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大认同机制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

2013-12-19

党政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机制民族

肖 勇

一、目前关于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因素的主流观点

近年来,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呈现出两种相反的格局:一是部分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十分稳定的政治局面,如广西壮族地区、内蒙古蒙古族地区、云南白族地区等等;二是部分民族地区处于相对动荡的政治局面,如新疆部分维吾尔族地区、西藏和四川的部分藏族地区等等。对上述格局,学者们的分析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政治决定” 论

应该说“政治决定” 论是解释政治稳定或政治动荡的主流观点。美国学者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认为,现代化引起政治不稳定的原因在于政治体系的能力和社会要求之间的脱节。他认为,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变时很快会遇到这样的双重压力:一是在尚未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时,便面临着物质分配均等和高消费方式的压力;二是在建立有效的中央决策和行政机构之前,便受到政治参与要求的压力。由于这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系十分脆弱,稍有不慎,便会出现连续不断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1〕阿尔蒙德的上述观点在解释发展中国家产生政治动荡的原因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然而这种观点在解释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或政治动荡时却遇到了现实的否定。课题组无论是在西南、西北,还是在西藏调查时,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普遍对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政策十分拥护。而对所谓的西方“民主”制度,他们要么没有听说过,要么持反对态度。当然,持反对意见者可以认为我们的调查对象不具有随机性和代表性。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的确比原来一些民族地区处于奴隶制度或封建制度下的政治制度更先进和更文明。

2.“经济决定” 论

个别学者沿袭“经济决定政治”的传统“政治经济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和非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一样,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只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了,政治稳定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该观点认为,“民族国家内部分离主义的兴起主要由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致。贫困地区产生相对的被剥夺感,富裕地区产生‘集体的自我中心心态’,由此导致分离或自治要求的产生。文化认同则强化了这种趋势。”〔2〕的确,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尽管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绝大部分对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仍有相当的少数民族同胞,甚至是上述长期处于十分稳定的政治局面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如广西壮族地区,对现行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提出质疑,认为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系广西民族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期从事壮族习俗研究的廖国一教授在与课题组交谈时的观点。然而,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同样来自基层的一些材料却对“经济决定论” 进行了否定。在四川冕宁县彝海乡,这是历史上著名的“彝海结盟”地,正是红军将领刘伯承和彝族头领小叶丹的牵手才促成了汉族和彝族的长期和谐相处。由于各种原因,该地经济发展一直没有起色,但当地的汉族和彝族的关系却十分和谐。该乡副乡长和派出所所长认为,“在经济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政治不一定稳定;而在政治不稳定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一定不发达”。*系四川冕宁县彝海乡副乡长和派出所所长在与课题组交谈时的观点。广西民族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期从事壮族习俗研究的廖国一教授在分析广西壮族地区长期处于稳定的政治局面的原因时指出:“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政治不一定不稳定。”*系广西民族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期从事壮族习俗研究的廖国一教授在与课题组交谈时的观点。

3.“和平演变” 论

个别学者认为上述处于相对动荡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动荡源主要来自国外反华势力的“和平演变”策略。他们以苏联、东欧的剧变为例,说明境外反华势力是如何策划这些动乱的。不可否认,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的确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干涉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给本来就十分棘手的民族问题火上浇油。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在事物内部,是内因决定外因,而不是外因决定内因。如果前苏联没有严重的国内矛盾,如民族矛盾、干群矛盾、党政矛盾、党军矛盾,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岂能轻易被“和平演变”进入到资本主义阵营?看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唯物主义者。

