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

2013-12-19周利生王钰鑫

党史文苑 2013年12期
关键词:苏维埃中央苏区群众

周利生 王钰鑫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22)

中央苏区时期,为了实现“什么党派都是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1]p102的目标,避免出现井冈山斗争初期“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2]p78的局面,毛泽东特别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929年12月,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要相信群众的力量、红军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动群众、一切工作必须经过群众。这次会议的决议案强调: “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该决议案强调,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倘若 “过分相信军事力量,而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 就会造成单纯军事观点。决议案还提出了“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群众去执行”的工作方法;等等。[3]p79-80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是党的群众路线形成过程中一篇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纲领性文献。

早在1928年,中共六大就将 “争取群众”作为总的政治路线,即 “争取群众的路线”,从而, “明确的阶级路线与充分的群众工作”成为党实现其价值理想和解决现实问题时所遵循的基本路径, “群众”和 “路线”的用语逐渐实现了整合,党将 “充分的群众工作”上升到了 “路线”的程度高度。[4]p313-3151929年9月,周恩来在起草 《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 (即 “九月来信”)中使用了 “群众路线”的概念,赋予其比较明确的含义,强调筹款工作 “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没收地主豪绅财产 “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等等。[5]p481-4821930年3月,在《中央给广东省委红七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强调不能只凭借上级命令而采取 “非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否则会造成革命危机。等等这些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进一步阐发提供了较为优越的环境,也有了一定的对话空间,有助于理论创新的实现。

在吸纳理论创新成果的精华、及时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撰写出了一批有分量的理论著作和调查报告,阐述和强调了深入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相信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关心群众的问题,把群众路线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理论著作主要有:《反对本本主义》《必须注意经济工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目前已出版的中央苏区调查材料有11个,包括《兴国土地法》《寻乌调查》《兴国调查》《赣西南土地分配调查》《江西土地斗争错误问题在吉安的调查》《兴国长冈乡调查》《上杭才溪乡调查》等。毛泽东断言:“必须发动最广大群众热烈起来参加斗争,形成群众运动,才能保障阶级路线的正确执行,才能达到消灭封建残余势力的目的。一切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工作方式,是查田运动最大的敌人。”[3]p269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苏维埃革命真正成为广泛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中央苏区时期,在苏维埃政权建设和革命实践中,毛泽东着力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使党的群众路线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成形。

首先,着重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毛泽东强调要“真心真意为人民谋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一切人民,换取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他把群众看成“真正的铜墙铁壁”[2]p139,要求每个共产党员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2]p138。 在中央苏区, “为民” 的核心是土地分配。1928年12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制定 《井冈山土地法》,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3]p49。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县开展社会调查,并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把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并大力推动兴国《土地法》的切实执行。随后,毛泽东认真开展社会调查,并在寻乌、东塘、长冈乡、才溪乡等地进行了密集调查,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即:“依靠贫农,联合中农,去削弱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等。 ”[6]p269

在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毛泽东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放在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重要位置,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劳动力、耕牛、肥料、种子等方面的困难。1930年6月,毛泽东在视察才溪乡时肯定了“耕田队”的做法,并提议将耕田队扩大为“劳动互助社”,随后在闽西、赣南广泛推动,依靠充分发挥群众自身的力量有效地克服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毛泽东还提议要动员和组织广大妇女参加农业生产活动,既有助于经济建设,也促进了妇女解放。1933年4月,毛泽东签署发布了《关于设立国民经济部》的训令,旨在促进农业发展、调剂粮食、扩大合作社等。[7]据1934年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1933年,中央苏区的农产比1932年增加了15%。而兴国县早稻产量1934年比1933年增产10%,有的区、乡增产幅度高达30%。[8]p681

其次,着重回答了“依靠谁”的问题。毛泽东强调“一切问题的讨论解决根据于民意”[8]p309,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毛泽东强调,在没收分配地主土地财产阶段,也要先经过召开群众大会得到群众同意后,才能实行。“没收了地主的财产,除开现款及宝贵物件交政府财政部外,其他一切东西,都应分发群众”;没收来的土地、山林、鱼塘、房屋、茅厕同样要迅速分配给群众,以提高群众的斗争热情。“猪鸡等物,煮起来在群众大会上使大家吃,不可工作人员少数吃”,“政府工作人员最好不要求分东西,以作模范”[3]p273。 为此,毛泽东总结了群众工作的方法:第一步是搜集群众经验。要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得到群众真实的意见。第二步,要把搜集到的意见“集中起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据此制定党的政策;第三步是“回到群众中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按照当地环境提出具体口号,分别召集干部分子、工会和贫农团、群众大会,层层动员,凝聚群众力量,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或错误以及正确或错误的程度,再来修正、补充、提高。

