上有责任,也决不能辜负编辑部的信任。我的案头常备几本工具书和国家新闻出版局的“国标”文件,遇到拿不准的问题都要反复核对,丝毫不敢马虎。而每期校稿送出后就盼望着早日拿到新一期刊物,像欣赏自己作品似的再读一遍。刊物的文字质量也在我们共同努力下逐步提高。

就这样一路走来,我见证了杂志的成长,看到她是怎样一步步迈上最具影响力的主流优秀期刊之一的台阶,成为品牌杂志的过程;看到编辑记者们在工作中倾注心血、洒满汗水留下的闪光脚印;看到《决策》人在改革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精心选题、深入采访、广泛调研,建言献策,为发挥咨政作用而创下的硕果和业绩。当今期刊杂志林立,竞争激烈,《决策》能一枝独秀、声名鹊起,撑起自己的一片天地,应该说很重要的原因是编辑部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他们人员不多,工作量却很大。他们中有“拼命三郎”,也有“铁娘子”,吃苦耐劳、敬业执着是他们共同的精神面貌。每当你打开杂志,看到那一篇篇既有广泛深入的采访调研,又有前瞻性的策论文章时,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十多人的集体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创造出的成果。他们的文章风格各异,有的沉稳厚重,有的灵动睿智,而共同的一点,就是站在党的方针政策的高度,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他们以新锐的眼光选题,以开阔的视野组稿,以行万里路的脚步采访调查,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刊物质量。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向读者奉献出一期期内容形式俱佳的精美杂志。

《决策》人还有着特别和谐的人际关系。许多省内外高校、政研所的知名专家学者与编辑部有着密切的联系,常把自己最新成果交给《决策》发表,从而保证了期刊的高水平和美誉度。我虽是编辑部之外的“外校”但却受到尊重。2007年我病重住院,没能给《决策》看稿子,编辑、记者多次到医院看望我。他们的诚意感动了我,出院后虽然我的手因后遗症不能握笔,可还是用虎口夹笔,坚持校稿。我家离杂志社很远,送取稿件坐公交车有十多站路,为节省时间,他们总是下班后或上班前来我家,多年来,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仅这一点,也使我感动。

记得《决策》改版会上,时任副省长田维谦说:“在正确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决策,这很重要。”20年来,《决策》正是踩着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的鼓点,在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每一个节点上,为各级政府和企业建言献策,以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为己任,以“决胜千里,策赢天下”为目标,为安徽和中部地区的崛起作出了贡献。

20年光荣岁月,我看着《决策》从出土的幼苗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更期盼她长成栋梁之材的未来。缘分连着情分,情缘了犹未了。愿与《决策》继续携手相伴,穿越时光,共同见证她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外校建言献策情缘
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
六十三载情缘 一个甲子辉煌
月下情缘
我与人大结情缘
我与书的不解情缘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外校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外校队伍建设与管理问题研究
发现同学跟外校同学做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