4.“宗教决定” 论

还有个别学者过分夸大宗教因素对政治稳定的负面作用,他们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动荡根源归结为宗教组织的引导,认为宗教的存在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动荡的主要诱因。这就是典型的宗教冲突论。宗教冲突论认为,宗教是社会分裂的源泉,持宗教冲突的理论家们常常诉诸历史:从历史的纵面看,西方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新教以及各种宗教之间的冲突一直不断;从历史的横面来看,各种宗教内部的冲突,如伊斯兰教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冲突、美国各教派之间的冲突,从未间断过。这些冲突就是社会分裂、动荡不安的源泉。此外,宗教也与世俗社会发生冲突。宗教的信仰核心、价值体系、道德准则可能与世俗社会的体系造成冲突。甚至当种族的纽带、经济利益的共同性使社会统一体形成时,宗教上的不同仍是差异的象征,仍是冲突的火山口。〔3〕不可否认,宗教冲突论在解释国内个别政治动乱方面有一定的说明力。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宗教冲突的原因决不是单一的宗教规范和宗教组织的问题,一个国家宗教政策的合理性也是重要因素。伏尔泰在评价英格兰的宗教政策时说:“如果英格兰只有一种宗教,我们就会担心专制主义;如果有两种,他们就会相互残杀;但那里有三种宗教,于是就生活在和平和快乐之中。”〔4〕廖国一教授在分析广西壮族地区为什么能长期处于稳定的政治局面时,指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上的原因,壮族较早接受汉人文化,较早融入汉文化圈;二是宗教上的原因,壮族没有统一的、排他的、组织性强的宗教信仰;三是生产方式上的原因,壮族长期学习汉人生产方式;四是文化上的原因,壮族历来不封闭,十分开放,易于接受先进文化、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系广西民族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期从事壮族习俗研究的廖国一教授在与课题组交谈时的观点。我们课题组在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访谈时,该委员会主任也认为,内蒙古自治区由于本地区的宗教都是和本地的社会政治体系一致的,所以能促使当地群众共同意志、共同信念的形成,对地区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系广西民族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长期从事壮族习俗研究的廖国一教授在与课题组交谈时的观点。

二、四大认同机制及其构成

我们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决不是某一个单独因素决定的,任何一个单独因素在解释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或动乱时都是力不从心的。我们认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是由民族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宗教因素互相制约、互相影响而形成的动态系统。这种系统如果从把客观存在的制约因素转化为主体对这些客观制约因素的认知和同化,即认同的角度来看,则是由民族认同机制、政治认同机制、经济认同机制、宗教认同机制等四大认同机制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1.民族认同机制及其构成

民族认同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民族属性的认识,它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一种心理。

而民族认同机制则是由民族认同主体、民族认同客体和民族认同内容构成的旨在实现民族认同的一个综合系统。

民族认同主体包括特定民族、特定民族内部的特定组织和特定民族的特定个体三个层次。

民族认同客体也包括特定的国度、特定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相互关系、特定民族三个层次。

民族认同内容由于民族认同客体的不同而不同:宏观层次的民族认同主要是形成对一定国度的归属感;中观层次的民族认同主要是形成民族关系平等性的认同感;微观层次的民族认同主要是形成自身民族的归属感。

2.政治认同机制及其构成

笔者非常赞成学者周敏凯对政治认同所下的定义,他认为,政治认同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一定政治生态条件下政治主体(个人、群体)对政治客体(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思想意识)表现出的某种政治归属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认知、判断、价值认可的心理认识过程、进而积极参与、维护与促进政治体系的发展的政治参与过程。〔5〕

而政治认同机制则是由政治认同主体、政治认同客体和政治认同内容构成的旨在实现政治认同的一个综合系统。

少数民族政治认同主体包括特定民族、特定民族内部的特定组织和特定民族的特定个体三个层次。

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客体包括国家和特定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发展效果三个层次。

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内容由于政治认同客体的不同而不同:核心层次的政治认同主要是形成对一定国度和特定民族地区政治制度合法性的认同感;紧密层次的政治认同主要是形成对一定国度和特定民族地区政治过程合理性的认同感;显性层次的政治认同主要是形成对一定国度和特定民族地区政治发展效果公平性的认同感。

3.经济认同机制及其构成

我们认为,经济认同是一定经济生态条件下经济主体(个人、群体)对经济客体(经济组织、经济制度、经济过程、经济思想意识)表现出的某种经济归属感,是经济主体对经济客体的认知、判断、价值认可的心理认识过程、进而积极参与、维护与促进经济体系的发展的经济参与过程。

