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毛泽东的群众思想及当代价值
2013-12-19彭月才
彭月才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江西南昌 330006)
中国自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一步一步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传播,并为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准备了条件。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步提出了系统的群众思想,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并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最终胜利。
一、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结合
毛泽东的群众思想包涵着极为深刻的哲学思想,既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有机结合。
首先,从理论上说,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毛泽东的群众思想产生的最初来源。 “民本”一词源于 《尚书·五子之歌》中的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1]P199。《孟子·尽心下》提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熏陶。青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喜欢读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和斗争的故事,如 《精忠传》《隋唐演义》和《世界英雄豪杰传》等。他崇尚救世济民的英雄,同情遭受压迫剥削的贫苦人民,由此引发了他对社会历史舞台上的主角的反思和救国救民努力的决心。毛泽东希望由康有为、梁启超那样的维新派进行改革,体现了他开始否定君主专制、主张民主共和的思想,也初步看到了人民群众在振兴民族中的地位。如1912年6月,他在 《商鞅徙木立信论》中说:“而今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2]P1他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源在于国民之愚,只有通过开发民智、取信于民,才能救亡图存。这其中就暗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动力的思想。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毛泽东群众思想的核心理论来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生产力是其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关系总是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改变着自己性质的。在生产力中劳动者是其决定性的因素,有什么样的劳动者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力。而劳动者又是由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直接从事生产劳动过程和为这一过程提供直接服务的人民群众来承担的。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提出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的观点,并将人民比喻为至高无上的 “上帝”,誉为革命之 “本”。毛泽东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分析活生生的现实社会生活,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的群众思想,不仅以吸收前人的理论成果作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更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环境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毛泽东群众思想的每一个观点的提出和论证都是从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来的。
(一)毛泽东群众思想的提出
十月革命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过程中,就提出了诸如 “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等之类的群众观点。五四运动爆发后,毛泽东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如,毛泽东在1919年创办的 《〈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明确指出, “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把 “民众的大联合”看成是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 “根本的一个方法”,提出 “刻不容缓的民众大联合, 我们应该积极进行”[2]P292。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认识到群众在社会改造中的作用,并把它运用到革命的实践中。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将 “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写入党纲。8月,中共中央成立工人运动的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创办刊物 《劳动周刊》,开办补习学校,派党员深入到工人群众当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觉悟,使党在工人中和整个社会上的政治影响日益扩大。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群众里面去。明确提出要到群众中去,依靠人民群众,发动群众,把群众工作作为中心任务。
这一时期,党深入社会底层,到工厂、码头、农村,领导发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推动了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以安源工人运动为例。当时安源煤矿有13000多名工人,规模比较大,比较集中。工人生活艰苦,一个班要12小时,一天只赚得十多个铜板,没有任何劳保福利,监工对工人管理很严,一不小心,不是骂,便是打,工人顶嘴就要被开除。劳动保障很差,经常出事故。1917年一次井下事故死了100多人,资本家为救井不管工人的死活,第二年在当头上挖出90具尸体,真是 “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毛泽东受劳动书记部的委派,具体指导安源工人运动。他以走亲访友的身份,从长沙来到安源,进行实地考察。他下矿井,进工棚,广泛接触工人,和工人促膝谈心,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针对工人的苦难,毛泽东告诫他们说:不是你们命苦,而是 “三座大山”压在你们头上,是资本家压迫和剥削你们。又以 “垒石成山”的生动比喻,鼓励工人建立自己的团体,团结斗争。安源地处湘赣二省交界地,统治阶级力量比较薄弱。经过调查研究,毛泽东认为安源是工人运动可能很快开展起来的地方。在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人的努力下,1922年9月14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开展了工人大罢工。在工人们的努力斗争下,大罢工取得了胜利,它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全国第一次工运高潮中“绝无而仅有的”成功范例。