当时,在国民党重重封锁之下,中央苏区的经济面临极端困难。毛泽东认为打破这种局面,必须紧紧依靠苏区群众,要唤起苏区全体军民对发展经济建设的重视。为此,他领导召开了中央苏区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指出要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使战争得着新的群众力量。在他看来,工农群众如果对于他们的生活发生不满意,一定会影响到扩大红军、动员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他要求大家要努力宣传,说服群众,按照具体的环境、具体地表现出来的群众情绪,去发展合作社,去推销公债,去做一切经济动员的工作。这对推动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全面开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8]p680

在苏维埃建设中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当时,实现苏维埃革命的任务,首要的是要建立苏维埃政权。在创建中央苏区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要 “用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群众的公开割据,深入土地革命,建设工农政权用游击战术发动群众,以群众公开割据,深入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3]p58,并率领红军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所到之处,无不号召工农群众组织起来,夺取政权。当时,苏维埃通过与工会、贫农团、女工农妇代表会、合作社,以及其他一切民众团体发生密切的联系,经过这些团体去动员广大民众,执行苏维埃的工作。毛泽东强调,“工农民主专政的苏维埃,它是民众自己的政权,它直接依靠于民众。它与民众的关系必须保持最高程度的密切,然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9]p306。在苏维埃政权之下,工农群众的生活完全由他们自己进行管理,实行真正的自由平等,而对敌人进行镇压和专政,实现了革命的民主主义。[10]

在进行苏维埃政权建设中,毛泽东还强调建立比较健全的市与乡的代表会议制度,“使苏维埃密切接近于广大民众”,“便于吸收居民的意见”[9]308;“给予一切革命民众以完全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与罢工的自由”;建立检查制度,设立工农检查委员会,进行严格的行政监察,发动广大民众自下而上地检举揭发苏维埃工作人员的某些不良行为,等等。同时,毛泽东还从苏区实际出发,把苏区划分为若干小行政区域,以方便人民群众参与苏维埃政权管理。[9]p309-310这样就使苏维埃政权的力量伟大到 “历史上任何国家形式所不能比拟”的地步,但“它的力量完全依靠于民众,它不能够一刻离开民众”[9]p306。

第三,着重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因此,必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不反对官僚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实际的具体的工作方法,不抛弃命令主义的工作方法而采取耐心说服的工作方法,那末,什么任务也是不能实现的”[2]p140。 他说,“要把官僚主义方式这个极坏的家伙抛到粪缸里去,因为没有一个同志喜欢它”[2]124。他还指出,贪污浪费也是脱离群众的表现,强调要“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2]p134。 等等这些的克服,要靠调查研究,与群众建立起紧密联系。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2]p115。 比如说,在决定阶级成分时,毛泽东就特别强调群众意见的重要性,他说,“一定要在本人村子里召集群众大会,向群众报告本人的剥削情形与生活情形,看群众赞成不赞成,赞成的通过,不赞成的再去调查,决不可硬要通过。如果硬要通过,就会引起群众不满,这就是命令主义,要坚决反对的”[3]p272。

为了让广大党员、干部解决好“我是谁”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毛泽东倡导要加强党内教育,抓好干部培养。为此,中央苏区党组织举办了各种训练班和干部培训学校,有计划、大规模地培养干部人才,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中共苏区中央局开办了中央党校,重点培养县、区级干部;中共赣西南特委很早就办了党校培养干部,闽西也办有专门培训干部的学校。同时,还把破解本领恐慌、提高工作能力作为提拔和培养新干部的重要标准,“对于所提拔的新干部,党必须带有很大的教育性质,时常给予个别的特殊教育。在初提拔起来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他的工作能力与兴趣,分配以适当工作,提高他的工作能力,逐渐提到上级指导机关来工作”[11]p475,以此来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自觉性。在毛泽东的倡导和示范下,中央苏区各级党员干部与苏区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他们廉洁奉公,不搞任何特殊,过着“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生活。在星期六、星期天还轮流到附近乡村帮助特殊困难群众耕地除草、挑水种菜,且不取分文报酬,被誉为最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官员,至今在中央苏区仍旧流传着这样的红色歌曲:“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闹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2]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4 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5 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6]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7]关于设立国民经济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训令第 10号(1933-04-28)[N].红色中华,1933-05-08,第 77期.

[8]余伯流等.中央苏区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9]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0]毛泽东.今年的选举(在南部18县选举运动会议上的报告)[N].红色中华,第 108 期.

[1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 7 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苏维埃中央苏区群众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多让群众咧嘴笑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