而经济认同机制则是由经济认同主体、经济认同客体和经济认同内容构成的旨在实现经济认同的一个综合系统。

少数民族经济认同主体包括特定民族、特定民族内部的特定组织和特定民族的特定个体三个层次。

少数民族经济认同客体包括国家和特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制度、经济过程、经济发展效果三个层次。

少数民族经济认同内容由于经济认同客体的不同而不同:核心层次的经济认同主要是形成对一定国度和特定民族地区经济制度合法性的认同感;紧密层次的经济认同主要是形成对一定国度和特定民族地区经济过程合理性的认同感;显性层次的经济认同主要是形成对一定国度和特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效果公平性的认同感。

4.宗教认同机制及其构成

我们认为,宗教认同是各少数民族社会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它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道德共同体的一员的一种心理认同。

而宗教认同机制则是由宗教认同主体、宗教认同客体和宗教认同内容构成的旨在实现宗教认同的一个综合系统。

① 系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在与课题组交谈时的观点。

少数民族宗教认同主体包括特定民族、特定民族内部的特定组织和特定民族的特定个体三个层次。

少数民族宗教认同客体包括特定国家的宗教制度、各民族宗教的相互关系、特定民族的宗教规则三个层次。

少数民族宗教认同内容由于宗教认同客体的不同而不同:宏观层次的宗教认同主要是形成特定民族宗教权威性的认同感;中观层次的宗教认同主要是形成各民族宗教平等性的认同感;微观层次的宗教认同主要是形成特定民族宗教合理性的认同感。

三、四大认同机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中的功能

1.民族认同机制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血缘基础

在影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四大认同机制中,民族认同机制是基石,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血缘基础,这是由民族认同机制三个层次的认同内容决定的。

首先,就民族国家认同而言,它奠定了各民族的“国家血缘” 基础。尽管“中华民族” 这一名称始见于清末,但它决不只是清末时处于统治地位的满族和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汉族的统称。在当代,民族国家认同首先就要求各民族在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感上形成共识,自觉把自己纳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来,这是维护民族统一的前提条件。同时,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认同又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共同的民族渊源,二是共同的民族文化,三是共同的国家——中国,这三个层面共同构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这方面,“美利坚”民族统一体的形成和壮大具有特别的借鉴意义。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坚决反对各种地方观念和地区间的歧视,主张“以一个更伟大的名字来称呼整个殖民地,那个名字就是‘美利坚’。他还认为,“一切隔阂都应在‘美国’的名义下消除净尽。” 他高度评价了一个统一的民族的作用,“我们不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就会成为一群乌合之众,如果我们是一个统一的民族,那么,就让我们在有关全体利益的一切问题中,以一个民族特性做后盾的整个民族来行动。”〔6〕正因为如此,著名英国民族学学者史密斯认为,美国有着一种“强大的大陆性天佑民族主义”,当在国际上遇到麻烦时,“一种独特的美国使命感就会在背后出现,使美国人感到实现民主和自由是他们共同的历史责任。这种共同的爱国主义,这种对美国救世主式的信仰,这种半宗教式的共同使命感”,就是美国的民族精神,或者“传教士情结”。〔7〕

其次,就民族关系认同而言,各民族平等感的确立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和谐相处奠定了重要条件。民族关系认同其实就是要形成“各民族不论大小、历史长短、地域分布、语言差别、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差距等因素而一律平等”的民族平等感。民族平等感的存在为各民族平等交往、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更是为国家政治稳定和民族区域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当然我们所需要的民族融合,绝不是一个民族吞并、同化另一个民族的“融合”,而是在承认民族平等的前提下,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扶持、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德国学者赫尔德认为,地球上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独特和不可替代的生存方式,超民族、超历史的价值并不存在。他指出:没有哪一个民族是高人一等的“上帝的选民”。〔8〕