之后,毛泽东把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作为毕生倡导的工作方法。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毛泽东预见性地提出:要以农民为主力,向一切反动势力进行革命斗争。在1925年党的四大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劳苦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10月,中央扩大执委会的决议案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12月,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明确提出农民是最可以依靠的力量。1927年初,毛泽东考察了湖南长沙、湘潭、湘乡、醴陵、衡山等地的农民运动,写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明确提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一系列论述表明,党已经意识到群众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标志着毛泽东群众思想的提出。
(二)毛泽东群众思想的形成
大革命失败了,全国笼罩着一片白色恐怖,革命形势走向低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党中央存在着忽视农民运动、党内外群众要革命而党的领导却不革命、将民众运动与军事运动脱离等错误,提出了军事运动与民众运动相结合的思想。进攻大城市的武装起义先后失败后,进一步凸显了反动军事力量在各处都大大超过革命力量。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毛泽东从中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决定把革命的立足点转移到农村,关注农民最迫切的利益,团结广大的农民阶级,从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但是途中遇到沿途农民纷纷躲避的情况。经过调查发现,国民党为隔绝农民与共产党和红军的联系,竭力强化反动宣传,诬蔑共产党、红军 “杀人放火” “共产共妻”,骂共产党、红军是 “赤匪”,使得广大农民群众因担心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不敢接近共产党和红军。同时,在向井冈山进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不良现象。毛泽东从当时的大势和我党对群众工作的冷清上分析,充分认识到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此要求既要整顿军队、严明军纪,又要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力度。他指出,每一个战士既要会打仗,又要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发动群众和我们一起闹革命,只有群众发动起来了,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他还提出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毛泽东在随后的著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及 《井冈山的斗争》中,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思想与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这一时期的新发展。
上井冈山两个月后,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总结红军存在和发展的经验时提出,红军不是单纯打仗的东西,它的主要作用是发动群众,打仗仅是一种手段,打仗的时间、分做群众工作的时间乃是一与十之比,足见对群众工作的重视。1929年12月,在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他又进一步总结道:红军 “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批评单纯的军事观点以及犯革命的急性病, “不愿意艰苦地做细小严密的群众工作,只想大干”的主观幻想[4]P292。群众路线又与革命战争紧密结合在一起。
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就要给农民实惠。1928年12月,根据地制定并颁布实施了《井冈山土地法》。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了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党和红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中央苏区和其他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并日益巩固。
群众路线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1929年9月《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九月来信)中,专节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就筹款工作指出 “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而要“经过群众路线”;还说没收地主豪绅财产,也 “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同年12月,毛泽东在起草古田会议的决议中也指出: “党对军事工作部分要有积极的注意和讨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4]P2921930年3月,在 《中央给广东省委红七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强调一切工作中应尽量采取发动群众的工作方式,同时指出:只凭上面的命令的非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必然会造成苏维埃政权的危机。不久,毛泽东又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党的正确工作策略只能在深入群众调查、和群众一起实践的过程中形成,要善于向群众学习,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
1933年,在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毛泽东批评了官僚主义的领导方式,提倡群众化的方式。不久,他又在 《查田运动的初步总结》中,强调党和苏维埃的工作人员,每个时候,每件工作,都不要忘记群众大多数,提倡面向群众,深入群众,严厉反对只凭少数人干的关门主义、命令主义,认为只有耐心地艰苦地去做发动群众争取群众的工作,才能取得大多数群众的拥护,这样的群众工作是执行阶级路线的唯一保障。为打破蒋介石的军事“围剿”,1934年1月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提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要取得群众的拥护,就要关心群众生活, “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5]P139。以上论述中,毛泽东事实上已经把群众路线看作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活动中应当经常和普遍实行的方式与方法,它标志着毛泽东群众思想的形成。
(三)毛泽东群众思想的日趋成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中共号召并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和团结全民族共同抵御外敌的入侵,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了群众路线思想。1938年5月,他在 《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6]P511—512这是对群众力量在战争中的伟大作用最精辟的论述。