最后,就民族自身认同而言,民族自身认同是构建民族“虚幻”共同体的前提条件,只有经过民族自身认同,才能构成对特定民族共同语言、共同生活习俗共同意识和共同感情的认同,一个民族才能是一个真正独立的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强调民族统一的同时并不排斥民族的独立性,民族独立与民族统一并不矛盾,民族独立是民族统一的前提,而民族统一又是民族独立的保障。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任何一个个体只有首先获得自身民族的认同,才会自觉把自己纳入更高层次的民族认同中去。意大利民族主义者马志尼认为,一个人离开了民族就“既没有姓名、声音,也没有权利”,“是一个没有旗帜的兵,没有能力对其余人类尽义务”。〔9〕

2.政治认同机制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

如果说民族认同机制是四大认同机制的基石,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血缘基础;那么政治认同机制则是四大认同机制的核心,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这是由政治认同机制的三大认同内容决定的。

首先,就政治制度合法性认同而言,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卢西恩·W·派伊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不稳定状态概括为六大危机:其中,第一个危机就是“认同危机” ,即刚取得民族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政治一体化的感觉,对原有的部落、村落、宗教团体、地方语言保留着强烈的留恋意识,这种意识会与民族国家的政治结构发生冲突;第二个危机就是“合法性危机” ,即由于第一个认同危机的存在使政府权威和职责的合法性经常受到怀疑和挑战。〔10〕由此可见,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如果不能实现政治制度合法性认同,就会失去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

其次,就政治发展过程合理性认同而言,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认同的主体基础。在上述派伊的六大危机中第四个危机就是“参与危机” ,即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健全,政治制度化程度低,新生代和新生政治集团难以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政治体系无力将它们包容进来,由此导致新生政治力量以非常形式进入政治生活。而第五个危机就是“一体化危机”,也称为“整合危机” ,即发展中国家往往无能力将民众政治参与需要与政府行为、政府政绩协调统一起来。〔11〕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实现政治发展过程合理性认同,就无法奠定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认同的主体基础,政治认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最后,就政治发展效果公平性认同而言,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认同的政治心理基础。我们认为,无论是政治制度合法性认同,还是政治发展过程合理性认同,最终都将表现为一种政治心理认同,即对政治发展效果公平性的认同。如果说前两个认同更多地表现为政治行为上的认同,那么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为政治心理上的认同。政治心理属于政治文化范畴,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A ·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每个政治角色对自己所在的政治系统整体的态度、对政治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态度以及对自己在政治系统的角色的态度,它包括三大组成部分:一是认知取向,即关于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的知识和信仰;二是情感取向,即对政治制度和执行者的情感;三是评价取向,即对政治目标所做的价值判断和评价。〔12〕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实现政治发展效果公平性认同,政治认同就会失去其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基础。

3.经济认同机制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利益基础

如果说政治认同机制是四大认同机制的核心,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那么经济认同机制则是四大认同机制的关键,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利益基础,这是由经济认同机制的三大认同内容决定的。

首先,就经济制度合法性认同而言,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利益基础。在前述派伊的六大危机中,第六个危机就是“分配危机”,即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权力体系和经济制度无力妥善解决转变时期的分配问题,造成财富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和价值的多元冲突。〔13〕由此可见,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如果不能实现经济制度合法性认同,就会失去政治稳定的利益基础。

其次,就经济发展过程合理性认同而言,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认同的主体基础。事实上派伊的“参与危机”也包括经济参与危机,即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健全,经济制度化程度低,新生代和新生经济集团难以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经济,经济体系和经济制度无力将它们包容进来,由此导致新生经济力量以非常形式进入经济生活。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双轨制” 存在的严重弊端就是明证。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实现经济发展过程合理性认同,就无法奠定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认同的主体基础,经济认同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最后,就经济发展效果公平性认同而言,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认同的经济心理基础。因为无论是经济制度合法性认同,还是经济发展过程合理性认同,最终都将表现为一种经济心理认同,即对经济发展效果公平性的认同。如果说前两个认同更多地表现为经济行为上的认同,那么后者则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心理上的认同。由此可见,如果不能实现经济发展效果公平性认同,经济认同就会失去其经济文化和经济心理基础。