1941年和1942年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最为困难的时期。中央决定1941年征粮20万担,比1940年的9万担增加了一倍多,是抗战以来边区征粮最高的数字。加之当时只有盐能与外边交换,而产盐地与交换地又有一定距离,于是要求陕北的老百姓运输公盐6万驮。这个办法把老百姓搞得相当苦,怨声载道。1941年6月的一天,边区政府开会时打雷,县长因雷击身亡,拴在会场柱子的一头驴被雷劈死。陕北的老百姓就说:哎呀,雷公咋不打死毛泽东?当时保卫部门要追查,被毛泽东制止了。他认真反思,开始着手研究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痛下决心采取减租减息、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等多管齐下的办法,以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他甚至仔细计算了多少农民能够养活一个脱离生产的人,以解决 “鱼大水小”的矛盾。他总结道: “如果我们做地方工作的同志脱离了群众,不了解群众的情绪,不能够帮助群众组织生产,改善生活,只知道向他们要救国公粮,而不知道首先用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去解决他们 ‘救民私粮’的问题,然后用百分之十的精力就可以解决他们救国公粮的问题。”他还强调指出: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否则, “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垮台的”。他把处理好 “给”与 “要”的关系,视为 “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根本政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以身作则,带头投入到大生产运动,号召 “广大党员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 (宣传),并号召群众行动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3]P933。通过大力宣传劳动模范人物,推动了群众大生产运动的热潮。危机和考验由此成了重要转机,它扭转了陕甘宁边区党群、军民的紧张关系,陕北的老百姓进而以陕北民歌 《东方红》《绣金匾》等形式唱出了对共产党的深情厚意。
作为群众路线具备成熟的理论形态的标志,是1943年毛泽东同志为党中央所写的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在这一文中说: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 (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 (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P899他把党的群众路线领导方法科学地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统一起来,上升为党的认识路线。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纪念张思德的讲演中提出了 “为人民服务”。十天之后,毛泽东又在 《坚持为人民服务》讲话中指出: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1945年党的七大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明确载入党纲和党章。毛泽东郑重强调: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党的群众路线问题作了系统阐述,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因此它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他还详细阐述了群众观点所包含的四项内容,即: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他还指出,只有具备这样的群众观点,才能在工作中执行正确的群众路线。党的七大以后,群众路线更加为全党所熟悉,在各项革命工作中得到了更加普遍和更加自觉地运用。
毛泽东曾多次讲述一段被他赞叹为 “天下太平”的故事。他说,红军到达陕北后,延安人民对我们的态度就是“敬鬼神而远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觉得共产党虽然很好,他们很尊敬,但是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因此采取了 “躲避”的办法。直到经过整风以后,当他看到杨家岭组织的秧歌队与安塞劳动英雄的秧歌扭到了一起,才由衷地感叹 “从此天下太平矣!”因为它是毛泽东所期盼的党和群众 “结合”到一起、打成一片的具体写照。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坚持发动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全民总动员,实行人民战争,才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国共双方的最终对决,就是一场人心向背的较量。在全面战争爆发前夕,蒋介石对付共产党的时间表是 “一年期削平之”。为什么在蒋介石看来很有把握的战争,会出现不足三年时间南京政府就倾覆的局面?秘密就在于,决定战争胜败的不只是双方的军事、经济、美援等力量的对比,更重要的是人心向背,是民心民力的角逐,也就是说谁能够得到中国大多数民众的支持。1947年国民党重兵进攻陕甘宁边区时,毛泽东撤出延安后为什么决定留在陕北,群众基础好是一个决定的因素。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一年多的转战陕北是难以想象的。人民群众对党、对军队爱戴、信任,毛泽东同样对群众也信任。
在抢占东北的战略部署中,对于如何打开东北局面,毛泽东的法宝仍是争取群众,依靠人民解决问题。他在给东北局和林彪的指示中强调:必须反复教育外来干部,注重调查研究,熟悉地理民情,并下决心和东北人民打成一片。他还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方法,就是从战争、从群众工作、从土地问题改善人民生活,从其他一切努力,去增加革命力量,减少反动力量,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其中重要的是充分发动群众,使我党与人民密切地结合起来。只要广大人民的力量增加到我们方面,就会使敌我力量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建立根据地,使敌人无法战胜我们。之后,毛泽东总结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时说,基本的条件是我们代表着人民的希望和方向。我们相信,只要依靠人民,世界上就没有攻不破的 “堡垒”。
可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群众路线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过程,就是毛泽东群众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
三、毛泽东群众思想的当代价值
毛泽东群众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中国共产党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坚持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打下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
(一)树立毛泽东的群众观,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群众路线的灵魂在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在于人民要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群众路线的根本宗旨是“为民”。党是人民的公仆,党要为民众服务,如果我们不是把群众路线当作口号喊喊的话,就一定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把立足点落在“为民”上。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讲到: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7]。