4.宗教认同机制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价值基础

如果民族认同机制、政治认同机制和经济认同机制分别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血缘基础、制度基础和利益基础,那么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认同机制则是四大认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价值基础。

宗教权威性认同的认同维度指向有两个:一是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虽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宗教信仰自由,但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的,宗教组织和信徒也不例外,这就意味着任何宗教的教义、教旨和规则都必须具有“合宪性”,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特别是宪法的规定。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法轮功”会被政府定性为“邪教”而被宣布取缔,因为它根本不符合宪法和法律的基本规定,其矛头直接针对宪法所规定的“四项基本原则”。二是特定民族对其权威性的认同。宗教作为民族基本的心理素质,无论是其教义、教旨,还是宗教领袖,必须经过特定民族全体、集体和个人长期的宗教行为体验来加以认同。我国著名宗教学专家马德邻认为:“任何一种宗教,都认为它的教义内有普通性。并且,为了保持教义恒久不变地流传下去,它又用一整套的宗教礼义来巩固。”〔14〕马德邻特别强调了宗教群体化在宗教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宗教礼义一方面将人们借着崇拜的行为结合起来,一方面又使属于个人的体验变为大众所共同体验的情感,对于宗教的这种个体的情感需要转为群体的情感需要,可以说是宗教文化成熟的标志之一。这种群体化的宗教情感不仅起着巩固宗教教义的作用,也巩固和发展了群体间的共同意识。尤其是宗教情感向民族情感的转化,使得宗教情感变为一种民族的共同情理和传统习惯。”〔15〕马德邻特别指出,“阿拉伯伊斯兰教的宗教情感和民族情感就是完全合二为一的。这种结合起来的情感往往是一个民族强大的内聚力。”〔16〕

而宗教合理性认同的认同维度指向则是宗教规则的“合德性”,即任何一种宗教,除了“合宪”外,还必须充当特定民族道德准则的标兵。马德邻教授认为,“宗教一方面使道德具有一种‘强使’的性质,像原始宗教中某些禁忌体系及成人仪式,它既为部落道德规范所制约,又由于这些道德规范具有祖先和成人仪式的监护精灵及部落神的声威而强固;另一方面,宗教又使道德具有一种超自然的性质。”〔17〕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各种宗教风起云涌,层出不穷。然而观当今世界,却只有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三大宗教卓然而立,其中的共因就是:三大宗教乃是宗教“合德性” 的典范。马德邻教授认为,“宗教道德,至少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道德标准与善恶标准是一致的,这种善恶标准如果从效果上看,那就是人们的言行,如果能够引起好的效果就是善,否则就是恶;如果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看, 则凡是做事对他人有利的就是善,否则就是恶。”〔18〕

而宗教平等性认同的认同维度指向则是各民族宗教的“平等性”,即各民族是平等的,各民族宗教也是平等的,“宗教信仰自由” 含义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各民族宗教平等”。我们认为,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宗教平等性的实现决非易事,它既取决于官方的态度,还取决于各宗教组织的态度,从而才能实现平等。

〔参考文献〕

〔1〕〔10〕〔11〕〔13〕吴辉.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东南亚经验的研究〔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51,52,52,52.

〔2〕〔6〕〔8〕〔9〕匡萃坚.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394,373-374,374,375.

〔3〕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6-27,198,202.

〔4〕(美)斯科特·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97.

〔5〕周敏凯.和谐社会构建中政治认同的主要内容与面临的挑战〔J〕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8,(2).

〔7〕(英)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和民族主义〔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49-50,126.

〔12〕潘小娟,张辰龙.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32.

〔14〕〔15〕〔16〕〔17〕〔18〕马德邻,吾淳,汪晓鲁.宗教,一种文化现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4-15,15,15,168,172.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机制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