坚持群众路线,就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要读懂群众的新期待、回应人民的期待,要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要以强化作为为重点。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党的奋斗目标。
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8]如,加强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领域的综合治理,解决群众聚焦的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为群众营造更为安全的生存环境;要以强化法治为根本,推动法制在各个领域的健全,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解决群众聚焦的社会公平问题;要以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为重点,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让群众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
(二)坚持毛泽东的群众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务实”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最好体现。务实是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途径。务实就是要“实事求是”。1941年底,毛泽东曾明确指出,中央党校的校训应是“实事求是,不尚空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告诫全党: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正是务实而非投机取巧,使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
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层出不穷,切实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脚踏实地去加以解决。务实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中多听群众的建议,作决策的时候多调研,向人民群众学习请教。务实就是要考虑到老百姓的长远利益,多办惠民生、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偏离群众路线的表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实现中国梦,务实是根本。
“现在交通、通信发达了,但是干部离群众却远了。 ”[9]P192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因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十分重要。
领导不是百事通,不是万能的。我们共产党人需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摸清事物规律,掌握工作主动。要做群众的先生,先做群众的学生。领导干部要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要真正悟透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三)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与人民同甘苦
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干部、党员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发扬了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两个务必”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清廉”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有力保障。很难设想,我们共产党人一旦失去了清廉,还会去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深入群众吗?一旦失去了清廉,老百姓还会欢迎、拥护这样的干部吗?失去了作为依靠的广大人民群众,群众路线就是一句空话。
中央最近出台的“八项规定”是一个切入口和动员令,这是我们改进工作作风的第一步。“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干部心系群众、埋头苦干,群众就会赞许你、拥护你、追随你;干部不务实事、骄奢淫逸,群众就会痛恨你、反对你、疏远你。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讲排场比阔气,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多想想困难群众,多想想贫困地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对餐饮浪费等各种浪费行为特别是公款浪费行为反映强烈的现象,中央下发了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近年来,一些国家因长期积累的矛盾导致民怨载道、社会动荡、政权垮台,其中贪污腐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量事实告诉我们,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能不能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
完善群众机制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非常有必要。首先要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其次要反对奢靡和腐败,做到综合治理、惩防并举,完善公务接待、财务预算和审计、考核问责、监督保障等制度。
综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我们一定要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记取苏联、东欧一些共产党由于脱离群众而导致的“翻船”“垮台”的教训,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唯有紧握这个法宝,党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艰难,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领导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1]冀昀.尚书·无逸[M].北京:线装书局,2007.
[2]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主编.毛泽东年谱[M].中央文献研究室,1993.
[5]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人民日报》,2013年 3月 20日.
[8]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日、30日.http://www.gov.cn.
[9]江泽民.论党的建设.深入进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教育(1995年12月5日)[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